蔣群
(河池市宜州區第三人民醫院,廣西 河池,546300)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機體伴隨的精神、工作、心理、生活壓力也逐步上升,導致多種精神疾病高發,其中抑郁癥較為常見,臨床關于如何治療、控制抑郁癥病情已經引起社會廣泛關注[1-2]。抑郁癥特點包括病程漫長、病情反復發作、患病后存在長期持續性的心境抑郁癥狀,如情緒低落、思維遲緩、認知能力受損、意志活動減退、食欲下降、睡眠障礙等,嚴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降低生活質量,對患者個人、家庭、社會均造成嚴重負擔,需要早期重視病情并給予積極治療[3-4]。臨床治療抑郁癥主要采取抗抑郁藥物與心理治療,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癥狀,而護理質量與疾病預后也存在一定聯系。文章納入我院于2018 年1 月至2020 年12 月間收治的80 例抑郁癥患者作研究樣本,評價共情護理與常規護理干預效果,現將本次研究全部內容整理后作以下論述:
納入我院80 例抑郁癥患者作研究樣本,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2 組各40 例,觀察組均為女性,年齡范圍在23-48 歲,平均為(35.6±3.0)歲,病史在1-5 年,平均為(3.2±0.5)年;學歷水平:初中及以下16 例、高中及以上24 例。對照組均為女性,年齡范圍在22-47 歲,平均為(36.0±3.1)歲,病史在1-5 年,平均為(3.6±0.3)年;學歷水平:初中及以下17 例、高中及以上23 例。研究已上報本單位倫理委員會并獲得批準,以上基線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納入標準:患者合并明顯的心境抑郁癥狀;患者對研究表示知情同意;符合第5 版《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中抑郁癥的診斷標準[5]。排除標準:排除合并嚴重軀體疾病者;排除高度自殺傾向者。
觀察組給予共情護理:1.研究前所有精神科護士共同參與共情護理技能培訓,包括共情理論、溝通技巧、關懷行為模式等;積極傾聽:護士每日抽出部分時間傾聽患者自訴,促進護患溝通,交流期間給予適當反應,不打斷患者說話,結合點頭示意、眼神等動作、“嗯、然后呢”等語言鼓勵患者自訴,在傾聽基礎上注意體會患者未表達的意思,結合患者的表情、肢體信息了解患者主觀訴求,主動觀察并體驗患者的情緒,提高對患者情緒的敏感性,增強護患共情反應。2.換位思考:護士站在患者角度認真思考問題,設身處地的為患者考慮,體會患者的感受,更加準確的把握患者心理特征與情緒變化;整理患者傳達的信息,提煉重要信息點,更加深入的了解患者情緒。信息反饋:護士通過語言與動作回應患者,如采取“請問大哥/大姐/叔叔/阿姨/爺爺/奶奶,你說的是xx 的意思嗎?”等句式引導患者進一步思考自身想法;共情體驗:觀察患者的反饋,確定患者是否理解自我感受,引導患者積極接受自身狀態,做出自身的努力,提高治療依從性。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用藥指導、健康宣教、心理疏導、護患溝通、生活指導等。
世界衛生組織生存質量測定簡表(WHOQOL-BREF)分為4 個領域26 個條目,包括生理(7 個條目)、心理(6 個條目)、社會關系(3 個條目)和環境(8 個條目),本次量表取單項維度均值即最終得分區間為0~100 分,基于該分值為患者生活質量進行評級方案如下,生活質量高:80-100 分;中等:60-79 分;一般:<60分[6]。Beck 抑郁量表評分標準:嚴重抑郁:得分>25 分;已有抑郁:>15 分;輕度情緒不良:10-15 分;無抑郁:<10 分[7]。護理滿意調查問卷包括護理技能、服務態度、心理疏導及生活指導共4 個方面,其中90~100 分為非常滿意,70~89 分為一般,小于70 分為不滿意。
采用SPSS 17.0 統計軟件,計量資料用χ±s 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如表1。

表1 兩組比較生活質量評分(n=40,分)
干預后觀察組輕度抑郁占比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比較兩組抑郁情緒[n=40,n(%)]
觀察組滿意度高,P<0.05;見表3。

表3 比較兩組滿意度(n=40,例)
世界邁入21 世紀以來,抑郁癥作為常見的社會問題已經引起我國各界廣泛關注,抑郁癥的病因復雜,與信息化時代對人體健康的消極作用關系密切,隨著社會經濟水平日益發展提高,對人們的生活、心理也造成一定的沖擊,而在人民群眾生活壓力驟然增加、快節奏生活、工作模式、人際關系疏離等多種因素影響下,抑郁癥發生率也逐年上升[8]。
抑郁癥發病后的早期癥狀以記憶力下降、不愿意主動與外界溝通、反應遲鈍、悲觀情緒等,隨著病情緩慢進展可出現多種不良后果,甚至部分患者存在極端的想法與行為,如自殺傾向等,由心理影響過渡為生理影響,對家庭、社會安定造成巨大負擔,因此積極治療是阻止病情惡化、控制病情穩定的重要措施,其中護理工作扮演重要角色。如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生理領域、心理領域、環境領域、社會關系領域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干預前兩組輕度、中度、重度抑郁情緒占比結果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輕度抑郁占比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滿意度97.50%,高于對照組77.50%,P<0.05;分析原因發現,觀察組給予共情護理干預,共情是所有醫護人員的基本素質,護士合理應用共情護理干預可提高護患溝通的能力,促進護患關系和諧發展,幫助護士更好的感受真實情感,給予合理幫助,不斷提高護理服務質量。抑郁癥是常見的心理疾病,護理過程中需要重視關注患者的心理情緒變化,掌握調節情緒的方法,正確引導患者正視自身病情,護士重視傾聽,理解患者內心想法,正確認知患者的情緒,準確識別患者的情感狀態,更好的理解患者,了解其主觀訴求并給予積極的支持與幫助,為其提供宣泄情感的途徑,最終認可自己的人格,滿足患者的需求,降低患者的心理痛苦感受,改善抑郁情緒的同時提高生活質量[9]。
綜上所述,抑郁癥患者應用共情護理干預可改善患者抑郁情緒,提高生活質量與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