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穩 張坤園
摘? ? 要:林業生產過程中,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一直受到相關工作人員的高度重視。根據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解決策略,闡述了營林生產管理的有效措施,供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營林生產管理
文章編號: 1005-2690(2021)09-0085-02? ? ? ?中國圖書分類號: S7? ? ? ?文獻標志碼: B
生態環境對社會經濟持續發展有重大影響,為了維持生態系統平衡,滿足各行各業對木材的旺盛需求,我國大力加強林業生產建設,植樹造林工程建設如火如荼,營林生產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彰顯[1]。然而,林業生產中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仍然有待改善,需要以先進理念和技術手段為支撐,保證資金持續注入,為相關防治工作提供強有力的保障,從而為苗木生長創造優質環境,降低苗木患病率和死亡率,進一步提高林業生產效益,推動現代林業可持續發展。
1? ?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1? ?思想觀念陳舊
長期以來,我國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主要憑借工作人員的主觀經驗開展,由于人力資源有限,森林面積大,難以第一時間發現有害物種的入侵問題,處理問題的時機有所延遲,病蟲害借此機會大范圍擴散,需要耗費更多資金、資源進行治理,但治理效果往往很不理想,使苗木生長安全受到了巨大威脅。雖然有些地區的林業部門引入了自動化的監測設備,但是設備老舊,運行狀態不穩定,未對林區實施全面覆蓋,有害物種極有可能在監控死角大量繁衍,悄然蔓延,大大增加了有害生物的防治難度[2]。
1.2? ?資金投入不足
開展有害生物防治工作需要投入大量資金,引入先進的技術和設備,培養高素質人才。目前相關部門在資金投入方面的缺口較大,主要依靠國家和地方財政部門撥款,單憑這些資金是遠遠不夠的,將會影響監控技術設備更新,降低從業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和工作效率。甚至在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工作開展中出現了資金被挪作他用的情況,有害物種大肆入侵,影響苗木健康生長,林業生產效益難以得到保障[3]。
1.3? ?技術落后
針對有害生物的侵襲,林業生產建設中比較常見的應對方式是噴灑農藥,缺少與其他類型防治措施的結合使用。這種防治方式比較盲目,不能準確把握有害生物的位置及密度,農藥施加量很難精準控制,農藥噴灑過少不能完全殺滅有害生物,噴灑過多又會污染生態環境。倘若相關單位和工作人員不能轉變落后的工作模式,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效果必然大打折扣,多余農藥殘留在土壤中,在降雨時還會隨著雨水進入附近河流湖泊,引發嚴重的污染問題。
2? ?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優化策略
2.1? ?更新工作理念,健全工作體系
一方面,基于營林生產管理的理念開展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注重增強森林對有害生物的抵御能力,建設混交林,給動植物棲息繁衍創造條件,維持林區生物物種多樣性,使林區生態系統更加趨于平衡,顯著增強對有害生物的抵御能力[4]。
另一方面,建立健全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制度,包括監測預警工作制度、防災減災工作制度、突發事件應急制度及方案等,將工作職責科學劃分給各部門人員,工作落實到人。一旦出現問題,直接追究當事人的責任,喚醒全體工作人員的責任意識,將有害生物阻隔在林區之外。
2.2? ?提高重視程度
可持續發展背景下,林業生產建設的每個舉措都備受社會各界的關注,保護森林資源不單是一句口號,應該得到各方主體單位的認同和支持,將有害生物防治工作落實到位,并主動接受社會公眾的監督,將工作情況實時公示出來,展現高度的社會責任感。
通過定期開展績效考核工作,對工作人員在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中具體的表現進行客觀、綜合評價,對堅守崗位、勇于創新的人員進行表彰,對工作態度不積極、自我約束不強的人員采取批評教育或扣除工資獎金等多種懲罰措施,調動全員工作熱情。
2.3? ?拓展資金籌集渠道
各地區都要在資金籌集上下足工夫,努力拓寬資金籌集渠道,遵循“誰經營、誰防治”的原則,促使相關主體單位積極自籌資金,扭轉被動等待心理,讓相關單位明白國家和地方的撥款只能作為輔助資金,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資金來源需要各單位大力爭取。
