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建邦 周社榮
摘? ? 要:對甘肅省子午嶺野生紫斑牡丹生長情況進行了調查分析,闡述了野牡丹生物學特性,并對造成當地野生紫斑牡丹資源萎縮的因素進行了探討,針對性地提出一些保護措施與開發利用建議,希望能夠更好地保護子午嶺野生紫斑牡丹資源,促進其可持續健康發展。
關鍵詞:子午嶺;紫斑牡丹;野生;保護措施
文章編號: 1005-2690(2021)09-0111-02? ? ? ?中國圖書分類號: S685.11? ? ? ?文獻標志碼: A
牡丹富貴吉祥、雍容典雅,有“花中之王”的美譽。紫斑牡丹又稱為野牡丹,是芍藥科芍藥屬牡丹屬植物,屬于我國的瀕危物種,其受破壞程度非常嚴重。1987年,國家將紫斑牡丹列為我國三級保護植物,同時收錄在《中國植物紅皮書——稀有和瀕危植物》中。
紫斑牡丹具有極強的抗性、較高的結實力,在園林領域受青睞程度較高。甘肅子午嶺林區作為野生紫斑牡丹主要分布區,不僅分布著紫斑牡丹資源,同時還分布著普通牡丹資源。當地具有優越生態條件的地理位置,為野生紫斑牡丹生長提供了有利的條件,野生紫斑牡丹資源非常豐富。當地分布大面積的野生紫斑牡丹資源,同時數量多、株齡大、種群聚率高,是全國野生紫斑牡丹資源分布之最。
然而由于野生紫斑牡丹資源自身生物學特性,受人為因素和自然因素共同影響,在分布區呈現小片或者星散狀分布,單位面積中個體數量相對較少,大居群較稀有,而且野生紫斑牡丹分布區也在不斷縮減。通過調查發現,甘肅當地野生紫斑牡丹資源已經減少1/3以上,馬銜山野生紫斑牡丹資源已經絕跡。面對這種情況,加強野生紫斑牡丹資源保護成為當前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1? ?野牡丹生長環境
野生紫斑牡丹種群在甘肅地區主要集中分布在子午嶺自然保護區平定川林場與太白林場,區內屬于森林遭受嚴重破壞后形成的天然次生林,當地森林資源作為主要的水源涵養林,有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1]。
子午嶺林區溝梁上下高差達到百米,頂部區域相對平緩,主要保持在3°~5°傾斜度;溝坡上斜下陡,達到10°~35°的變幅,處于1 300~1 500 m海拔;年均氣溫達7.1 ℃,最高與最低氣溫分別為36.7 ℃、-27.7 ℃;年均降水量在600 mm,全年無霜期140~160 d,夏秋季較溫暖,降水天氣較多,冬春季節天氣干燥寒冷,雨熱同期,降水分布不均。黃綿土與灰褐森林土是主要的土壤類型,土壤pH 值 7.8~8.4。落葉闊葉林是當地的主要森林植被類型,無明顯的垂直帶譜,森林覆蓋率達到65.2%[2]。
森林郁閉度較大,氣候條件濕潤,腐殖質含量高,植物多樣性豐富,森林腹地大量分布野生紫斑牡丹,特別是潮濕溫暖的陰坡半陰坡環境條件下更適宜野生紫斑牡丹生長。
在同一坡面上,紫斑牡丹生長位置是其種群密度和形成幼苗的主要影響因素,這一區城具有較好的山林中部生長環境條件,更利于增加種群密度。紫斑牡丹種群在山坡中下部分布,種群相對穩定,而且具有較好的生長與更新能力。紫斑牡丹株高的生長速度會伴隨樹齡變化而不斷變慢,18年左右通常能夠達到140 cm的穩定株高。
2? ?野牡丹資源生長地點、面積及伴生植物
紫斑牡丹在甘肅子午嶺林區首次發現于20世紀80年代,依照《子午嶺木本植物志》記載,天然分布面積達到133 hm2,2002年對當地紫斑牡丹進行調查發現,面積達到200 hm2,而2006年則為 100.6 hm2,分布區平均密度150株/hm2 ,最大樹齡達40年,同時還發現很多新生幼苗,最高220 cm。2012年調查當地紫斑牡丹資源發現,在太白林區瓦川溝西南面區域上呈現星散片狀分布,面積為69.25 hm2。同時在1 280~1 420 m海拔高度的半陰坡、溝掌、梁雜木林下也有星散狀連片分布。油松、白樺、遼東櫟、側柏、山楊是主要的伴生喬木,同時還有牛奶子、胡枝子、毛櫻桃等灌木伴生。草本建群種主要為紫穗苔草,還有唐松草、火絨草伴生,枯枝落葉大量分布于地表上,存在深淺不一的腐殖質[3]。
3? ?野牡丹生物學特性
紫斑牡丹屬于落葉灌木,生長最高達220 cm,耐寒喜陰,病蟲害發生少,主要在1 300~1 500 m海拔半陰坡以及陰坡雜木林中生長,有著黑褐色并存在縱裂的樹皮。新生枝條存在5~9片1~3回羽狀復葉,呈互生,花香氣逼人,在枝頭頂部單生,直徑達到15 cm,有4~6個不同大小的苞片,10個花瓣,紫黑色的卵形或者菱形斑塊存于內側基部。蓇葖果為長橢圓形,長約3 cm,直徑達到1.4 cm,有數粒黑色的種子,具有一定光澤;5月中旬末期是花期階段,8月下旬為結果期,9月中旬種子成熟[4]。
4? ?野生牡丹資源萎縮原因分析
