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浩慧
(廣西中醫(yī)藥大學附屬瑞康醫(yī)院腫瘤二區(qū),廣西 南寧,530011)
化療作為目前治療惡性腫瘤及其復發(fā)的方法之一, 化療藥物在殺滅惡性腫瘤細胞的同時, 對患者自身正常機體及免疫系統(tǒng)也產(chǎn)生了一定的毒副作用。化療相關性惡心嘔吐(CINV)是化療最常見的不良反應之一[1]。患者在化療期間出現(xiàn)的惡心嘔吐現(xiàn)象, 不僅影響其自身生活質(zhì)量, 更使患者的心理造成恐懼與焦慮, 影響患者正常生活,不利于患者抗腫瘤治療的進行[2]。劇烈的惡心嘔吐會導致患者大量胃內(nèi)容物丟失, 水電解質(zhì)紊亂,消化道黏膜損傷感染,嚴重者危及生命[3]。
中醫(yī)學認為化療藥物性寒,其藥物毒性可擾亂人體正常氣血運行及其臟腑功能,尤其損傷脾胃運化, 使之升降失調(diào), 脾氣上升則運化失常, 胃氣不降上逆則嘔吐;肝失疏泄則氣機逆亂,胃失和降, 均可導致嘔吐。傳統(tǒng)醫(yī)學從辯證論治的角度出發(fā),結(jié)合中藥湯劑、針劑、灸法、穴位貼敷等不同治療方法,在治療嘔吐方面取得了較好的效果[4]。針對化療藥物引起的惡心嘔吐等胃腸道反應,我科于2020 年1 月至2020 年12 月對60例化療患者采用科室自制的溫胃止吐方穴位貼敷進行干預,并與西藥治療隨機對比觀察,經(jīng)臨床觀察與護理,止嘔的效果好,現(xiàn)報告如下:
選取60 例病例均為我院腫瘤科住院化療患者,所有患者在此治療之前均接受過一次化療,有明顯的惡心、嘔吐史,血、尿常規(guī),肝、腎功能,心電圖均正常,Karnofsky 評分≥60 分。其中男33 例,女27 例,年齡22~82 歲。所有病臨床資料例均經(jīng)病理證實,其中肺癌15 例,肝癌12 例,乳腺癌10 例, 腸癌8 例,食管癌5 例,胃癌6 例,惡性淋巴瘤4 例。按就診順序隨機分為觀察組30 例和對照組30 例。2 組年齡、性別、疾病分期及化療方案等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1)患者均符合腫瘤診斷的相關標準;(2)患者自愿入組,簽署知情同意書;(3)精神狀態(tài)正常,能積極配合護理工作;(4)近期接受過一次化療。
排除標準:(1)拒絕參與研究者;(2)對本次使用藥物過敏者;(3)無法配合后期隨訪工作者;(4)合并糖尿病、高血壓等基礎性疾病者;(5)患者近期有手術治療。
對照組干預方法:使用常規(guī)止吐藥物及常規(guī)護理,注射用鹽酸托烷司瓊在化療前半小時靜脈注射,每日1 次,至周期化療結(jié)束停藥。具體護理措施:
(1)保持室內(nèi)干凈整潔,空氣清新,溫濕度適宜, 保證室內(nèi)無異常氣味, 避免引起患者惡心嘔吐。(2)向患者及家屬做好心理疏導,介紹其化療的方案,詳細向病人介紹化療藥物的可能引起的毒副作用及注意事項,做好提前溝通,減輕患者及家屬的顧慮,消除心理負擔。(3)飲食護理:化療期間選擇高蛋白質(zhì)及高維生素、易消化的食品,如牛奶、雞蛋、肉湯等,避免進食過甜油膩、生硬辛辣等刺激性強的食物。對于嘔吐比較明顯的患者不必強求患者多進食,可少量多餐,可給予流質(zhì)或半流質(zhì)。囑咐患者化療前1 小時避免進食。根據(jù)患者的口味,注意色香味搭配, 多食用新鮮水果。
觀察組干預方法:在對照組常規(guī)治療護理基礎上使用溫胃止吐方穴位貼敷干預。中藥成份:主要是由中藥吳茱萸、厚樸、芥子、 砂仁、丁香、豆蔻、細辛等研磨成粉末狀,然后加入生姜汁調(diào)配而成。穴位選擇:中脘、下脘、神闕、雙足三里、雙涌泉。
具體操作方法:藥物調(diào)配需現(xiàn)配現(xiàn)用,用壓舌板取合適大小的藥物置于無菌敷貼上,貼于患者相應的穴位。敷藥之前全面觀察患者的身體情況及其臨床表現(xiàn),對患者惡心嘔吐程度進行評估,觀察患者皮膚情況,敷藥前詢問患者藥物過敏史,高熱及過敏體質(zhì)禁用中藥貼敷。準備好中藥敷貼,幫助患者取舒適體位,取穴須準確,貼敷前按摩穴位1~2 分鐘至微感疼痛,清潔局部皮膚后進行貼敷,4~6 小時后取下。化療前一日開始,每日更換1 次,至周期化療結(jié)束。敷藥后密切觀察患者的情況,并且詢問患者皮膚是否有瘙癢,紅腫現(xiàn)象發(fā)生,一旦發(fā)現(xiàn)有過敏反應,應立即停止用藥,并且采取相應的護理措施進行處理。
