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康惠,鐘裕權
(梅州市中醫醫院骨傷科,廣東梅州 514071)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為嚴重慢性進行性骨關節病變,患者膝關節會出現疼痛、僵硬等癥狀,嚴重者會導致關節功能障礙,影響其正常生活。以往臨床多使用西藥治療,但長期用藥不良反應較多,且療效并不理想。中醫認為,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屬“痹癥”“筋傷”等范疇,多為肝腎虧虛、外感風寒濕邪致使筋骨失養引發。獨活寄生湯具有益肝養腎、止痛祛風的功效,進行關節熏洗治療可有效減輕患者腫痛情況,消除患者炎癥,從而改善患者病情。四妙散為中藥方劑,具有疏經通絡、消腫化瘀、抗炎之效,在治療痛風走注、下肢水腫中已獲得較好的療效[1]。本研究重點探討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運用四妙散聯合獨活寄生湯熏洗對其膝關節功能與炎性因子的影響,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7年8月至2019年8月梅州市中醫醫院收治的80例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的臨床資料,按照治療方式不同分為單一組(30例)與聯合組(50例)。單一組患者中男性12例,女性18例;年齡42~69歲,平均(53.76±9.35)歲;病程0.4~6.8年,平均(3.79±0.84)年;發病部位:左膝16例,右膝11例,雙膝3例。聯合組患者中男性20例,女性30例;年齡41~70歲,平均(53.88±9.41)歲;病程 0.3~7.0年,平均(3.62±0.76)年;發病部位:左膝27例,右膝18例,雙膝5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經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符合《骨關節炎診治指南(2007年版)》[2]與《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3]中的關于膝關節骨性關節炎與“痹癥”的診斷標準者;無膝關節手術治療史者;X線檢查膝關節有不同程度退行性病變者。排除標準:近1個月使用過糖皮質激素治療者;合并血液性疾病、內分泌疾病者。梅州市中醫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此項研究。
1.2 方法 予以單一組患者獨活寄生湯熏洗治療,藥方:桑寄生30 g,赤芍、羌活、獨活、川芎、杜仲、茯苓、防風、秦艽、熟地、牛膝各15 g,細辛10 g。將上述藥材置入膝關節封閉式熏洗儀,熏洗患肢膝關節,在50~55 ℃的溫度下熏洗30 min,之后溫度維持在45~48 ℃,繼續熏洗10 min ,2次/d。聯合組患者在單一組的基礎上予以四妙散治療,方劑組成:蒼術、川牛膝、薏苡仁各10 g,黃柏5 g,水煎煮至300 mL,2劑/d。兩組患者均持續治療14 d。
1.3 觀察指標 ①臨床療效,顯效:患者基本無關節腫痛情況,關節恢復良好;有效:患者關節腫痛情況較輕,在過勞或氣候變化時復發;無效:關節腫痛情況未見好轉,且患者病情加重[2]。總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②關節相關指標(包括晨僵、關節腫脹、局部壓痛及關節休息痛等)積分,以Lequesne指數量表[4]內關節休息痛(0~3分)、局部壓痛(0~3分)、腫脹(0~3分)及晨僵(0~3分)為參考,評分越高表明患者癥狀越重。③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國際膝關節文獻委員會(IKDC)評分[5]、Tegner膝關節運動評分量表[6]、股四頭肌萎縮程度。IKDC評分總分100分,分值越高表明膝關節功能越佳;Tegner評分總分10分,分值越高表明膝關節運動功能越強;肱四頭肌萎縮程度=患側大腿圍-健側大腿圍。④炎性因子相關指標,分別于治療前后抽取兩組患者3 mL空腹靜脈血,離心(以3 000 r/min的轉速離心5 min)后取血清,采用酶聯免疫吸附實驗法檢測血清白介素-6(IL-6)、腫瘤壞死因子 -α(TNF-α)水平。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2.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關節相關指標積分、IKDC、Tegner評分、股四頭肌萎縮程度及炎性因子水平)采用()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臨床療效)采用[ 例(%)]表示,行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 治療后聯合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相較于單一組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 關節相關指標積分 治療后兩組患者晨僵、關節腫脹、局部壓痛、關節休息痛積分均較治療前降低,且聯合組低于單一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關節相關指標積分比較(,分)

表2 兩組患者關節相關指標積分比較(,分)
注:與治療前比,*P<0.05。
