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斌,姚季倫,謝 景,譚 誠,劉 浩,何開松
(1.新晃縣商務科技和工業信息化局,湖南 新晃 419200;2.湖南生物機電職業技術學院,湖南 長沙 410127;3.湖南省中醫藥研究院 中藥研究所,湖南 長沙 410013;4.新晃縣人民政府,湖南 新晃 419200;5.湖南清源藥業科技有限公司,湖南 新晃 419200)
新晃侗族自治縣(以下簡稱新晃縣)地處湘西南西部,隸屬于湖南省懷化市,位于云貴高原苗嶺余脈延伸末端,以山地地形地貌為主,森林覆蓋率達67.5%,是中藥材野生資源的儲存地[1],資源品種位居全省前列。中藥材是新晃縣的重要經濟作物,是縣域內中藥產業發展的基礎。全縣中藥材種植面積約0.36 萬hm2,產量0.59 萬t,產值0.54 億元,主要品種有龍腦樟、黃精、吳茱萸、玉竹、白芨、重樓等,其中龍腦樟種植面積達0.16 萬hm2,是主導品種[2-3]。近年來,縣域內黃精種植規模逐年擴大,現黃精藥材已成為重點品種。新晃縣從事中藥材種植與加工的企業有16 家,如新晃縣龍腦開發責任有限公司、湖南清源藥業科技有限公司、新晃老九食藥材生態發展有限公司、湖南中璟藥業有限公司、湖南景康藥業有限公司、新晃縣君楚中藥材發展有限公司等,其中新晃縣龍腦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為龍頭企業[4],專門從事龍腦樟的種植、加工以及新產品研發與銷售。
新晃中藥產業發展歷史傳承悠久,其中吳茱萸、龍腦樟、辰砂等藥材一直久負盛名,是湖南省公認的道地藥材。近年來,由于受經濟發展的沖擊,傳統道地藥材種植面積逐漸萎縮,道地品牌影響力逐年減弱,境內中藥材發展面臨巨大挑戰。基于此背景,筆者通過實地調研,查閱文獻資料,梳理并總結了新晃縣中藥資源特點和產業發展現狀,闡述其產業發展的瓶頸問題,并提出對策。
新晃縣是湘西地區經濟落后的少數民族偏遠山區縣,既有高原地貌,又有山區特色,海拔大多在500~1 000 m,全縣總面積15.07 萬hm2,其中山地12.67 萬hm2,占84.1%,人均山地0.54 hm2,山地資源異常豐富,尤適宜野生中藥資源的生長。縣域內礦產資源豐富,有礦產地20 余處,盛產辰砂。2014—2017 年,新晃縣中醫醫院承擔新晃縣第四次中藥資源普查工作,據調查統計,全縣有中藥資源901 種,包括黃精、大血藤、金銀花、厚樸、何首烏、梔子、玉竹、龍腦樟、天名精、細柱五加、山雞椒、杜仲、黑老虎、半邊蓮、重樓、麥冬、射干、鉤藤、土茯苓、辰砂等植物類與礦物類藥材,藥材蘊藏量達27.7 萬t。新晃縣居民以侗族為主,侗族人民在特定生活習俗、宗教信仰等條件下,逐步形成了獨特的侗藥理論和醫學流派,挖掘出許多特色侗藥資源。對1 420 首侗醫醫方整理過程中發現涉及的侗藥品種689 種,隸屬于136科366 屬,應用較多有菊科、豆科、薔薇科、禾本科、茜草科、百合科等,藥用動物有57 種,藥用礦物12 種,其中有46 種是新資源品種[5-7]。
新晃縣地處湘、貴二省交界處,侗藥使用頻繁,自古就有種植中藥材的歷史。清·道光五年(1825 年)《晃州廳志》三十七卷記載,新晃盛產黃精、香薷、薄荷、茱萸、枸杞、瓜蔞、蒼耳、豨簽、懷香、荊芥、紫蘇、土牛膝、何首烏、半夏、茯苓、車前草、梔子、川芎、陳皮、枳殼、百合、葛根、柴胡、細辛、山豆根等26種中藥材,其中百合藥材粉性足、品質佳,為優質藥材[8]。1959 年出版的《藥材資源匯編》記載,新晃吳茱萸因“粒細圓而均勻,色灰綠,芳香濃郁”而被認為質量上乘,藥材因在常德集散而被稱為“常吳萸”,是湖南省公認道地藥材[9]。