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婭瓊
(永福縣人民醫院,廣西 桂林,541800)
預見性護理是基于常規護理基礎之上衍生而來的一類新型護理模式,護理內容的可行性均經大量循證證據驗證;科學實施下,能夠有效改善單獨病種或單獨個體的某類預后結局[1]。因其確切的護理療效,而受到臨床廣泛關注。腦出血屬于一類進展急驟、病死率高的腦血管疾病,好發于老年群體,治療追求時效性。外科手術直達病灶,能夠更好地保障患者療效收益,但術后往往需要接受長期臥床修養,同時需建立機械輔助通氣支持,這就導致腦出血患者術后肺部感染的風險大幅提升[2]。本次研究基于循證醫學指導[3],探討在腦出血患者術后肺部感染的護理領域,落實預防性護理的可行性,詳情見下。
納入本單位2018 年01 月至2019 年12 月間確診腦出血且術后入住ICU 的40 例患者作為研究樣本,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組,其中20 例為對照組,男女比例9:11,年齡54~76 歲,平均(63.92±7.92)歲,發病至送院時間1~5h,平均(2.75±0.69)h。另20 例為實驗組,男女比例12:8,年齡57~78 歲,平均(64.35±8.14)歲,發病至送院時間1~5h,平均(2.79±0.67)h。研究得到本院倫理組織批準,上述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納入標準:確診腦出血[4];術后入住ICU;耐受相應治療;全程參與研究。排除標準:本身存在肺部感染;合并其他嚴重臟器疾病;嚴重全身性感染;合并其他可致肺部感染的疾病。
對照組:所有患者術后轉運至ICU,加強生命體征監測,確保呼吸道通暢;在此基礎上加強護理巡視與健康宣教,盡量爭取患者家屬的依從性與護理配合度,給予清醒狀態下的患者適當的人文鼓勵,提高其治療信心。
實驗組:(1)基礎護理:掌握患者是否存在慢性病,如糖尿病者經藥物指導后,遵醫囑服用降糖藥,若效果不佳,選擇胰島素注射治療;高血壓患者需密切監護其脈搏、血壓、呼吸頻率等體征指標,輸液期間注意控制輸液速度,保持血壓穩定,降低再出血風險。(2)氣管切開護理:重視手衛生,并保障病區整潔,每日消殺病區環境物表,防止空氣中菌塵經呼吸道引發肺部感染。(3)呼吸機護理:依照規范按時更換導管等一次性用品,嚴格執行設備的消毒管理;治療過程中按需為患者提供霧化吸入、吸痰、肺泡灌洗等護理,避免痰液阻塞氣道導致窒息,或痰液墜積引發肺部感染。(4)氣管插管護理:指導患者插管時頭部向一側偏去,并檢查管道是否固定妥當,防止管道滑脫;加強護理監護,避免患者翻身時壓迫管道或拉扯管道,致管道固定松動、滑脫。(5)口腔護理:腦出血患者術后若出現惡嘔癥狀,嘔吐物可引發窒息風險,誤吸也易導致肺部感染;對此要求護方密切關注患者呼吸道通暢性,按時氣道護理。(6)引流管護理:引流管時刻保持通暢、妥善固定;護理中仔細記錄引流液性質,并注意觀察患者生命體征變化,若患者出現發熱等癥狀,及時通報上級醫師。(7)藥物預防:可采取預防性給藥的方式,主動規避患者術后肺部感染風險,但需進行藥敏試驗,分析患者抗生素耐藥性,追求合理用藥。(8)心理護理:聯合家屬給予清醒患者家庭情感支持;日常護理溝通中,采取注意力轉移法、典型案例分享法、病友交流群共情法等手段,改善患者心理狀態與護理積極性。(9)壓瘡護理:觀察患者受壓部位情況,并按時予以翻身、按摩護理。(10)飲食護理:床頭抬高30°,建立鼻飼營養支持,營養液現用現配,維持40℃恒溫輸出,均衡調配蛋白質與維生素,提升患者免疫力。
觀察兩組肺部感染發生率、住院時間、其他不良反應發生率、生活質量量表(SF-36)[5]及家屬滿意度差異。其中SF-36包含心理功能、生理功能等8 項維度,各項滿分均100 分,最后取均值作為最終得分,表示生活質量,分值越高表示預后越佳。家屬滿意度為本院自擬問卷,滿分100 分,以分值高于60分為滿意。