與此同時,加強預算編制和審計工作,科學規劃利用防治有害生物的每筆資金,構建完整的事前、事中、事后監控體系,保證專款專用,提高資金利用率,促進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穩步、有序開展[5]。
2.4? ?運用現代技術手段
科學技術迅猛發展使許多的先進科技產物被應用到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中,發揮的作用不可小覷,將工作人員從枯燥煩瑣的工作中解放出來。使用自動化的監測技術和設備,可以動態、連續獲取信息,將監測信息實時傳遞給監測中心,讓工作人員對林區環境狀況有清晰了解,還能在發現有害生物時及時發出預警,標注有害生物的類型及活動范圍,使相應防治工作有的放矢。
當前,遙感技術、GIS等在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中應用廣泛。其中,遙感技術有效利用遙感圖像處理系統,將攝錄到的相關圖像進行處理,以反映林業區域內的有害生物分布情況。將遙感、GIS以及GPS等技術結合起來,能夠快速、準確地反映災害數據。地理信息系統是由多學科組成,包括地理學、遙感技術、計算機學科等,能夠準確清晰地展示林業有害生物的具體分布區域和種類等,加強了對林業有害生物的監測能力[6]。
此外,有害生物的防治要運用物理防治、化學防治、生物防治等多種技術措施相結合的模式,通過引入天敵、人工捕捉、開發和噴灑生物農藥的方式抑制有害生物繁衍,降低有害生物密度,提高工作質量。
3? ?營林生產管理措施
3.1? ?以林木的生長量作為衡量指標
國家的財政撥款是以造林面積為參考指標,林木成活率、保存率和生長量等沒有納入績效考核范疇,不能夠對當前的營林生產管理水平進行科學檢驗,不利于激發工作人員的積極性和促進營林生產管理技術革新。一味植樹造林卻沒有采用先進的技術手段優化森林環境,提高林木成活率,會導致成本投入過大,收獲有限,長此以往,我國林業發展將陷入危機。當務之急是要糾正這種錯誤理念,將林木的生長量作為營林績效的主要衡量指標,結合其他指標確定營林績效,提高林業生產利潤。
第一,根據造林地現有條件和森林產品規格劃分營林類型,明確主要的造林樹種,確定林木生長量指標。在下達營林任務時,綜合考慮林地面積、林木生長量、木材產量和規格等經濟指標,得出最終的營林績效。
第二,制定獎罰制度,運用多種激勵措施,鼓勵各單位及人員在投資范圍內運用現代化方法手段達成經濟指標,獲得豐厚的利益回報。值得注意的是,超額完成的產品及收益會歸相關單位和個人所有,國家得到的是間接效益,這種激勵方式效果十分顯著,相關責任主體的主觀能動性會被最大程度地調動起來。
3.2? ?采用綜合性的經營措施
對于森林資源的撫育工作要講究方式方法,不能繼續走傳統落后的道路,應采用立體化開發模式,切實提高工作質量。深入調查現有森林資源撫育工作情況,分析不足和原因,制定解決對策。同時開展規劃設計工作,多方共同審核設計方案,通過審核后才能實施森林資源開發,林業部門要對整個開發過程進行嚴格監督和協調控制,運用差異化管撫方式,爭取早日實現復合式經營。
禁伐區的生態功能不強,應堅持以衛生撫育為重點,防止發生森林病蟲害,使森林生態效益最大化;在限制采伐區應以撫育為主,主要進行更新性采伐、造林,以及采集野生植物;對于商品林,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撫育和改造,充分利用森林優勢資源,構建林業農業、林業果品、林業藥材、林業休閑等產業模式,建立完整的利益鏈條,促進地方產業結構調整,增加當地的經濟收入。
加強對天然幼林的管理和經營,將其劃分為撫育、封護、補植改造等不同類型,擬定科學嚴謹的工作方案,實施分類經營,提高天然幼林的保有量。對于重點公益林區,充分認識其生態功能,維持生態系統的平衡性,保持物種多樣性,發揮對生態環境的修復和改善作用。大力改造低質、低效林,從實際情況出發進行撫育和改造,統一規劃,應用有效措施改變林區森林資源現狀,強化營林生產管理實效性。
4? ?結束語
林業生產中加強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提高營林生產管理水平,都是極為必要的。相關單位部門應健全工作體系,拓展資金渠道,引入現代化技術設備,采取多元化措施來控制有害生物的擴散,避免其泛濫成災。同時遵循經濟規律,采用綜合性經營措施,促使林業與其他產業建立利益鏈條,制造全新的經濟增長點,從而為林業經濟可持續發展添磚加瓦。
參考文獻:
[ 1 ] 丁文杰.做好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及加強營林生產管理的幾點建議[J].花卉,2018(2):215-216.
[ 2 ] 姜洋.加強有害生物防治及營林生產管理的建議[J].花卉,2018(4):224.
[ 3 ] 王詠梅.林業有害生物防治服務體系建設問題探討[J].現代園藝,2020(18):43-44.
[ 4 ] 趙榮榮.淺談新技術在林業有害生物防治中的應用[J].種子科技,2020(12):92,94.
[ 5 ] 羅小荷,陳義剛,吳自華.高新技術在林業中的應用展望[J].福建林業科技,2003(1):73-77.
[ 6 ] 殷建偉.淺析新技術在林業一類調查中的運用[J].河北林業科技,2012(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