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娜
(柳州市柳鐵中心醫院,廣西 柳州,545007)
產后出血是一種嚴重的分娩并發癥,也是全球范圍內導致產婦死亡的主要原因,胎兒娩出后24h 內經陰道分娩者出血量≥500ml 即可認定為陰道出血,病情嚴重者可出現休克、貧血癥狀,最終可能導致死亡[1]。產后出血多發生于胎兒娩出后至胎盤娩出前、胎盤娩出至產后2h,一旦發生產后出血,將嚴重影響產婦預后,即使產婦獲救也可能發生希恩綜合征[2]。據調查資料顯示[3],雖然產后出血死亡率逐年下降,但仍是導致產婦死亡的主要原因。絕大部分因產后出血死亡產婦是由于未得到及時診斷和相應處理,因此迅速控制出血癥狀是挽救產婦生命的關鍵所在。產后出血治療的關鍵在于依據不同病因采用合適方法迅速止血,一般首先應用止血藥物或子宮收縮類藥物進行止血,而對于藥物治療無效者則需采取手術方式。宮腔紗布填塞術與宮腔水囊壓迫法是臨床針對產后出血最為有效的治療方案,兩種方法作用機制相同,均為通過刺激子宮體感受器,通過大腦皮層質刺激子宮收縮,目前臨床對于兩種方式的有效性、安全性尚存在爭議。本研究中,為比較宮腔紗布填塞術與宮腔水囊壓迫法治療產后出血的效果,特展開實驗,報告如下。
納入2018.1~2019.6 收入陰道分娩產后出血產婦(n=88),隨機分為紗布組與水囊組,均44 例,本研究經過倫理委員會批準。紗布組中年齡23-38 歲,均數為(27.64±3.21)歲,孕周38-41 周,均數為(39.62±0.76)周;水囊組中年齡23-37 歲,均數為(28.03±3.75)歲,孕周38-41 周,均數為(39.53±0.69)周。全部產婦知情且簽署知情同意書,兩組一般資料數據呈正態分布,可行比對(P>0.05)。納入標準:(1)經體格檢查、稱重法等方式檢查后,確診為陰道分娩產后出血[4];(2)經常規藥物治療效果不理想者;(3)臨床資料完整者。排除標準:(1)剖宮產者;(2)合并有嚴重出血性疾病者;(3)合并有嚴重精神障礙、難以配合研究者;(4)合并有惡性腫瘤者。
紗布組采用宮腔紗布填塞術治療,術前準備長6m、寬5-6cm厚4-5 層無菌紗布條,將其置入2%甲硝唑注射液充分浸潤,并視產婦實際情況給予適量鎮靜劑,施術者一手放于產婦腹壁上以固定宮頸并向下壓,另一手中指夾住紗布一端送入宮腔內,從宮底一側向另一側填塞其他手指將紗布條填緊,逐步向外均勻填滿宮腔,不留空隙,最后向內壓緊,注意不可用力過猛,宮腔填滿后,以相同方式填塞宮頸及陰道,結束后外陰使用無菌紗布覆蓋,同時注射宮縮劑及抗生素、按摩子宮,并使用砂袋壓迫、包扎腹部,放置導尿管。一般術后6-12h 產婦病情出現好轉,可緩慢取出紗布及導尿管,取出前應使用宮縮劑。
水囊組采用宮腔水囊壓迫法治療,術前可給予麻醉藥物止痛,使用絲線結扎乳膠手套手指根部,放入16 號氣囊導尿管,并在手套口緣2-3cm 處結扎,檢查是否漏水,注意不可結扎過緊以避免注水、放水困難情況。產婦取膀胱結石位,外陰、陰道消毒后將空囊插入宮腔深處,注入250-500ml 生理鹽水,紗布用碘伏浸泡后包裹管口部分,留置于陰道內。術后給予宮縮劑持續靜脈滴注,并給予抗生素以預防感染,繼續補液,糾正貧血,嚴密觀察產婦子宮收縮、陰道出血、血壓、體溫等情況術后24h 給予宮縮劑后可緩慢放水50%左右,觀察1-2h,若無出血情況,可放空水并取出水囊。
(1)比較兩組操作時間、止血顯效時間、填塞物留置時間及術后24h 出血量。
(2)比較兩組治療前后血紅蛋白水平變化。
(3)比較兩組止血有效率、再次出血率及不良反應發生率。治療后若產婦陰道流血速度<50ml/h、子宮逐漸收縮、生命體征恢復穩定則判定為治療有效,不符合上述條件則無效,而不良反應包括感染、腹痛及發熱。
采用SPSS 22.0 統計軟件,計量資料用χ ±s 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在止血情況上,水囊組操作時間、止血顯效時間、填塞物留置時間均短于紗布組(P<0.05),且水囊組術后24h 出血量更少(P<0.05),見下表1。

表1 兩組止血情況比較(χ ±s)
在血紅蛋白水平上,治療前兩組基本一致(P>0.05),治療后水囊組明顯更高(P<0.05),見下表2。

表2 兩組血紅蛋白水平比較[(χ ±s),g/L]
在治療效果上,水囊組止血有效率(95.45%)比紗布組(81.81%)高(P<0.05),且水囊組再次出血率及不良反應發生率(2.27%,4.55%)比紗布組(13.64%,20.45%)低(P<0.05),見下表3。

表3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n(%)]
產后子宮收縮乏力是導致產后出血最為常見的原因,其中,胎盤影響、軟產道裂傷、凝血功能障礙等同樣能夠導致產后出血,臨床上需針對出血原因,迅速止血,補充血容量,并糾正失血性休克癥狀,防止感染[5]。
產后出血的治療方法中,子宮按摩按摩雖能夠促進子宮收縮,但無法解決內出血情況;藥物治療效果并不穩定,且藥物存在毒副作用,可引起高血壓、惡心、嘔吐、腹瀉等不良反應,治療費用也相對較高;子宮切除術雖能治療產后出血、挽救產婦生命,但會導致其失去生育能力,因此一般僅應用于經各種治搶救方式均無效產婦[6]。而壓迫止血法治療效果明顯,不良反應較小,目前廣泛應用于臨床,即使無法成功止血,也能夠延緩出血速度,為后續治療爭取時間[7]。本研究中,分別給予兩組宮腔紗布填塞術與宮腔水囊壓迫法治療,比較治療效果發現,水囊組施術時間更短、出血更少、填塞物留置時間更短且顯效時間更短,治療效果也更加顯著。這是由于宮腔水囊壓迫法操作更為簡單,所用水囊形狀并不固定,可依據產婦宮腔實際情況調整,宮壁受力均勻等密,不存在紗布壓迫時易出現留有空隙情況,有效預防隱匿性出血發生,同時由于水囊具有可塑性,不會影響宮體收縮,若壓力不足,可增加生理鹽水注入量[8]。研究結果還顯示,兩組術后血紅蛋白水平均下降,但水囊組水平更高,表明使用宮腔水囊壓迫法治療產后出血可有效促進宮縮,減少產后出血,且對產婦血常規指標影響更小,更為安全,有利于產婦預后。水囊組術后不良反應及復發發生更少,因為使用宮腔水囊壓迫法治療,填塞物留置時間更短,手術造成痛苦更小,并且降低了感染發生。
綜上所述,宮腔水囊壓迫法治療產后出血效果更為顯著,且安全性較高,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