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麗
摘? ? 要:林木種苗是造林綠化的物質基礎,種苗的數量、質量和品種直接影響到生態建設的整體水平。加強種苗行業管理,培育優良種子和苗木至關重要。對林業種苗規劃編制的依據及原則進行了分析,論述了強化種苗意識和種苗在林業生態建設中的基礎地位和作用,以基地建設為基礎,以西部大開發為契機,提出生產和提供更多更好的新型、速生、優質、高效的良種壯苗的必要性,為生態建設和經濟發展服務。
關鍵詞:阜新;林業種苗;基地建設;規劃
文章編號: 1005-2690(2021)09-0115-02? ? ? ?中國圖書分類號: S722? ? ? ?文獻標志碼: A
林木種苗是造林綠化的物質基礎,種苗的數量、質量和品種直接影響到生態建設的整體水平。2000年我國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法》,對種苗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賦予了其新的使命。根據林地保護利用規劃2018年林地變更數據,截至2018年底,阜新市林地保有量39.96萬hm2,森林覆蓋率達到26.34%。往后10年,如果每年造林1.63萬hm2,需苗量為2 500萬株左右。因此,加強種苗行業管理,培育優良品種和苗木至關重要。
1? ?基本情況
1.1? ?地形地貌
阜新市位于遼寧省西北部,居遼河與大凌河支流上游的丘陵地帶,地理坐標為東經120°00′00″~122°58′10″,北緯41°41′30″~42°50′26″,總面積10 362 km2。全區呈北向東狹長盆地,基本處于低山丘陵地帶,地形坡度較緩。北部為風積地形,分布著廣泛的沙丘、沼澤及丘間洼地;南部為沖積平原,是遼河中部平原的一部分;東南部地勢低平,大凌河和細河兩岸為緩坡和平地[1]。
1.2? ?氣候特點
阜新地區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其特點四季分明,雨熱同期;春季少雨多風,回暖快,蒸發量大;夏季高溫,雨量集中,多雷雨天氣;秋季雨量驟減,多晴朗天氣;冬季少雪,嚴寒干燥。降水量分布不均,干旱頻繁,春旱秋吊概率高,風沙干旱,水土流失嚴重。平均氣溫7.6 ℃,相對濕度58.7%,無霜期154 d,積溫3 200 ℃,平均水面蒸發量1 760 mm,陸面蒸發量440 mm。
1.3? ?地質土壤
全區土壤大部分為火成巖殘積母質、黃土狀母質、沖洪積和風積母質,經多年地質作用發育而成。土壤以褐土、棕壤土、草甸土、風沙土為主。土壤物理性質較差,土質瘠薄,土地肥力差,有機質含量低,缺乏氮、磷、鉀[2]。
1.4? ?植被類型
全區植被主要有森林、草地和農作物。森林類型屬華北植物區系、蒙古植物區系和長白植物區交錯類型,種類較多,木本有39科、83屬、195種。
1.5? ?社會狀況
阜新市轄兩縣五區,共68個鄉鎮、8 335個村民委員會,總人口190.1萬人,其中農村人口115萬人。阜新交通便利,有京沈客專線路阜新段90.6 km,有遼西北最大的貨運轉場車站。兩條國有鐵路穿境而過,101國道橫貫東西,沈阜公路、錦阜公路等主干線與縣、鄉公路相連,形成了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通信設施完備,有線、無線通信設施覆蓋城鄉每個角落,與國內外信息交流方便快捷。
1.6? ?生態分析
阜新地區的自然條件和社會狀況決定了阜新生態環境建設的特殊性。從地形地貌上看,阜新有山區、丘陵區、平原區和沙區,這些區域間又有過渡帶;從氣候上分析,阜新處于溫帶半干旱季風氣候區,年降水較少,在時間、空間上分配不均;從土壤類型上看,阜新有4個土壤類型,壤土比重小,有機質含量低;從植被類型上看,阜新處于蒙古、華北、長白植物區系交錯地帶,頂級群落物種不明顯,原始森林已基本消失,原始次生林面積少,人工純林面積大。