經SPSS 21.0 統計軟件處理所得數據,計數資料用n(%)表示,x2檢驗;計量資料用(ˉ±s)表示,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實驗組SF-36 評分與家屬滿意度高于對照組,住院時間與肺部感染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情況比較[(ˉ±s),n(%)]

表1 兩組治療情況比較[(ˉ±s),n(%)]
組別 SF-36(分) 住院時間(d) 肺部感染發生率(%) 家屬滿意度(%)實驗組(n=20) 76.93±7.61 16.65±3.28 1(5.00) 20(100.00)對照組(n=20) 61.69±7.29 21.92±4.52 6(30.00) 15(75.00)t/x2 6.467 4.220 4.329 5.714 P 0.001 0.001 0.038 0.017
實驗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其他不良反應比較n(%)
預防性護理與常規護理的不同之處在于護理理念存在差異,常規護理主要是針對已發生的健康問題進行護理,而預防性護理是通過大量循證證據支持,總結某類特定疾病的常見預后結局,并基于此,匯總臨床經循證證據驗證“可行性”的對抗護理措施,進行以預防為主的護理干預。相較于常規護理,預防性護理的優勢在于降低患者不良預后風險,改善患者治療體驗,有助于臨床更好地追求合理控費,提升家屬滿意度[6]。以往的常規護理,護方較依賴醫囑,具體工作的執行層面較為機械、刻板;而預防性護理模式的出現,強調護士在護理工作中的執行主體地位,有助于護士擺脫以往刻板的職場印象,使護士在臨床具體護理場景下,能夠有目的、有標準地決策護理內容,是現代護理學發展的重要里程碑[7]。
本次研究,探討腦出血患者術后感染的預防性護理。我國老年人口比例較大,腦出血疾病患病風險較高,手術治療后患者往往需要接受長期臥床休養,加之住院治療期間各類侵入性操作,極易誘發肺部感染。將預防性護理應用至此類患者,能夠有效改善其治療體驗與預后。如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SF-36 評分與家屬滿意度高于對照組,住院時間、不良反應與肺部感染發生情況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究其原因,研究中的基礎護理強調控制患者原發病,有效降低了治療與護理風險,避免患者疾病復發問題。氣管切開患者的護理,主要側重于護理執行主體的手衛生管理與病區消殺,盡可能為患者創造無菌環境,避免空氣中致病菌從氣管切口入侵肺臟,引發肺部感染。腦出血患者入住ICU,往往需要接受呼吸機輔助通氣治療;相關文獻表明[8],呼吸機治療過程中的不當操作,是導致患者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發病的重要影響因素。本文強調要加強呼吸機使用過程中的無菌意識,定期更換部件、重視設備消殺清潔,并在治療過程中為患者提供吸痰等氣道護理,避免窒息及氣道分泌物反流入肺引發的肺部感染問題。氣管插管防止管道滑脫,口腔護理降低口腔病菌經口入肺引發的感染風險。引流管護理、壓瘡護理、飲食護理等均保障了患者術后良好的生活質量。基于藥敏試驗下預防性給藥,主動降低感染風險[9]。各項護理手段并施,降低患者術后肺部感染風險的同時,提升其術后護理舒適度,意義積極。
綜上,為ICU 腦出血患者術后提供預防性護理,可有效降低患者肺部感染等并發癥風險,提升生活質量,減少住院時間,應用滿意度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