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小芳 余山紅 陳偉強 洪霞 陳孝賞 貝道正
導讀:在適宜環境下荸薺稈枯病會暴發成災,造成毀滅性為害。荸薺受害后莖稈枯死、球莖畸形,品質下降、產量銳減,嚴重的絕收。生產中應以采取輪作、使用無病種苗等預防措施為主,發病后及早防治,并注意整個生長期不能使用井岡霉素、久抗霉素等抗生素藥劑。
荸薺稈枯病俗稱“馬蹄瘟”“荸薺瘟”,屬真菌性病害,廣泛分布于荸薺產區,整個生長期都會發生[1]。病害來勢猛、擴散快,適宜環境條件下3~5天突發成災,屬毀滅性病害,被許多群眾稱為是可防不可治的病害。荸薺受害后莖稈枯死,受害輕者結小球,球莖畸形,品質下降,產量銳減;嚴重時田間呈一片倒伏狀,地下部少結球或不結球、絕收[2]。該病已成為制約荸薺生產進一步發展的主要障礙,嚴重影響荸薺的產量、品質和效益。
該病主要為害葉狀莖,也侵染葉鞘和花器,但不侵染球莖。全生育期均可發生,容易與生理性紅尾病混淆,不易識別,在生產中容易造成嚴重為害。
首先在植株基部葉鞘上發病,初為暗綠色水漬狀不規則病斑,后逐漸擴展至整個葉鞘,表面多生黑色長短不一的條點(病菌的分生孢子盤),病部干燥后呈灰白色(圖1),并導致葉狀莖發病[1]。

圖1 荸薺葉鞘發病
葉狀莖發病多由葉鞘上的病斑擴展引起,導致莖稈基部先發病。天氣潮濕時,初生病斑水漬狀,一般為梭形,有時也呈橢圓形或同心輪紋狀至不規則暗綠色病斑,病斑周圍呈橘黃色,病部組織變軟或略凹陷(圖2),植株易倒伏,以后病斑呈暗綠至灰褐色,梭形或橢圓形,上生黑褐色小點[3](圖3)。小病斑擴展連合成不規則的大病斑后,病斑組織軟化可造成莖稈枯死倒伏,呈淺黃色稻草狀(圖4)。天氣干燥時,病斑較小,呈淡褐色小點,病部易失水干燥,中間灰白色,外緣暗褐色。早晨露水未干或濕度大時,病斑表面可見大量淺灰色霉層,即為病菌的分生孢子[3],分生孢子可進行再侵染為害。田間濕度大有利于該病發生。