組別 例數 晨僵 關節腫脹 局部壓痛 關節休息痛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單一組 30 2.16±0.68 1.67±0.53*1.92±0.79 1.28±0.39*2.34±0.53 1.87±0.58*1.85±0.36 1.43±0.52*聯合組 50 2.15±0.77 1.16±0.48*1.84±0.73 0.96±0.38*2.37±0.59 1.55±0.26*1.83±0.32 1.05±0.26*t值 0.059 4.424 0.460 3.611 0.229 3.385 0.258 4.351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3 IKDC、Tegner評分及股四頭肌萎縮程度 與治療前比,治療后兩組患者股四頭肌萎縮程度均降低,且聯合組較單一組更低;IKDC、Tegner評分較治療前均升高,且聯合組較單一組更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 3。
表3 兩組患者IKDC、Tegner評分及股四頭肌萎縮程度比較()

表3 兩組患者IKDC、Tegner評分及股四頭肌萎縮程度比較()
注:與治療前比,*P<0.05。IKDC:國際膝關節文獻委員會評分;Tegner:Tegner膝關節運動評分量表。
組別 例數 IKDC(分) Tegner(分) 股四頭肌萎縮程度(cm)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單一組 30 65.93±8.17 78.23±9.40* 3.07±0.61 3.53±1.04* 1.42±0.37 1.16±0.31*聯合組 50 66.15±8.26 85.44±9.63* 3.05±0.54 4.49±1.55* 1.48±0.49 0.65±0.17*t值 0.116 3.271 0.153 3.007 0.578 9.513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4 炎性因子 與治療前比,治療后兩組患者血清IL-6、TNF-α水平均降低,且聯合組較單一組更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表4 兩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注:與治療前比,*P<0.05。IL-6:白介素-6;TNF-α:腫瘤壞死因子-α。
組別 例數 IL-6(pg/mL) TNF-α(μg/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單一組 30 317.17±45.19 255.22±32.28* 25.08±3.31 14.86±2.58*聯合組 50 316.98±44.96 218.97±23.85* 24.69±3.28 11.47±2.10*t值 0.018 5.752 0.513 6.409 P值 >0.05 <0.05 >0.05 <0.05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一系列膝關節癥狀和體征的出現,主要是由于膝關節的局部損傷、慢性勞損以及軟骨下骨板的反應性骨損傷,其為一種慢性、進展性的疾病[7]。目前該病尚無臨床特效藥,并且多數西藥具有較大不良反應,無法長期應用。近年來,隨著中醫在骨科疾病中的深入探究,中醫療法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優勢愈加突出。
中醫認為,肝腎虧虛、筋骨虛弱等為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病因病機,因此在治療上應以補益肝腎、祛邪通絡等為主要原則[8]。獨活寄生湯內牛膝、獨活、杜仲、川芎可舒筋活血并驅寒祛風;赤芍、羌活、桑寄生可補腎壯骨;防風、秦艽、熟地、細辛、茯苓可健脾補氣,諸藥合用可止痛祛風、補益肝腎。四妙散內的牛膝可通絡化痰;黃柏可瀉火解毒;蒼術、薏苡仁則可健脾利濕,諸藥合用可行消腫化瘀、通絡舒經之效[9]。熏洗利用藥物煎湯在患者患處進行熏蒸、淋洗,借助藥力和熱力通過皮膚、黏膜作用于機體,促使氣血流暢、脈絡調和,從而達到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目的[10]。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聯合組患者晨僵、關節腫脹、關節壓痛、關節休息痛積分、股四頭肌萎縮程度均低于單一組,臨床療效、IKDC、Tegner評分均較單一組高,提示四妙散聯合獨活寄生湯熏洗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可有效提高其治療效果,改善關節狀況,恢復膝關節功能。
血清IL-6、TNF-α均為炎性介質,其中血清IL-6可參與炎性介導,進而損傷患者膝關節,致使關節疼痛加劇;血清TNF-α水平升高表明患者病情加重。現代藥理學研究發現,四妙散中蒼術的有效成分水溶性多糖具有調節免疫力、抗炎的作用;牛膝中的牛膝多糖可使關節內致痛物質減少或消除,發揮抗炎作用,使炎性物質滲出降低,進而使炎性因子水平減少,疼痛、水腫等情況減輕,促進關節內炎性物質排出[11]。本研究中,治療后聯合組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較單一組低,提示四妙散聯合獨活寄生湯熏洗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可有效抑制其炎癥反應。
綜上,四妙散聯合獨活寄生湯熏洗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可有效提高其治療效果,改善關節狀況,恢復膝關節功能,抑制炎癥反應,值得臨床使用與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