1990 年,黔、川、湘、鄂4 省毗鄰地區重點扶持發展吳茱萸,新晃吳茱萸面積迅速擴大,產量大幅度上升,后因市場價格回落,新晃吳茱萸種植面積才逐漸萎縮。龍腦樟于1998 年首次在湖南省新晃縣被發現,新晃縣龍腦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經過長達20 a 以上的技術創新,初步掌握了龍腦樟扦插育苗的關鍵技術,實現了龍腦樟苗的大規模人工繁育,龍腦樟大規模繁育的苗木成活率普遍達到85%以上,經多年發展,新晃龍腦樟種植面積超過1 300 hm2以上[10]。2015 年,新晃縣被列為新晃龍腦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示范區[11](詳見表1)。辰砂是礦物類藥材,具鎮靜、安神和殺菌等功效,主產湖南新晃及周邊地區,是新晃著名的礦物類道地藥材。

表1 新晃縣道地藥材性狀描述與特色
新晃縣多山區,少平原,中藥材種植以山坡、林區為主,林藥間作是新晃中藥材種植的主流方式。近年來,新晃實行封山育林,聚焦生態惠民工程,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林下空閑地,大力發展林下經濟,黃精林下生態種植已成為新晃中藥材種植的主流。目前,新晃縣發展林下黃精種植面積800 hm2,有黃精中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社43 家,個體戶258 家,黃精深加工企業15 家。2021 年,新晃縣頒布了《中藥材產業振興實施辦法》,出臺了《中藥材產業發展規劃(2021—2025)》,重點發展林下經濟,實施林藥產業工程,將黃精產業納入重點項目,著力打造天雷山“萬畝”黃精林下種植示范園。林下種植除黃精外,還有半夏、重樓、射干、天南星等。
新晃縣具有中藥材種植的歷史傳統,具備較好的群眾基礎。“十三五”期間,新晃縣被列為省級貧困縣,政府相繼出臺《新晃侗族自治縣2020 年產業扶貧工作方案》《新晃侗族自治縣現代農業產業發展專項資金獎補暫行辦法》《新晃侗族自治縣能人產業幫扶“千人帶萬戶”計劃管理暫行辦法》以及招商引資管理辦法等系列政策,明確將發展中藥材產業作為重要的扶貧舉措,鼓勵并扶持中藥材種植大戶和經商大戶參與到產業扶貧中去。采取“企業自建”“公司+合作社+基地”“企農聯創”等模式先后在新晃楓木村、彭巖村、毛坪村、板凳寨村、岑龍村等建立扶貧基地,帶動了307 戶1 073 名貧困群眾參與,產業扶貧效果顯著[15]。
新晃龍腦樟、吳茱萸、黃精等道地藥材品質上乘,且品種特色突出,是湖南省特色道地藥材。新晃龍腦樟富含天然冰片成分,一經發現,結束了我國不產天然龍腦的歷史;新晃所產黃精浸出物、多糖含量分別超過2020 版《中國藥典》標準的25%、20%,品質突出;新晃吳茱萸以品質突出而特色明顯,是公認的道地藥材。但從全省乃至全國道地藥材產業發展來看,新晃道地藥材產業種植規模小,市場占有率低,開發利用不夠,品牌發展極其不突出,昔日的新晃龍腦樟、新晃吳茱萸、新晃辰砂道地藥材品牌也正在逐漸弱化,甚至已無人得知。可見,盡管新晃中藥材品種品質上乘,但產業差異化發展不顯著,特色彰顯度不夠。
新晃中藥產業創新能力總體水平較低,中藥企業與省內外科研院所合作有待深入,創新產品嚴重不足,產業關鍵技術、共性技術開發不夠。據調研和實地考察,雖然新晃縣中藥材種植有著一定歷史底蘊,但中藥材種植技術大多來自經驗相授和口頭轉述,種植技術缺乏系統性和規范性,生產技術落后,遠不及水稻等農作物的種植。同時,中藥材生產裝備較為原始,尚處于勞動密集型產業,與現代中藥材產業發展現狀不相適應,在中藥材種植基地選址及整地、種質引進、田間種植管理、病蟲害防治等方面存在較大盲目性。另外,中藥高附加值產品基本沒有,以中藥低端產品如中藥農產品為主。