甘肅子午嶺是野生紫斑牡丹主要分布區。當地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非常利于紫斑牡丹生長。雖然近年來人們越來越重視保護野生紫斑牡丹種群,然而由于采用不科學的方法以及不當的保存性發掘措施,缺乏有效的就地保護設施等,導致野生紫斑牡丹種群不斷減少,2018年紫斑牡丹面積縮減至50.7 hm2。這主要是由于人為因素的影響。
天然丹皮可以入藥,人們過度采挖對紫斑牡丹資源造成嚴重破壞,數量急劇下降,價格攀升,導致一些不法分子采挖較大面積的紫斑牡丹,對其造成的破壞不斷加劇,導致野生資源逐年下降。
同時,進入林區的牛羊等牲畜對其造成嚴重破壞。由于管理措施缺乏,牛羊危害現象屢禁不止,嚴重阻礙紫斑牡丹正常生長發育與自然萌蘗,導致野生種群數量越來越少。
近年來,新興的旅游探險對野生紫斑的生境造成巨大影響?,F如今,森林旅游受到了人們的普遍青睞,探險觀光人員越來越多,踐踏或者折花嬉鬧對野生紫斑牡丹生存帶來嚴重影響,更阻礙其自然更新。
另外,紫斑牡丹的生存發展還受到相對集中天然降水因素影響。通過觀測甘肅子午嶺林區近年來降水情況發現,7—9月是當地降水最集中的時段,降水量為全年的60%左右,春季缺少有效降水,而秋季陰雨天氣持續不斷,很多種子發芽但生長纖細,以至當年生幼苗安全越冬數量少,同時受春季干旱因素影響,對紫斑牡丹種子發芽出土影響極大。
5? ?野生紫斑牡丹保護對策
5.1? ?構建良種基地,提升就地保護水平
為了更好地保護子午嶺野生紫斑牡丹資源,2015年慶陽市針對當地實際,開展市級良種基地篩選工作。太白林場在2016年為紫斑牡丹建設市級良種基地,并建立25.3 hm2紫斑牡丹種子園,大力開展封山禁牧,對核心區旅游活動進行限制,在保護當地野生紫斑牡丹資源方面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5.2? ?建立種質資源保存庫遷地保護
野生紫斑牡丹居群存在多樣性,且具有較高概率的遺傳因子,通過遷地手段進行保護時,要保證足夠的采集居群樣本,更好地保護紫斑牡丹具有多樣遺傳性以及遺傳結構特征。為此,應在適宜紫斑牡丹生長區構建種質資源保存庫。連家砭林場與太白林場在2015年分別建立0.5 hm2與1 hm2遷地保存庫保護紫斑牡丹。
5.3? ?構建野生資源收集區,提高保護水平
結合紫斑牡丹原種生境特點,從甘肅、湖北、河南、陜西等地集中收集野生紫斑牡丹種子,或者通過苗木繁育進行定植,集中保護紫斑牡丹,為選育品種提供充足的材料。
5.4? ?發揮媒體輿論作用,強化野生紫斑牡丹資源保護
通過報紙、電視、廣播、QQ、微信等各種手段,加大保護紫斑牡丹宣傳力度,提供正確引導,讓廣大民眾充分認識到保護野生紫斑牡丹資源的重要性并積極主動參與其中,共同保護野生紫斑牡丹資源。
6? ?科學合理地開發利用野生紫斑牡丹資源
6.1? ?加強基礎研究
充分挖掘牡丹實生苗自然變異潛能,選擇采集的野生種子資源進行繁育,或者開展組織培養育苗工作,對紫斑牡丹種質資源加強保護與利用,發揮自然生境引種育種方法優勢,短期內促進紫斑牡丹居群不斷擴大,不斷優化其年齡結構,促進其持續健康生長。
對紫斑牡丹種子休眠以及萌發機理開展基礎性研究,促進良種繁育規模不斷擴大,提升繁殖系數,深入研究紫斑牡丹生態習性,運用遮光、補光以及溫度調控、科學的水肥管理,為紫斑牡丹繁育提供適宜的生境,促進其健康生長,增強種群基數,更加合理地利用資源。
6.2? ?擴大馴化栽培
在科學處理移栽地基礎上,挖掘幼苗,選擇適合地區進行栽植,提高管理水平,通過馴化栽培,促進野生紫斑牡丹種群數量不斷擴大。
6.3? ?探索擴繁技術
發揮嫁接培育、播種育苗以及組織培養等各種育苗技術手段的優勢,合理選擇能夠保持紫斑牡丹原有特性,又能達到迅速增殖的擴繁技術,不斷增加紫斑牡丹數量與質量,為其持續健康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 1 ] 成仿云,李嘉玨,陳德忠,等.中國紫斑牡丹[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5.
[ 2 ] 陳慧玲,楊彥伶,張新葉,等.油用牡丹研究進展[J].湖北林業科技,2013,42(5):41-44.
[ 3 ] 張建華,李洪喜,習心軍,等.湖北省野生牡丹種質資源調查[J].湖北林業科技,2011(2):43-46.
[ 4 ] 毛燕,周火明,王波,等.“??底习摺蹦档へS產栽培技術規范[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6,27(5):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