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美園
(永??h人民醫院,廣西 桂林,541899)
近年來,隨著生活方式、飲食習慣不斷改變,老年化不斷加劇,我國腦梗死(CI)患病率也隨之上升,據調查,我國CI患病率占全部腦卒中70%,對人們生活質量、身體健康造成一定危害[1]。CI 主要是源于腦動脈粥樣硬化以及血管內膜損傷等,導致腦動脈管腔狹窄,因多種因素影響下產生局部血栓,引發動脈狹窄加重或完全堵塞,對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一定影響。相關報告顯示,50%~89%CI 患者可引起抑郁癥,降低患者生活質量,造成其治療依從性較差,缺乏治療的信心與主動性,不利于患者生活能力與肢體功能恢復[2]。故針對老年CI 并發抑郁癥患者需盡早給予針對性護理干預,以緩解其負面情緒,提升患者生活質量。相關研究顯示,對老年CI 并發抑郁癥患者給予心理護理干預,可減輕其抑郁、焦慮等負面情緒,提升其治療依從性,改善患者生活質量[3]。本文就此進行研究,闡述如下。
選取的98 例患者分為兩組,各49 例,資料選自2019 年7月~2020 年7 月。研究組男、女各27、22 例,年齡在65~78 歲,均值為(71.25±3.47)歲;CI 病程為4~12d,均值為(7.14±0.97)d;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17 評分在18~25 分,均值為(22.01±0.36)分。參照組男、女各26、23 例,年齡在66~78 歲,均值為(71.69±3.28)歲;CI 病程為3~12d,均值為(7.52±0.88)d;HAMD-17 評分在19~25 分,均值為(22.03±0.38)分。兩組基本資料相比無差異(P>0.05)。入組標準:(1)均知情同意;(2)均符合《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標準要點》[4]中老年CI 并發抑郁癥診斷標準,并經臨床CT、MRI 確診;(3)患者資料、年齡等資料齊全。排除標準:(1)患有肝、腎等其他器官功能障礙;(2)與患者溝通存有障礙。
參照組采取常規護理,安排一間舒適、安靜的病室,指導患者飲食、生活習慣,并給予常規健康宣教,遵醫囑給予患者用藥治療,必要時給予一定的心理支持干預。研究組采取心理護理,方式如下:(1)認知心理護理:向患者進行腦血管疾病相關知識的健康宣教,利用疏導性語言與神經醫學專業理論知識引導患者,每周3 次,30min/次,借助認知訓練改善其認知功能,以此緩解其負面情緒,促使患者處于接受治療的最佳狀態。(2)心理支持護理:對患者進行情感支持,使用安慰、誘導以及鼓勵等方式,協助患者分析并認識所面臨的疑惑,以此減輕其心理應激與危機狀態,進而提升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與決心,2 次/周,40min/次。(3)行為心理護理:利用全身松弛法以及獎勵強化法,依據不同心理狀態以及肢體障礙程度指導患者靜臥、靜坐以及靜立等自我控制行為,經過行為、語言等方式,肯定患者進步,給予鼓勵與關懷,以此調動患者積極性,促使其從內心深處肯定自己。同時在患者出院后指導患者及其家屬,每天依據住院期間的方式實施鍛煉。(4)康復訓練:協助與指導患者及其家屬按摩合谷、肝俞、百會以及膽俞等穴位,使用按法、揉法等,同時輔以心理暗示,經過行為、語言等,肯定患者進步,有計劃的訓練患者坐立、翻身、步行以及站立。出院后囑家屬定期對患者進行按摩,50min/次,1 次/d。
使用本院自制滿意度評分表評估兩組滿意度,量表總分為100 分,0~60 分:不滿意,61~80 分:滿意,81~100 分:非常滿意。使用HAMD-17 評分評估患者護理前后抑郁程度,量表<8 分:正常,8~16 分:輕度抑郁,17~23 歲:中度抑郁,≥24分:重度抑郁。使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5]評估兩組生活質量,量表由上下樓梯、進食、穿衣等10 個項目組成,分值在0~100 分,分值越高生活質量越佳。
本文選用SPSS 20.0 系統解析數據,χ ±s 表達計量數據,選擇t檢驗,%表達計數數據,選擇χ2檢驗,以P<0.05 表達兩組間存有差異。
研究組滿意度95.92%高于參照組73.47%,差異顯著(P<0.05),見表1。

表1 對比兩組滿意度[n(%)]
護理前,兩組HAMD-17 評分對比無差異(P>0.05),護理后研究組評分低于參照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2。

表2 對比兩組HAMD-17 評分[χ ±s,分]
護理前,兩組ADL 評分對比無差異(P>0.05),護理后研究組評分高于參照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3。

表3 兩組ADL 評分對比[χ ±s,分]
CI 是臨床常見病癥,且具有較高的致殘率以及致死率,以老年人群最為常見。CI 患者因疾病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可造成患者對機體神經體液調節后產生不良心理情緒,以抑郁癥狀為主,特別是老年患者,長期臥床、生活無法自理等,極易造成親屬冷漠,對給家屬帶來的不便產生強烈無用感以及愧疚感,極易產生抑郁癥狀[6]。故針對老年CI 并發抑郁癥患者需盡早采取護理干預,以緩解其負面情緒。
心理護理是一種新型護理干預措施,該護理模式以消除心理、社會刺激因素為主要目標,可顯著緩解患者情緒狀態,提升其治療依從性以及生存質量,以此建立有效的社會支持體系[7]。心理護理干預中加強認知心理護理,可增加患者認知,使其對自身有一個正確的認知,緩解其負面情緒,以此促使其處于樂觀、愉悅等心理狀態;給予心理支持護理,可減輕患者心理應激與危機狀態,增加其戰勝疾病的信心與決心;給予行為心理護理,可調動患者積極性,改善其自理行為;加強康復訓練,可促進患者預后恢復,促進其肢體功能恢復[8]。本文結果顯示,研究組對比參照組滿意度較高,表明心理護理可顯著提升患者、家屬對護理干預的滿意度,以此更加符合現代醫學模式中患者與家屬對護理服務的需求,進而極大程度地促進了護患關系的和諧發展。HAMD-17 主要適用于抑郁癥狀患者,其能夠更好地反映出疾病的嚴重程度,也可良好地衡量治療效果;生活質量主要是指社會政策與計劃發展的一種結果,患者生活質量是其所接受的醫療保健服務有效的一種重要指標。本文研究得出,護理后研究組較參照組HAMD-17 評分低,ADL 評分高,表明心理護理干預可顯著緩解患者抑郁狀態,改善其負面情緒,進而改善預后,提升其生活質量[9]??紤]原因在于早期通過積極溝通交流,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基礎,深入開展科學的專業評估,可全面掌握患者病情嚴重程度,盡早發現重點難點問題,使用多種專業心理護理手段實施個性化、針對性的護理干預,以此可極大程度地緩解患者抑郁程度,樹立了其戰勝疾病的信心,提升患者生活質量能力,改善其生存質量。
綜上所述,對比常規護理,采取心理護理,可顯著改善患者抑郁癥狀,促進患者盡快恢復,進而改善預后,為其日后生活質量提供保障,促使患者更為滿意,值得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