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禮琴
導讀:大棚春甜玉米—夏毛豆—冬萵筍栽培模式,不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而且用工少,效益顯著,除去農資及人工等成本,全年每667 m2凈產值11 000元。生產中,選擇適合當地栽培的甜玉米、毛豆、萵筍等品種,采用育苗移栽方法種植,加強田間管理。


舒城縣地處安徽中部,年平均溫度15.6℃,無霜期224天,年降雨量1 100 mm。本地區采用大棚春甜玉米—夏毛豆—冬萵筍栽培模式,實現了大棚蔬菜周年生產,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且整個生產期用工少,效益顯著,群眾普遍采用,現將該項栽培模式整理如下。
早春甜玉米選擇籽粒白色、早熟且產量較高的品種,如萬甜1826等,采用雙層大棚+地膜覆蓋栽培,生育期100天左右。
①育苗方式 采用地熱線溫床育苗,于1月20日前后開始陸續播種育苗,2月20日前后開始定植。
②育苗 采用50穴塑料育苗盤,用自制營養土進行育苗,每667 m2準備4 000~4 500粒種子。育苗盤雙盤橫排,苗床長度視需要而定,裝滿調配好的營養土,一次性澆透底水,打穴播種,每穴放1粒種子,再蓋干細土1.5 cm厚,蓋上無色透明地膜保濕保溫,接通電源加熱,控制苗床溫度在30℃,促進出苗;當苗出齊后,適當降溫,苗床溫度控制在白天30℃、夜間20℃,1個月左右可以定植。
甜玉米在2~3葉期就可以定植,選擇晴好天氣,整地起壟,壟寬80 cm,覆蓋黑色地膜,每壟2行,行距60 cm,株距30 cm,每穴定植1株。移栽后澆足定根水,閉棚增溫促緩苗。
①除草 覆蓋黑色地膜的草要少些,只在田溝和甜玉米定植穴處長草,人工清除,不用除草劑。
②除蘗 甜玉米莖基部會發生分蘗,及時將基部分蘗掰除,減少養分消耗,促進主干生長。
③定苞 甜玉米進入揚花期,會長出2~3個玉米苞,選留長勢較好的1~2個,其余的掰除,使養分集中供給留下來的玉米棒,保證足夠的營養,提高商品率和產量。
④去棚膜 當甜玉米零星抽雄時,選擇晴好天氣撤去大棚膜。如果外界氣溫很低,可適當延遲,確保甜玉米順利揚花、授粉。
⑤溫度管理 早春溫度低,應盡可能提高棚溫,在氣溫低的時段,少開棚通風,遵循小開、遲開、早關,甚至閉棚不開的原則,防止發生凍害。
⑥水肥管理 甜玉米定植后澆足定根水,促進緩苗。緩苗后至喇叭口期,加強水肥管理,促進植株生長,抽雄至成熟期適量灌水,但不可過量,預防倒伏。在緩苗后、拔節期每667 m2穴施三元復合肥(18-18-18)20 kg。
早春甜玉米孕穗期開始加強蚜蟲和大斑病的防治,玉米蚜蟲每667 m2用25%吡蚜酮懸浮劑16 g或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30 g對水噴霧,5~7天后再防治1次。注意防治草地貪夜蛾,玉米苗期被害株率大于10%,大喇叭口期被害株率大于30%,穗期被害率大于10%。防效較好的藥劑有氯蟲苯甲酰胺、乙基多殺菌素和甲維鹽等化學農藥以及多殺菌素、蘇云金桿菌、白僵菌等生物農藥,連續2次。大斑病,在玉米抽雄前后,用5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噴霧防治,隔7~10天噴藥1次,連噴2次。
選擇黑須且籽粒飽滿的玉米分批采收,采收下來的甜玉米要帶苞葉,按照市場需求定量定包上市。
夏毛豆選擇中熟且產量較高的品種,如綠寶石,生育期80天左右。
5月下旬6月上旬,甜玉米收獲后開始播種,在前茬甜玉米壟上直接破膜種植,無需重新整地起壟。
視土壤墑情,可以提前幾天,向大田水溝適當放水,當土壤含水量達65%左右時,在原有壟上破膜種植。每壟2行,行距60 cm,株距25 cm,開穴播種,每穴3粒,蓋土,勿使種子露出地面。
①除草 覆蓋黑色地膜的草要少些,只在田溝和毛豆播種口處長草,人工拔除,不用除草劑。
②水肥 毛豆種子發芽期土壤含水量過高容易爛種。生長期和開花結果期適當灌水,避免干旱,以促進分枝和開花結莢。開花結莢后如遇干旱,豆莢飽滿度下降,影響產量和品質。
③蟲害防治 夏毛豆主要防治蚜蟲和棉鈴蟲,蚜蟲用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4 000~6 000倍液噴霧,5~7天1次,連續2次。棉鈴蟲可每667 m2用1%甲維鹽乳油40 mL對水60 kg,均勻噴霧1~2次,7~10天1次。
④病害防治 病害主要為鐮孢根腐病,主要為害毛豆根部,影響植株生長,甚至造成植株死亡。按照每50 kg種子用2.5%咯菌腈懸浮種衣劑100 mL對水0.3 L,均勻拌種預防。
8月下旬,豆莢全部飽滿后一次性采收上市,挑選籽粒飽滿的,用干凈的食用級包裝袋打包出售。
選擇抗性強、耐低溫的品種,如四川添紫等。
①浸種催芽 9月9日前后浸種催芽,種子浸泡3~4 h后放在冰箱保鮮柜低溫催芽,種子露白即可播種,667 m2用種量15 g。
②苗床整理 苗床澆透底水,將露白的種子與干細土混勻后,均勻撒播至苗床,然后在苗床上覆蓋遮陽網降溫保濕,待將近一半種子出苗時,把遮陽網撤去。
③苗期水分管理 幼苗生長期間保持苗床濕潤,5~6片葉即可移栽。
①整地 按每667 m2施腐熟有機肥2 000 kg和三元復合肥50 kg,均勻撒施后翻耕,整地起壟。
②取苗 提前1天將苗床澆足水分,拔苗時盡可能保護根系,優先使用壯苗、大苗。
③行株距 按照30 cm×30 cm的行株距移栽,栽后澆足定根水,促進緩苗。
①水分管理 萵筍喜濕潤,整個生育期保持土壤濕潤。
②除草施肥 萵筍封行前結合施肥除1次草,萵筍封行前每667 m2穴施尿素30 kg。施肥后及時蓋土,防止燒苗。
③抹芽 選擇晴好天氣將萵筍的腋芽掰除,以減少養分消耗。
④防凍 一般冬季采用雙層大棚覆蓋,當氣溫低于-5℃時加蓋第3層薄膜,保護成株萵筍不被凍死。
主要病害為霜霉病和菌核病,堅持以防為主,防治結合。霜霉病用58%甲霜·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69%烯?!ゅi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噴施,隔7天噴1次。菌核病用50%乙烯菌核利可濕性粉劑800倍液對葉面噴施;或用20%百·腐煙劑煙熏,每667 m2用藥250~300 g,每10天1次,熏蒸2~3次即可。
萵筍成熟后,分批采收,分級打包出售。
春甜玉米,每667 m2產量可達1 300 kg,產值達7 000元;夏毛豆,每667 m2產量可達1 000 kg,產值達2 000元;冬萵筍每667 m2產量可達3 000 kg,產值達7 000元,667 m2年總產值達16 000元,扣除農資及人工等成本5 000元,全年每667 m2凈產值11 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