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冰云
(桂平市人民醫院,廣西 桂平,537200)
ICU 科室收治的均為危急重癥患者,大部分患者均無法正常飲食,臨床表現以高分解、高代謝為主,機體消耗大量的能量,促進快速分解蛋白質分子,而早期提供腸內營養(EN)支持可有效糾正患者代謝紊亂表現,提高患者免疫力,降低并發癥與死亡率[1-2]。近年來隨著臨床對胃腸道功能與結構的研究逐漸深入,臨床逐漸認識到胃腸道同時具有消化吸收與免疫器官的功能[3]。EN 具有價格經濟、安全性高、符合人體生理需求等優勢,在ICU 獲得廣泛應用,但EN 支持過程中也存在一定并發癥風險,如腹瀉、誤吸、糖代謝異常等,因此臨床積極采取預防措施意義重大[4-5]。文章納入我院ICU 科室于2020 年1 月至2020年12 月間收治的90 例疾病患者作為研究樣本,評價集束化護理模式與常規護理干預效果,現將本次研究全部內容整理后作以下論述:
納入我院ICU 科室于2020 年1 月至2020 年12 月間收治的90 例疾病患者作為研究樣本,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2 組各45例,觀察組中男30 例、女15 例,年齡范圍在22-69 歲,平均為(46.1±6.2)歲,體質量(BMI)平均值(24.8±1.1)kg/m2;急性生理功能和慢性健康狀況評分系統(APACHE)均值(27.8±2.1)分,入院至開始腸內營養支持時間為(20.1±2.7)d,合并疾病:心腦血管疾病27 例、顱腦損傷13 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發作5 例。對照組中男31 例、女14 例,年齡范圍在21-68 歲,平均為(46.6±6.0)歲,體質量(BMI)平均值(25.3±1.0)kg/m2;急性生理功能和慢性健康狀況評分系統(APACHE)均值(28.3±2.0)分,入院至開始腸內營養支持時間為(20.6±2.5)d,合并疾病:心腦血管疾病25 例、顱腦損傷14 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發作6 例。研究已上報本單位倫理委員會并獲得批準,以上基線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觀察組給予集束化護理模式干預,1.成立集束化護理小組:科室納入ICU 護士長、ICU 專科醫師、專科護士、營養醫師共同組成集束化護理小組,共同制定集束化護理要點,制定護理措施及護士集束化護理質量控制辦法,科室全體護士共同實施,護士長定期組織護士參加集束化護理培訓。2.集束化護理小組組長參照EN 指南,在知網、萬方數據庫中搜索相關EN 文獻,結合組內其他人員工作經驗確定EN 集束化護理要點,如下:a.確定EN 管路放置位置,結合X 線確認管路位置,確認位置無誤,降低腸管損傷風險。b.導管固定:護士使用膠布固定管路,常規做好體外長度標記,方便管理;EN 方式:采取輸注泵持續喂養形式,降低誤吸、反流、胃腸道紊亂等風險。c.合理選擇營養液:關注患者實際病情,對于消化道、脂代謝功能異常的情況主張選擇低脂營養液,如針對乳糖不耐受的患者需提供無乳糖制劑,嚴格把握溫度,不宜溫度過高或過低,以38-42℃的恒溫為宜,避免營養液刺激胃腸道黏膜。d.營養液輸注滲透壓與速率:營養液輸注速率保持在280-330mmol/L 的標準,堅持循序漸進的輸注原則,重視觀察患者能否耐受,從低濃度向高濃度過渡,由40-50ml/h 向80-100ml/h 過渡。e.規范使用胃腸動力藥:護士遵醫囑使用胃腸動力藥物之前需觀察患者有無腸鳴音,密切關注腸道蠕動表現,盡可能降低使用胃腸動力藥物,在營養醫師的建議下可提高膳食纖維含量,加速胃腸蠕動,降低腹瀉發生風險。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提供對癥支持、生活護理、常規EN支持等。
采用SPSS 17.0 統計軟件,計量資料用χ±s 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腹瀉、誤吸、糖代謝異常等EN 相關性并發癥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P<0.05,兩組便秘、堵管發生率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1。

表1 比較兩組EN 相關性并發癥發生率[n=45,n(%)]
觀察組ICU 入住時間(12.62±1.50)d、機械通氣時間(10.63±2.50)d;對照組ICU 入住時間(16.41±2.00)d、機械通氣時間(14.12±2.66)d;觀察組ICU 入住時間、機械通氣時間均短于對照組,(t=10.170、6.413,P<0.05)。
ICU 科室為危急重癥患者提供EN 支持可降低術后感染并發癥、降低因營養不良增加的治療成本、死亡率;但同時EN 支持中依然存在相關并發癥風險,一旦發生并發癥則會延長患者呼吸支持時間、死亡率、治療成本,成為影響營養支持的主要因素[6-7]。
集束化護理模式指系統性的聯合分散的護理措施并實施,以達到改善患者最終結局的護理行為,每個護理元素均獲得臨床驗證有效,確認對改善疾病結局有積極效果,具有科學性、可行性、可循證性等特點[8-9]。如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腹瀉、誤吸、糖代謝異常等營養相關性并發癥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P<0.05,兩組便秘、堵管發生率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ICU 入住時間、機械通氣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分析原因發現,觀察組給予集束化護理模式,ICU 納入多名醫護人員共同組建集束化護理小組,尋找文獻支持與循證依據,重視護理操作的科學性,尋找解決循證問題的方案,制定護理計劃,ICU 收治患者因治療需求多存在多根管路,護士在護理過程中需要明確不同位置的管路留置目的,重視管理EN 管,準確放置、固定導管,避免導管放置錯誤影響營養支持[10]。ICU科室需要固定的導管包括常見的鼻胃管,鼻空腸管,通過進行體外長度標記可有效預防發生導管移位、滑脫現象;結合患者實際病情選擇營養均衡的營養液,持續喂養階段護士重視少量多次原則,保護胃腸道功能,有助于預防相關并發癥發生,改善疾預后,降低并發癥發生率,促進病情康復[11-12]。
綜上所述,重癥監護室(ICU)患者應用集束化護理模式可降低EN 相關性并發癥發生率,縮短ICU 入住時間、機械通氣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