嘔吐分級:根據(jù)WHO 化療藥物毒性反應分級標準[5], 結(jié)合患者嘔吐次數(shù)和程度、進食情況等, 將惡心嘔吐癥狀進行以下分度: 0 度:無惡心嘔吐癥狀;Ⅰ度:有惡心嘔吐癥狀,每日少于2 次,不影響進食,持續(xù)時間不超過2d;Ⅱ度:每天3~4次嘔吐,一般進食不受影響,持續(xù)時間超過2 d; Ⅲ度:每天嘔吐5~6 次,只能進食流質(zhì),持續(xù)時間超過2d;Ⅳ度:嘔吐頻繁,每天超過6 次,不能進食,持續(xù)時間超過2d。卡氏(KPS)評分:用KPS 評分對化療患者體力狀況進行評估,總分100 分,患者死亡評分為0,臨近死亡評分為10。得分越高,體力狀況越好, 越能忍受治療給身體帶來的副作用, 因而也就有可能接受徹底的治療。得分越低,體力狀況越差。60 分以上對化療耐受性強。
參照WHO 關于抗癌藥物毒副反應的分度標準,嘔吐控制效果:①完全控制:無惡心嘔吐;②基本控制:嘔吐1~2 次/d,輕度惡心,不影響正常生活;③輕微控制: 嘔吐3~5 次/d,中度惡心,影響正常生活為;④無效:嘔吐5 次/d,重度惡心,需臥床。以完全控制率+基本控制率作為有效控制率計算。
采用SPSS17.0 軟件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加減標準差(±s) 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率(%) 表示,采用X2 檢驗, P<0.05 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療效對比得出,觀察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止嘔療效[n(%)]
治療后觀察組KPS 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KPS 評分(±s,分)
兩組嘔吐分級比較,觀察組0 度、Ⅰ度多于對照組,Ⅱ度、Ⅲ度少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嘔吐分級比較[n(%)]
中藥穴位貼敷療法是在中醫(yī)學理論,尤其是經(jīng)絡學說指導下,用中藥對穴位進行慢刺激,通過經(jīng)絡而作用于全身,達到治療目的。穴位貼敷療法是使用具有行氣止嘔的藥物貼敷于所選取的穴位,既有穴位刺激作用,又有通過皮膚組織對藥物的吸收、透射、反射、滲透等過程,產(chǎn)生生物共振效應,經(jīng)過經(jīng)絡傳導發(fā)揮藥物歸經(jīng)之功效,具有雙重治療作用。穴位貼敷給藥安全,避免了胃腸道反應及肝臟首關效應[8],保持穩(wěn)定的血藥濃度,生物利用率高。
化療藥物為外來毒邪,進入人體后損傷了脾胃運化功能,致使清陽不升、濁陰不降而出現(xiàn)嘔吐[9]。溫胃止吐方中的中藥吳茱萸,辛熱,歸肝、脾、胃、腎經(jīng),具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嘔、助陽止瀉之功, 其內(nèi)含揮發(fā)油, 較易被皮膚吸收;厚樸,辛溫,歸脾、胃、肺、大腸經(jīng),可下氣寬中,消積導滯;砂仁有化濕行氣、溫中止瀉、溫脾理氣止嘔的作用;芥子能溫里行氣,散結(jié)通絡止痛;豆蔻亦可化濕行氣、溫中止嘔,藥力緩和;丁香具有溫中、暖腎、降逆的功效;細辛辛溫,有增強溫里之功,以上藥物合用,有健脾和胃、降逆止嘔之功。所選用腧穴均為臨床止嘔要穴,其中胃之募穴中脘配合使用具有和中降逆功效。神闕為任脈要穴,總理人體諸經(jīng)百脈,聯(lián)系五臟六腑, 具有調(diào)理腸胃、培元固本、回陽救脫之效;中脘為脾之募穴、腑之會穴;下脘可健脾和胃、降逆止嘔;足三里是足陽明胃經(jīng)的“合”穴,主治胃腸病,有“肚腹收于三里”之說,起到和中降逆、調(diào)理脾胃,使得脾胃和健,氣血調(diào)和作用;涌泉為足少陰井穴,為中醫(yī)外治法中“上病下治”常用穴位,具蘇厥開竅、疏肝下氣,降逆止嘔功效[10-11]。
綜上所述,溫胃止吐方穴位貼敷有健脾和胃、溫中化濕、行氣降逆止吐的功效。經(jīng)過中藥穴位敷貼干預后,化療患者惡心嘔吐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且操作簡便,不良反應少,價格低廉,病人易接受,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