圖2 莖稈發病病部凹陷

圖3 荸薺葉狀莖病斑

圖4 莖稈枯死倒伏
花器染病,其癥狀與莖稈上的相似,多發生在鱗片或穗頸,導致花穗枯黃或枯死(圖5)。

圖5 荸薺花器發病
上述各類病斑在環境條件適宜時產生黑色分生孢子盤,其上的灰綠色霉狀物即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夜露大時,病部形成灰白色或聚合成粉紅色孢子團,尤以莖稈病斑明顯。球莖雖不染病但表面帶菌。
該病從荸薺育苗期開始至大田成熟期都可發生。各地區氣候和耕作制度等不同,病害發生先后、發病程度不同。各地區的育苗期一般在4~6月,由于荸薺稈枯病田間發病的最適溫度為26~28℃,因此育苗期大部分地區發病程度較輕,只要做好預防工作,病情便能得到有效控制。大田發病初期一般在8月中下旬,然后逐漸擴展蔓延,至9月上旬開始進入發病盛期,病情急劇上升,9月中旬至10月中旬為發病高峰期,此期正值荸薺苗旺長至封行期及球莖形成與膨大初期,如這時段內氣候條件適宜病害流行,則可導致嚴重發病。到10月下旬,隨著氣溫降低和雨量減少,病情發展變緩,至11月進入低溫逐漸停止為害[4]。據調查,在寄主感病和有足量病菌存在的前提下,病情的發展情況與當年氣象因子及栽培條件密切相關。
該病初侵染源主要是帶菌球莖和田間堆垛病稈,根據病菌分生孢子經風雨和灌溉水傳播到健康薺稈上反復侵染、為害的特點,應從源頭開始治理,從大田病害消長規律控制入手,對該病采取“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
荸薺不宜連作,特別是老產區,實行2年以上的合理輪作,是防治該病最經濟有效的措施。一般可與水稻、西瓜、馬鈴薯、蓮藕、慈姑、茭白等作物輪作2~3年,最好是水旱輪作,如3年一輪:荸薺—西瓜—水稻;周年輪作:荸薺—春馬鈴薯等種植模式。
大量研究表明,將組培技術應用在荸薺栽培中,不僅可以恢復荸薺原有優良品種的種性,而且種苗不帶病菌、生長勢旺盛、抗病力強、產量高、品質優,并可遠距離運輸、流通。
挖荸薺前,將病苗全部割除,集中燒掉或漚制肥料,挖凈病薺。次年開春后,把遺留在田中的荸薺打撈干凈,減少越冬及來年的病原基數。此外,將田邊、溝邊的野荸薺及自生苗鏟除干凈,以減少初侵染源。
首先選用芽頭健壯、大小均勻、無病無潰爛的大個球莖作種球。播種前可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浸泡球莖20 h,然后播種。
基肥:施足基肥,多施腐熟農家肥,氮、磷、鉀配合施用;追肥:前期以勤施薄施,氮、磷、鉀配施為原則,中后期重施鉀肥、配施適量微量元素肥,提高植株抗逆性和抗病性;水分管理:做到排灌路徑分開,防止串灌和漫灌,減少病菌隨水流散播傳染的機會。
在荸薺稈枯病發病初期,選擇早晨露水未干時均勻撒施石灰粉,讓石灰粉塵粘附在荸薺莖稈上。如果沒有露水可以先噴清水再撒施石灰粉,石灰粉用量為30 kg/667 m2,對封鎖發病中心,控制已發田塊病害的流行可起到一定的作用[5]。
從8月中旬開始,經常踏田巡查,觀察田間病情動態,尤其是在荸薺植株封行前后,最好做到隔天去田間查看一次,按照無病適時早防、見病早治的要求,做到及時用藥防治。可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43%氟菌·肟菌酯懸浮劑1 000倍液、45%咪鮮胺水乳劑1 000倍液、20%粉銹寧(三唑酮)乳油100~150 mL稀釋1 000倍液、25%丙環唑乳油1 000倍液或25%嘧菌酯懸浮劑800倍液等噴霧防治。
以上諸多藥劑若用來預防病害,每隔7~10天噴施1次,連噴2~3次;若發病初期使用,3~5天噴1次,連續3~4次。用藥時間和次數,應根據當年天氣、發病期或植株生長階段確定,掌握在零星發病期噴藥或荸薺封行時噴藥保護。雨后及時補噴,10月底停止噴藥。
一是選用上述2~3種藥劑交替使用,以減少抗藥性,防治效果會更好。
二是荸薺整個生長期不能使用井岡霉素、久抗霉素等抗生素藥劑,否則會使球莖肉質出現鐵銹色斑紋,甚至整個球莖呈黑褐色(圖6),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5]。

圖6 使用井岡霉素、久抗霉素會造成荸薺球莖肉質出現鐵銹色斑紋(右)
三是噴藥時,壓力要大、噴口要細,噴出的藥液呈霧狀且均勻噴灑在莖稈上,以達到理想的防治效果。最好選擇如綠弘牌等背負式電動噴霧器,長管、短管可拆換使用,長管射程可達8 m,操作人員可站在田埂上,無需下田(圖7)。

圖7 綠弘牌背負式電動噴霧器噴霧
四是荸薺田塊應小丘化,避免中后期下田施肥、打藥時踩踏地下球莖與匍匐莖,同時可減輕病害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