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悅,李 杰
(1.南寧中心血站獻血后服務科,廣西南寧 530028;2.廣西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輸血科,廣西南寧 530023)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acute upper gastrointestinal hemorrhage, AUGB)屬于臨床的常見急癥,若未及時處理或處理方式欠妥則容易導致患者出現貧血癥狀,嚴重者甚至會引發失血性周圍循環衰竭和休克等。因此,當患者出血過多時,需要及時采取輸血療法以補充機體血容量,避免發生失血性休克。醫師一般通過觀察患者機體血紅蛋白水平明確輸血量,積極輸血為無限制的輸血,但臨床發現此標準下容易出現擴容不足或不良反應等問題[1]。限制輸血可為患者提供良好的適應時間,一定程度上補充血液循環能力,促進自我修復[2]。臨床針對AUGB的具體輸血時機與相應策略尚未制定統一標準。故本研究對積極輸血與限制輸血在AUGB患者治療中的臨床效果展開對比分析,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9年1月至12月廣西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收治的127例AUGB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治療方法的不同分為兩組。積極輸血組(63例)男、女患者分別為38、25例;年齡19~70歲,平均(44.56±3.19)歲。限制輸血組(64例)男、女患者分別為 39、25例;年齡 20~69歲,平均(44.48±3.26)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患者均符合《臨床診療指南:消化系統疾病分冊》[3]中的關于AUGB的臨床診斷標準;患者均經影像學檢查確診;發病至入院時間在12 h以內者。排除標準:合并心、腦、腎等重要臟器功能障礙者;存在凝血功能障礙者;存在惡性腫瘤者。此項研究經廣西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后實施。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常規予以禁食、護胃、止血,以及糾正電解質紊亂等對癥治療。積極輸血組患者實施積極輸血療法,患者血紅蛋白含量低于90 g/L時,即刻進行紅細胞懸液與血漿輸注,輸注量為全部估計失血量,輸血后血紅蛋白恢復目標為90~110 g/L,隨后輸注晶體液,輸注量>4 000 mL/d。限制輸血組患者采取限制輸血療法,患者血紅蛋白含量在70 g/L以下時,給予紅細胞懸液與血漿輸注,輸注量為估計失血量的33%~50%,輸血后血紅蛋白恢復目標為70~90 g/L,一旦達標即可停止輸血治療,隨后進行晶體液輸注,輸注量同樣為估計失血量的33%~50%。輸血完畢后,若患者再次出血可再進行輸血。
1.3 觀察指標 ①止血效果。顯效:患者經輸血后出血癥狀基本消失,大便隱血實驗結果為陰性;好轉:患者輸血后嘔血、黑便等癥狀部分緩解,出血量有所減少;無效:患者輸血后嘔血、黑便等癥狀未見緩解,出血量無變化或持續增加。總有效率=(顯效+好轉)例數/總例數×100%。②恢復情況。統計兩組患者出血癥狀消失、內鏡檢查復常、總治療時長,并對患者輸血72 h后血紅蛋白水平進行檢測,采集患者輸血72 h后3 mL清晨空腹靜脈血,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進行檢測。③凝血功能。分別于輸血前、輸血72 h后清晨抽取患者空腹靜脈血2 mL,抗凝處理后,采用血凝分析儀測定患者凝血酶原時間(PT)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采用血細胞分析儀檢測患者紅細胞比容(HCT)、血小板計數(PLT)水平。④觀察兩組患者輸血期間再出血率,并統計不良反應(過敏、發熱、細菌感染、肺部并發癥)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分析 運用SPSS 21.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以()表示計量資料,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例(%)]表示計數資料,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止血效果 限制輸血組患者止血總有效率高于積極輸血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止血效果比較[例(%)]
