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麗
(六盤水市中醫院內科,貴州六盤水 553099)
非瓣膜病心房顫動極易引發缺血性腦卒中,隨著年齡的增長,其發病率日益升高,主要臨床表現為心悸、胸痛、肢體偏癱等,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華法林是一種經典的口服抗凝藥物,能夠對患者的臨床癥狀進行緩解,但其劑量變異性較大,易與其他藥物和食物發生相互作用,且治療期間需要對國際標準化比值(INR)進行定期監測,臨床使用受到一定限制[1-2]。利伐沙班是一種新型抗凝藥物,能夠對凝血酶原活性進行選擇性抑制,進而對凝血酶的產生進行抑制,有效阻止血栓形成,且臨床無需定期監測INR,具有顱內出血并發癥少、起效快等優勢[3]。本研究旨在探討對非瓣膜病心房顫動患者應用利伐沙班抗凝治療的臨床療效,現作如下報道。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六盤水市中醫院收治的100例非瓣膜病心房顫動患者的臨床資料,依據治療方法不同分為華法林組和利伐沙班組,各50例。華法林組患者中女性 29 例,男性 21 例;年齡 61~75 歲,平均(68.2±5.1)歲;房顫類型:永久性房顫18例,持續性房顫12例,陣發性房顫20例。利伐沙班組患者中女性 28 例,男性 22 例;年齡60~74歲,平均(67.4±5.3)歲;房顫類型:永久性房顫17例,持續性房顫12例,陣發性房顫21例。對比兩組患者性別、年齡、房顫類型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符合《老年人非瓣膜性心房顫動診治中國專家建議(2016)》[4]中的相關標準者;經心臟超聲、心電圖檢查等確診者;無抗凝禁忌證者。排除標準:近期發生過缺血性腦卒中或其他出血性疾病者;近3個月內有感染或外傷史者;對本研究使用藥物過敏者。本研究經六盤水市中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后實施。
1.2 方法 華法林組患者口服華法林鈉片(北京嘉林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4247,規格:5 mg/片)治療,初始劑量為2.5 mg/次,1次/d,治療第4、6、8天分別采用INR檢測,依據患者的INR值增加華法林用藥劑量,直到INR穩定在2.0~3.0。利伐沙班組患者口服利伐沙班片(蘇州第三制藥廠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20213400,規格:20 mg/片)治療,15~20 mg/次,1次/d。以2周為1個療程,兩組患者均連續治療2個療程。
1.3 觀察指標 ①臨床療效。顯效:治療后患者完全或基本無心悸、胸悶、胸痛、氣短、乏力等癥狀;有效:治療后患者上述癥狀有所減輕;無效:治療后患者上述癥狀無改善[4]。總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②凝血指標。分別于治療前后抽取兩組患者清晨空腹肘靜脈血5 mL,經抗凝處理后取血漿,放置在 -20 ℃環境中保存待測,運用免疫火箭電泳法檢測血小板分布寬度,使用全自動凝血分析儀檢測凝血酶原時間、INR。③出血事件發生情況。包括一般出血、顱外大出血、出血性腦卒中事件。④栓塞事件發生情況。包括下肢靜脈栓塞、肺栓塞、心肌梗死、缺血性腦卒中事件。
1.4 統計學分析 應用SPSS 25.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以[ 例(%)]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以()表示,行t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 治療后利伐沙班組患者的臨床總有效率顯著高于華法林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 凝血指標 與治療前比,治療后兩組患者的血小板分布寬度均顯著降低,且利伐沙班組顯著低于華法林組;凝血酶原時間均顯著延長,且利伐沙班組顯著長于華法林組;INR均顯著升高,但利伐沙班組顯著低于華法林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凝血指標比較()

表2 兩組患者凝血指標比較()
注:與治療前比,*P<0.05。INR:國際標準化比值。
組別 例數 血小板分布寬度(fL) 凝血酶原時間(s) INR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華法林組 50 22.4±2.4 18.1±0.3* 10.9±0.2 12.7±1.4* 0.8±0.3 2.1±0.4*利伐沙班組 50 22.1±2.1 15.2±0.8* 10.9±0.1 15.5±0.6* 0.8±0.2 1.9±0.3*t值 0.665 24.001 0.000 12.999 0.000 2.828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3 出血事件 相較于華法林組,治療期間利伐沙班組患者的出血事件總發生率顯著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3。

表3 兩組患者出血事件發生情況比較[ 例(%)]
2.4 栓塞事件 對比兩組患者治療期間的栓塞事件總發生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栓塞事件發生情況比較[ 例(%)]
非瓣膜性心房顫動作為一種常見的心律失常性疾病,多發于老年患者,其特點在于患者的血流動力學穩定性較差,若治療不及時,極易發生缺血性腦卒中、體循環栓塞等高危病癥。華法林是一線抗凝用藥,屬于雙香豆素類抗凝劑,其主要經肝臟P450酶系催化成單羥代謝物,通過抑制肝臟環氧化還原酶與干擾凝血因子活化而達到抗凝目的,但會增加患者出血事件發生風險[5]。利伐沙班屬于凝血因子Xa抑制劑,能夠直接、高選擇性地抑制游離和結合Xa因子,中斷凝血瀑布的外源性與內源性途徑,抑制新生血栓形成,導致凝血酶生產的級聯放大反應被阻斷,從而發揮抗凝作用[6]。在本研究中,治療后利伐沙班組患者的臨床總有效率顯著高于華法林組,血小板分布寬度、INR水平均顯著低于華法林組,凝血酶原時間顯著長于華法林組,提示利伐沙班治療非瓣膜病心房顫動,可改善患者血液高凝狀態,提高治療效果。
由于腦部解剖結構的特異性,心房顫動繼發血栓好發于腦血管部位。當血栓形成后,患者局部腦組織會出現缺血性改變,并發生腫脹,若血供持續中斷則易出現壞死,導致重要區域支配功能障礙,造成心房顫動患者死亡或傷殘。可見,抗凝治療對于預防腦卒中而言具有重要意義。伴有高危腦卒中風險的房顫患者長期應用華法林治療可以有效降低發生血栓栓塞事件的發生概率,但在服用該藥物過程中需對凝血指標進行經常性監測,再加上該藥物的作用強度易受其他藥物和食物的影響,臨床應用受到諸多限制[7]。而老年患者行動不便,基礎疾病較多,常需服用多種藥物,且復診監測凝血功能不規律,因此服用華法林進行抗凝治療的依從性并不高,不利于改善預后。利伐沙班是一種新型口服抗凝藥物,給藥途徑簡單,劑量固定,藥代動力學十分穩定,幾乎不與其他食物或藥物發生相互作用,口服后可立即起效,患者吸收效果較好,達到最高血漿濃度的時間僅為2~4 h,止血效果顯著,且無需監測INR[8]。本研究結果顯示,利伐沙班組患者治療期間的出血事件總發生率顯著低于華法林組;而兩組栓塞事件總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提示利伐沙班治療非瓣膜病房顫,可降低患者出血風險,對腦卒中進行有效預防。
綜上,非瓣膜病心房顫動患者應用利伐沙班抗凝治療,可改善其血液高凝狀態,提高治療效果,預防出血和栓塞事件發生,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