新晃縣中藥材野生資源較為豐富,品種數量居全省前列。近年來,受中藥材市場行情高漲的驅動,諸多藥材如黃精、土茯苓、鉤藤、黑老虎、重樓等遭到無節制濫采濫挖,野生資源遭到嚴重破壞,中藥資源面臨嚴峻挑戰。據調查,2015 年前黃精野生資源較為豐富,藥材收購站一天收購可達1 000 kg,現在僅100 kg,且個頭較小,還達不到商品質量要求。可見,新晃縣中藥材野生資源的破壞和消耗,已成為制約新晃中藥材產業科技創新發展的主要因素。
新晃縣現有中藥材生產企業大多處于起步階段,從產業結構看,中藥產業企業以中藥種植和初加工為主,大、中、小企業和合作社呈金字塔分布,總體呈現“小、散、亂、差”的現狀,沒有龍頭企業引領,也沒有形成一定產業規模效應。這種不均衡的產業發展格局不利于長遠發展,也不利于中藥材道地品牌的構建。
新晃縣中藥產業的發展既要立足現有特色資源,又要科學合理布局和統籌,兼顧綠色發展與經濟效益。第一,要統籌布局全縣中藥材野生資源保護與利用,通過建立中藥材野生資源保護區,保護新晃縣中藥野生資源多樣性,防止濫采濫挖,特別是新晃縣特色中藥資源,要通過強有力的行政措施予以保護;第二,要統籌布局中藥材產業發展,加快制定縣域中藥健康產業發展規劃,在中藥材繁育、種植、加工以及流通等環節進行合理設計,為今后一段時間的產業發展明確方向。新晃縣要以產業發展問題為導向,加強頂層設計、統籌引領,推動新晃縣中藥材產業的逐步發展壯大。
科技創新是中藥產業發展的根本動力,要把創新貫徹于中藥產業發展的全過程,大力實施科技創新戰略,充分發揮縣域、省級中醫藥科技人才優勢,建立以企業主導的技術創新體系以及協同創新機制,依托“三區”科技人才和特技特派員等建立多級中藥材生產技術服務體系,堅持發揮科技支撐和引領作用[16]。第一,加強新晃縣中藥資源監測與預警,利用現代大數據信息技術如遙感技術、云計算、大數據等,加強資源的動態監測,實現中藥資源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第二,加強新晃縣龍腦樟、吳茱萸、黃精等藥材的良種選育創新研究,建立中藥材良種繁育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實施良種繁育創新工程,新建種子種苗快繁基地,將新晃縣的優良中藥材種質推向全省乃至全國;第三,開展中藥材適宜種植技術研究與示范,特別是龍腦樟林下生態種植、吳茱萸豐產穩質、黃精與經濟作物輪作等生產性技術研究,推動中藥農業技術推廣,建設道地藥材規范化、規模化、產業化種植基地和集聚區,實現經濟發展與綠色生產相統一;第四,加強道地藥材標準化生產,特別是藥材采收與初加工環節,通過規范和標準穩定藥材品質,突出新晃縣道地藥材品牌。
新晃縣擁有新晃龍腦樟、新晃吳茱萸等公共道地品牌、地理標志產品,要不斷加強道地藥材品牌建設,充分發揮新晃現有道地品牌的影響力和競爭力。第一,加強新晃縣道地藥材品牌建設,扶持2~3味(如龍腦樟、黃精、吳茱萸等)道地藥材,開展縣域道地藥材遴選,制定中藥材種植標準操作規程和產品標準,提升品牌藥材的品質,形成技術優勢;第二,加強專利、地理標志商標等知識產權的創造、應用和保護,進一步推動新晃黃精、新晃吳茱萸等地理標志產品和國家名特優新農產品品牌申報認定工作,加強品牌構建;第三,加強新媒體宣傳與文化造勢,以生態健康養生、醫藥文化圣地、觀光旅游等為內容建立中藥特色村、鎮,宣傳新晃縣道地藥材品牌,并促進新晃中藥新業態融合發展,同時,舉辦中醫藥健康論壇或會議,通過對外交流,形成品牌影響力。
