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宇斌
(邵陽市中心醫院脊柱外科,湖南邵陽 422000)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趨勢的增加及受到不良生活習慣的影響,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發病風險逐年升高。目前臨床對該疾病的治療方法主要為保守治療、開放手術及微創手術治療,其中保守治療應用較為廣泛,但是長期療效并不理想,甚至會導致患者病情加重。因此需要采取手術治療,但開放式手術對患者造成的創傷較大,導致住院時間延長[1]。目前,微創治療已成為腰椎盤突出癥主要的治療方法,經皮椎間孔鏡椎間盤切除術能夠直接對周圍神經及組織進行觀察,有效清除突出物,效果較為理想,但是仍有部分患者療效不佳,需要再次進行手術[2]。故本文旨在探討影響經皮椎間孔鏡椎間盤切除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療效的危險因素,為改善患者預后提供依據,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邵陽市中心醫院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接受經皮椎間孔鏡椎間盤切除術的150例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療效評定標準評估手術療效對患者進行分組,其中優、良為A組(120例),可、差為B組(30例)。診斷標準:參照《腰椎間盤突出癥》[3]中的相關診斷標準。納入標準:符合上述診斷標準者;存在下肢根性癥狀,經CT或者MRI確診為單節段突出,保守治療3個月后效果不佳或無效者;過往無其他節段發生腰椎間盤突出者。排除標準:存在脊柱手術史者;合并其他脊柱疾病者;多節段突出者。此研究經院內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并批準。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經皮椎間孔鏡椎間盤切除術,術前完善患者影像學圖片,判斷患者身體狀況及手術相關風險;患者術中腰下墊枕,髖關節使用繃帶固定,常規消毒鋪巾,用3~4 mL 0.5%鹽酸利多卡因注射液(中國大冢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5388,規格:10 mL∶0.2 g)進行局部麻醉,用穿刺針向椎體節段上關節尖端進針,逐層浸潤麻醉藥物,調整針尖,經安全三角區進針,刺入硬膜外前間隙;于手術節段平面注射造影劑;在穿刺點做切口后,置入導引桿,建立軟組織通道;內窺鏡以30°置入工作通道,分辨黃韌帶、纖維環、后縱韌帶、神經根、突出物,用抓鉗按順序摘除突出物,并行神經根探查;若神經根和硬膜囊博動明顯,術中行直抬腿可見神經根顯著滑動,手術結束,縫合切口并覆蓋輔料。
1.3 觀察指標 ①對兩組患者一般資料進行單因素分析,包括年齡、性別、體質量指數(BMI)、病程、腰椎外傷史、節段、椎間盤退變分級(Pfirrmann分級)[4]、椎管狀態、突出物鈣化等。通過腰椎椎間盤CT或MRI評估椎管形態,主要為三葉草形和非三葉草形并評估是否存在突出物鈣化。②將單因素分析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的變量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篩選獨立危險因素。
1.4 統計學分析 應用SPSS 20.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危險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影響經皮椎間孔鏡椎間盤切除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療效的單因素分析 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A組患者年齡 <60歲、BMI<25 kg/m2、病程≥6個月、Pfirrmann分級為輕度、椎管形態為非三葉草形、無突出物鈣化的患者占比顯著高于B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影響經皮椎間孔鏡椎間盤切除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療效的單因素分析[例(%)]
2.2 影響經皮椎間孔鏡椎間盤切除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療效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BMI>25 kg/m2、Pfirrmann分級為重度、椎管形態為三葉草形、突出物鈣化均為影響經皮椎間孔鏡椎間盤切除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療效的危險因素(OR=7.352,2.878,2.230,27.522,均P<0.05),見表2。

表2 影響經皮椎間孔鏡椎間盤切除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療效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較為常見的疾病之一,是指因椎間盤變性、纖維環破裂、骶骨組織突出刺激和壓迫神經根而引起的一種綜合征,主要表現為腰痛、坐骨神經痛,同時伴有腰部活動受限,受累神經根支配區的感覺、運動及反射也會發生改變[5]。經皮椎間孔鏡椎間盤切除術是椎間孔鏡技術最為常用的手術方式,可有效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6]。但影響其手術療效的因素較多,因此在臨床治療中對經皮椎間孔鏡椎間盤切除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療效的相關危險因素進行研究尤為重要。
本研究結果中,BMI>25 kg/m2、Pfirrmann分級為重度、椎管形態為三葉草形、突出物鈣化均為影響經皮椎間孔鏡椎間盤切除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療效的危險因素。分析其原因為,對于BMI>25 kg/m2的患者,通常術中難以保持手術體位,對操作產生影響,導致手術風險提升,所以需要在康復期為患者佩戴腰圍,延長臥床時間[7]。Pfirrmann分級為重度的患者椎間盤高度正常,難以診斷和辨別,易導致誤診或漏診。椎管形態頸段上部近枕骨大孔處為非三葉草形,相對來說此部位的診斷及治療較難[8]。在腰椎間盤突出癥早期,突出物只會對神經及周圍組織產生壓迫作用,導致患者存在腰痛及下肢放射性疼痛等癥狀,但是不與周圍組織粘連,能夠通過內窺鏡清晰觀察突出物形態和周圍神經組織情況,將其清除,但是隨著病程的增加,椎間盤蛻變明顯,突出物體積增加,壓迫周圍神經及脊髓,導致受損程度加重[9]。因此在進行經皮椎間孔鏡椎間盤切除術之前,需要對患者無突出物鈣化位置進行全面評估,對存在鈣化的突出物,需要明確其是否為導致患者癥狀出現的因素,如果與癥狀無關則可以保留,以確保腰椎間盤的穩定性,以防突出物再次疝出[10]。
綜上,BMI>25 kg/m2、Pfirrmann分級為重度、椎管形態為三葉草形、突出物鈣化均為影響經皮椎間孔鏡椎間盤切除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療效的危險因素,因此臨床醫師在實際治療的過程中,需要對影響手術療效的相關因素進行全面分析,為患者提供個性化治療方案,以提高患者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