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錦印
(南寧市邕寧區中醫醫院,廣西 南寧,530021)
冠心病屬于臨床常見的心血管疾病之一,主要是由于冠狀動脈血管發生動脈粥樣硬化病變而引起血管腔狹窄或阻塞[1]。本病以突感心前區發作性絞痛或壓榨痛為特征性臨床表現,若病情持續進展,患者的心排血量減少、無法滿足機體正常代謝,從而容易出現心力衰竭相關癥狀(如呼吸困難、胸悶等)。心衰是臨床各類心臟疾病發展的終末期,若未及時采取有效治療,可能引發不良后果,嚴重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安全[2]。故臨床積極探索病情評估指標以提高冠心病早期診斷準確率十分必要。本研究對我院冠心病患者實施血清膽紅素水平以及尿酸檢驗,探討上述指標在冠心病診斷中的意義,具體內容如下。
本文將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醫院2020 年4 月-2020 年10月收治的75 例冠心病患者與64 例同期健康體檢者作為觀察對象。其中試驗組男女比例42:33,年齡53~74 歲,均值(62.99±4.84)歲;參照組男女比例36:28,年齡54~73 歲,均值(63.51±4.82)歲,以上一般資料(P>0.05)。納入標準[3]:(1)試驗組均符合冠心病臨床診斷相關標準;(2)患者神志清晰且生命體征平穩;(3)患者自身未有可能對檢測結果造成影響的相關疾病;(4)均知曉認可并同意加入此次研究。排除標準:(1)合并急性感染癥狀或者近期內發生外部創傷、正處于治療階段的患者;(2)存在凝血功能障礙者;(3)合并神經系統、惡性腫瘤及免疫血液系統類疾病患者;(4)存在精神異常或認知功能障礙者;(5)對本研究使用試劑或器材過敏患者;(6)不配合研究開展或中途退出者。
本文研究對象均開展血清膽紅素及尿酸含量測定。抽取受檢者晨起空腹狀態下肘部靜脈血4~5ml 置于抗凝管內,隨后采用離心機(轉速設置為3000r/min)對血液標本進行10min 的離心操作,確保血清與血漿明確分離,再抽取上層血清置于抗凝試管內待測。儀器選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型號:AU5800,美國貝克曼)及儀器配套試劑實施監測。血清膽紅素相關指標(即血清總膽紅素與血清直接膽紅素)檢測方法為釩酸鹽氧化法,得出結果后再對血清間接膽紅素水平進行計算;間接膽紅素=血清總膽紅素-直接膽紅素。尿酸含量檢測方法為尿酸酶法。檢驗人員在檢測過程中均嚴格按照儀器及試劑說明書規范開展操作。隨后試驗組患者開展冠狀動脈造影檢查,檢查期間由2名經驗豐富且工齡達5 年以上的心內科專業醫師對患者病變部位及嚴重程度進行判斷。
(1)比較兩組受檢者血清總膽紅素(TBIL)、直接膽紅素(DBIL)、間接膽紅素(IBIL)含量及尿酸(UA)水平。(2)試驗組患者根據Gensini 積分劃分為三組,其中2~20 分為試驗1組;21~40 分為試驗2 組,40 分以上為試驗3 組,檢測三組血清膽紅素指標及尿酸含量。
運用統計軟件SPSS 21.0 行t 檢驗和χ2 檢驗,(±S)表示計量資料,[n(%)]表示計數資料,P<0.05 為差異有意義。
試驗組患者TBIL、DBIL、IBIL 及UA 含量與參照組相比存在顯著差異(P<0.05),如表1 所示:

表1 兩組受檢者血清膽紅素及尿酸含量比較(±S,μmol/L)
試驗1 組患者TBIL、DBIL 及IBIL 含量均顯著高于其他兩組,其UA 水平明顯低于其他兩組(P<0.05),如表2 所示:

表2 試驗組不同嚴重程度的冠心病患者血清膽紅素及尿酸含量比較(±S,μmol/L)
近年來,冠心病患病率呈逐年遞增趨勢,本病目前已成為我國乃至全球的一項重大公共衛生問題。冠心病發病后患者病死的概率較大,從而對其生命安全構成威脅。有報道指出,早期診斷對于冠心病患者而言十分重要,及早確診并治療可有效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并對疾病預后起到良好的改善作用[4]。
楊輝、邵名亮、方存明[5]等學者研究指出,冠心病患者機體UA 含量升高、TBIL 含量顯著降低,且與冠脈狹窄程度相關,可預測并判斷冠心病嚴重程度。脂代謝異常作為冠心病患者主要的發病因素之一,血清總膽固醇以及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等指標參與人體冠狀動脈發生粥樣硬化的過程,二者水平上升則提示冠狀動脈硬化。(1)血清膽紅素屬于血紅蛋白分解代謝的產物,其可分為膽紅素與非結合膽紅素,既往臨床通常將膽紅素水平上升作為評估患者肝膽疾病以及發生溶血的觀察指標,而忽視血清膽紅素濃度過低的負面影響。膽紅素作為生理性抗氧化劑之一,其血清中不同類型膽紅素內均包含有效的抗氧化物質,其中DBIL 及IBIL 具有起到良好的超氧自由基清除作用,從而達到保護低密度脂蛋白(LDL)的目的,以減少機體出現的超氧化損傷[6];血清生理濃度下的DBIL 與IBIL 還能夠對金屬離子催化的LDL 修飾反應起到抑制作用,從而有效減少動脈粥樣硬化情況,降低冠心病的發生風險。楊春花、楊曉霞、陳秀紅[7]等學者研究指出,低濃度膽紅素提示患者可能出現冠心病,即機體膽紅素水平下降,患者發生冠心病的風險顯著增加。本研究中,試驗組血清膽紅素各項指標含量均低于參照組、試驗1 組TBIL、DBIL 及IBIL 含量均高于其他兩組(P<0.05),進一步證實上述結論。(2)尿酸屬于嘌呤化合物代謝的終產物,機體發生脂質代謝紊亂后往往容易并發高尿酸血癥。當人體機能處于正常狀態時,其尿酸含量通常約為72μmol/L,使得機體排泄維持良好的平衡。當排泄功能出現異常(如排泄不及時或排泄機制降低等),人體會大量生成尿酸,導致體內尿酸含量急劇上升。若尿酸含量在420μmol/L 以上,機體體液呈現酸性,從而引發細胞功能異常,若尿酸水平缺乏有效調節、持續升高,則引發一系列疾病[8]。患者機體尿酸水平過高容易對血管內皮功能造成損傷,從而提高血小板的黏附性及聚集性,進而加劇患者冠狀動脈內血栓形成的風險;且尿酸還可對機體氧化應激反應起到增強作用,導致患者低密度脂蛋白促氧化、并發生脂質過氧化。此外,尿酸不斷沉積動脈壁,也會損傷動脈內壁,導致冠心病患者病情進一步加重。本文結果顯示,參照組患者尿酸含量明顯低于試驗組,且試驗1 組患者尿酸含量也顯著低于其他3 組(P<0.05),充分說明機體尿酸含量越高,患者發生冠心病的風險越大;且尿酸參與冠心病的病情進展,因此可作為評價冠心病患者預后的預測性指標。
綜上所述,針對冠心病患者開展血清膽紅素及尿酸水平檢驗能夠明確診斷,并對其病情嚴重程度做出準確判斷,可確保臨床及時開展針對性治療措施,并為患者治療成效及預后評估提供科學的參考依據,值得臨床采納與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