做強做大中藥工業企業,是中藥產業發展的關鍵。要不斷優化政策,扶持或引進中藥龍頭企業,實現技術創新,加快產品研發,延長中藥生產鏈,提高中藥材產品附加值,增強品牌效應,提升科技含量和市場競爭力,發揮地方龍頭企業的引領作用。第一,打造新晃縣中藥大健康產業園區,通過優惠政策培育和引進中藥龍頭企業,以示范引領作用推動中藥產業的規模化、集群化發展;第二,大力培育新晃特色的中藥健康產品,加快開發以中藥為核心原料的功能性食品、保健食品、食品添加劑、日化產品、中藥飲片、中成藥等各類產品,豐富和創新中藥產品體系,打造形成多款年銷售額上億元的大健康產品。
以優惠政策不斷優化中藥產業的營商環境,為中藥產業的結構調整、產業發展提供強有力保障。第一,加強中藥產業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中藥流通環節,要不斷提升和強化市場服務能力,建立“互聯網+”的中藥產品市場交易平臺,實現中藥大健康產品的快捷銷售和推廣;第二,爭取涉農金融機構加大對中藥材產業發展的資金支持,加強對生產基地建設、加工企業技術升級改造、產業融合發展等的信貸支持力度,實行優惠利率,以保障中藥企業在擴大規模、升級產業設備的資金流轉需求;第三,充分發揮財政專項資金的引導和激勵作用,鼓勵設立政府引導、社會資本參與、市場化運作的中藥發展基金,特別是要加強產業發展的科技創新激勵機制;第四,建立面向廣大農民、種植大戶、家庭農場等經營主體小額貸款扶持機制,降低新晃縣道地藥材生產準入門檻,推動優質中藥材的種植發展;第五,鼓勵將中藥材種植納入特色農業保險范圍并給予保費補貼,增強藥農抵御風險的能力。
要始終堅持培養中醫藥科技創新人才,既要有中醫藥理論的創新型專家,也要有奮斗一線的技術型專家,更要有實戰經驗豐富的“土專家”,以滿足各層次人才的需求[17]。第一,支持企業與省內外高校、科研院所進行產學研深入合作,加強對中藥種植、加工、流通等一線人員的培訓,提升業務素質和專業水平;第二,通過優勢政策吸引當地中醫藥科研創新人才、專業技術人才等服務產業發展,構建中藥材專業技術人才隊伍,有力推動中藥材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第三,發揮省派科技特派員和“三區”科技人才專業技術服務職能,定期開展中藥材生產技術培訓,為新晃縣中藥產業的發展提供智力保障。
近年來,湖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中藥產業的發展,2016 年明確將中藥產業確定為湖南省20 條工業新興優勢產業鏈之一,2018 年確定為10 大鄉村振興戰略特色優勢產業之一,中藥產業的發展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18]。新晃縣中藥資源豐富,地理位置優越,中藥材品質突出,且具備中藥產業發展的歷史底蘊,中藥產業發展前景極為可觀。目前,新晃中藥產業發展較為薄弱,道地藥材品牌化發展差異不明顯,缺乏龍頭企業的示范引領,創新性產品較少,產品附加值較低,同質化競爭較為激烈,中藥產業發展遇到瓶頸。新晃縣要立足中藥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充分發揮資源優勢,找準產業發展的關鍵問題,著力資源整合,以科技創新引領為核心,提升新晃道地品牌影響力,推動縣域中藥產業的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