2.2 恢復情況 限制輸血組患者出血癥狀消失、內鏡檢查復常、總治療時長均短于積極輸血組,血紅蛋白水平高于積極輸血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恢復情況比較()

表2 兩組患者恢復情況比較()
組別 例數 出血癥狀消失時長(d)內鏡檢查復常時長(d) 總治療時長(d) 血紅蛋白(g/L)積極輸血組 63 5.17±1.23 7.19±1.71 9.26±1.58 78.59±5.42限制輸血組 64 3.24±0.95 4.56±1.27 7.15±1.24 83.61±6.57 t值 9.905 9.850 8.379 4.693 P值 <0.05 <0.05 <0.05 <0.05
2.3 凝血功能 與輸血前比,輸血72 h后兩組患者HCT、PLT水平均升高,且限制輸血組高于積極輸血組;而兩組患者PT、APTT水平均縮短,且限制輸血組短于積極輸血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凝血功能指標比較()

表3 兩組患者凝血功能指標比較()
注:與輸血前比,P*<0.05。HCT:紅細胞比容;PLT:血小板計數;PT:凝血酶原時間;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
組別 例數 HCT(%) PLT(×109/L) PT(s) APTT(s)輸血前 輸血72 h后 輸血前 輸血72 h后 輸血前 輸血72 h后 輸血前 輸血72 h后積極輸血組 63 15.26±3.46 20.84±3.49*42.27±5.34 59.10±6.85*19.74±1.72 15.17±1.56*60.34±5.48 42.31±3.42*限制輸血組 64 15.20±3.43 24.23±3.26*42.26±5.37 71.32±7.43*19.76±1.70 12.68±1.58*60.49±5.46 31.29±3.71*t值 0.098 5.658 0.011 9.632 0.066 8.936 0.155 17.397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4 再出血與不良反應 輸血期間,限制輸血組患者再出血與不良反應總發生率均低于積極輸血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再出血與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例(%)]
AUGB具有病情危重且進展迅速、反復發作、止血困難等特點,患者可出現貧血、頭暈乏力、血容量減少及四肢周圍循環障礙等癥狀,病死率較高,一旦發病,即對患者的生命安全構成嚴重威脅[4]。因此臨床需要積極探索更為科學合理的搶救方式,及時糾正患者休克癥狀,降低其病死率。
積極輸血治療方式主要指向患者體內無限制地輸注血漿和紅細胞懸液,該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會導致凝血因子發生稀釋,從而不利于輸血療法止血效果的發揮。有相關研究發現,大部分患者接受積極輸血療法干預后,機體發生再出血的風險較高,且無限制地輸血還容易導致不良反應發生率升高[5]。因此臨床針對上述情況提出采用限制輸血治療方式,該方式用于AUGB患者治療可迅速止血,避免機體凝血功能發生紊亂,還可減少不良反應和再出血情況的發生,有利于改善患者預后[6]。本研究結果顯示,限制輸血組患者止血總有效率、血紅蛋白水平均高于積極輸血組,出血癥狀消失、內鏡檢查復常、總治療時長均短于積極輸血組;輸血期間,限制輸血組患者再出血與不良反應總發生率均低于積極輸血組。限制輸血治療方式在患者疾病早期不急于進行輸血治療,可為其機體提供良好的適應時間,同時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患者血液循環系統的補充能力和自我修復能力提高,有助于增強凝血因子的聚集效應,從而全面提升止血效果;此外,限制輸血方式通過科學限制策略合理控制臨床不必要的輸血,能夠最大程度節約血液資源[7]。本研究結果顯示,輸血72 h后,限制輸血組患者HCT、PLT水平均高于積極輸血組,PT、APTT水平均短于積極輸血組。提示進行限制性輸血可有效改善AUGB患者的凝血功能。在患者早期活動性出血尚未徹底止血前,過多且快速地輸入大量液體和血液不僅不能保證重要器官的灌流,反而有可能導致血壓迅速升高,從而引發血管收縮功能障礙,延長止血時間,且過多的低溫血制品在輸入患者體內后會進一步抑制體內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的活性,影響凝血系統運轉[8]。
綜上,針對AUGB患者選擇限制輸血方式開展治療,具有更為顯著的止血效果,其可有效緩解患者臨床癥狀,改善凝血功能,同時降低再出血率和不良反應發生率,促進患者機體恢復,值得臨床采納與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