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濤 楊皓博
(1.陜西彬長胡家河礦業有限公司,陜西 長武 713600;2.陜西彬長小莊礦業有限公司,陜西 彬州 713500)
陜西彬長胡家河礦業有限公司開采4#煤層,井下正掘進402104工作面回風順槽。根據工作面綜合柱狀圖可知,直接頂為均厚6.5 m的砂質泥巖,基本頂為厚3.2 m的中粒砂巖,直接底為均厚1.5 m的砂質泥巖,基本底為厚12.5 m的中粒砂巖。
402104工作面回風順槽為矩形斷面,沿煤層底板布置,掘進毛寬5.5 m,毛高3.45 m,毛斷面積18.975 m2,凈寬5.4 m,凈高3.2 m,凈斷面積17.28 m2。402104工作面回風順槽掘進時受鄰近402103工作面回風巷掘進影響,區段煤柱30 m,處于應力集中區域,原錨網索支護參數不合理,導致巷道底鼓,兩幫收斂,頂板下沉量大,頂底板移近量最大可到550 mm,兩幫移近量最大可達510 mm,巷道圍巖變形嚴重問題亟需解決。
(1)巷道直接底為泥巖,在掘進期間,底板巖層遇水發生軟化、膨脹,引起巷道底板變形,如圖1。

圖1 巷道底鼓變形圖
(2)原支護材料中錨桿未配備減摩墊圈,導致錨桿預緊力不足。相同錨桿預緊扭矩下,減摩墊圈的增加能夠有效提高錨桿的預緊力,能到起到很好的支護效果。
(3)回風順槽頂板和兩幫破碎段較多。原支護頂板和兩幫錨桿間排距為800 mm×800 mm,但現場觀測效果并不好。
針對原支護的不足,選擇改進支護參數,采用錨網索+W型鋼帶+槽鋼聯合支護,增加支護整體性。402104回風順槽頂板錨桿間排距為700 mm×900 mm,共布置8根;兩幫錨桿間排距為700 mm×900 mm,每幫布置4根;頂板錨索間排距為1400 mm×1000 mm,共布置3根。具體支護參數如下:
(1)頂板及兩幫錨桿。采用Φ22 mm×2500 mm錨桿,每根錨桿使用MSZ23/60和MSK23/60型樹脂錨固劑各1卷,配套使用托盤、螺母和減摩墊圈。
每根錨桿錨固力≥110 kN,幫部錨桿扭矩為200 N·m,頂部為240 N·m。
(2)頂板錨索。采用Φ21.8 mm×8800 mm錨索,每排打設3根,匹配托盤和鎖具。每孔放置3卷MSZ23/60和1卷MSK23/60型樹脂錨固劑,錨索錨固力≥300 kN,張拉預緊力≥210 kN。
(3)網片。回風順槽頂板采用900 mm×1700 mm金屬網,兩幫采用規格800 mm×3800 mm塑鋼網。相鄰兩張網片之間用鐵絲進行固定,雙排扣距為200 mm。
(4)W鋼帶。回風順槽頂板W型鋼帶規格為BHW-280-3.0-5.1,匹配錨桿逐排打設。槽鋼托梁:長度2 m、1.6 m的錨索孔距配套使用錨索鎖具和托盤。2根錨索固定一根托梁,槽鋼拖梁布置為“323”邁步式。402104工作面回風順槽支護斷面圖如圖2。

圖2 402104工作面回風順槽支護斷面圖
402104工作面回風順槽支護參數優化后,在巷道圍巖500 m和700 m處各布置1個測點,監測巷道圍巖兩幫內移量、底鼓量和頂板下沉量。觀測周期為80 d,頻率為5 d/次。觀測數據匯總得圖3所示。

圖3 402104工作面回風順槽圍巖位移曲線圖
由圖3可以看出,402104工作面回風順槽在采取優化支護方案后,兩幫內移量和頂底板移近量在一個月后開始趨于穩定狀態,最終402104回風順槽兩幫內移量穩定在90 mm,底鼓量穩定在120 mm,頂板下沉量穩定在70 mm,為原支護巷道掘進初期頂底板變形量、兩幫變形量的34.5%和17.6%。證明巷道優化設計效果良好,圍巖變形得到有效控制。
針對402104工作面回風順槽受鄰近402103工作面回風巷掘進影響巷道變形嚴重問題,對巷道支護設計參數優化,加密了錨桿間距,增加了錨桿、錨索預緊力,圍巖變形量大幅度減少,掘進速度提高,減少了維修巷道成本,取得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