生態環境問題成了阜新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首要問題。通過人工造林、封山育林,阜新的森林覆被率由3.1%發展到28.6%,但生態環境的改善只是有所改善,而不是根本改善。
其改善表現在彰武北部沙區通過營造以樟子松為代表的林木,風沙危害得到了一定的控制;阜蒙縣中部醫巫閭山余脈、駱駝山、烏蘭木圖山、大青山等山嶺丘地栽植了以油松為代表的大面積林木,地表徑流減少,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其脆弱表現在生物物種明顯減少,物種結構明顯失調,草場全部退化,原始次生林已不存在,地下水位下降,大部分泉水干涸,中、小河流除雨季已無多少流量,旱澇災害頻繁,農業病蟲害嚴重發生等。生態環境的改善是多年來黨和政府的重視以及人民群眾改造自然的不懈努力的結果。但與此同時,在政府的決策和人們的生產實踐中,為發展經濟和提高生活水平,不自覺地破壞了生態環境,如開荒種地、伐木造屋、過度放牧、濫施農藥等。通過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過程,使人們對自然規律的認識越來越明確,對生態環境建設的認識越來越高[3]。
1.7? ?指導思想
1883年前,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舉例說明破壞環境對人類的報復。英國經濟學家沃德和美國微生物學家杜博斯寫出了警醒世人的《只有一個地球》,但未能引起國人的足夠重視。近年來,長江水患、黃河斷流、北方沙塵暴引起了黨和國家高層領導人的重視。亡羊補牢,未為遲也。
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為此,阜新市推出了以強化森林生態功能、社會功能、經濟功能為特征、以可持續發展為最終目的的戰略思想。要符合自然規律發展林業,借鑒其他地區的成功經驗,學習國外經驗,并結合本地實際,按照生態學、經濟學規律發展阜新林業建設。
種苗是林業建設的基礎。根據阜新地區氣候特點、地形地貌、土壤類型等自然條件確定造林立地類型,通過立地類型及類型細化確定造林樹種的分布,然后再確定造林苗木的品種和數量分布。簡言之,就是適地適樹最大限度地發展自然林業,維護以森林為主體的生態系統的長期穩定。據此,林業種苗規劃的指導思想是認真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法》,牢固樹立“生態立市”的戰略思想,堅持“種苗先行”的工作方針,強化種苗意識和種苗在林業生態建設中的基礎地位和作用,抓好基礎,服務全局,面向市場,生產和提供更多更好的新型、速生、優質、高效的良種壯苗,為阜新生態建設和經濟發展服務。
2? ?編制規劃的依據
黨的十八大首次對建設生態文明作出了全面部署,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黨的十九大習近平總書記又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論斷、新提法、新舉措。經過阜新農、林、牧、水等部門科技人員和決策部門領導多次調查研究,反復論證,林草部門作出了《退耕還林規劃》《治沙規劃》《北部重風沙區防風治沙林帶規劃》《森林城建設規劃》。同時,要相應地制定阜新市良種基地、采種基地可行性報告及阜新市骨干苗圃可行性報告。以這些規劃、報告為藍本,按照造林區域、面積、樹種(品種)及年度進度進行種子采集、育苗的年度安排和種苗基地的5年規劃。
3? ?編制規劃的原則
3.1? ?分區規劃原則
阜新依地形、地貌和土壤因素劃分為三大造林類型區。因此在育苗規劃上要配合三大區域進行苗圃配置,做到短距離運輸,降低運輸成本,減少苗木失水,達到提高造林成活率的目的,因此在各苗圃中應做相應安排以滿足造林需要。
3.2? ?鄉土樹種原則
在長期生物進化和生態系統演化過程中,每個物種都有其適應的環境,在一定范圍內才能正常、穩定地生長、繁衍,因此地區生態系統的穩定要靠其原有種(或稱鄉土種)的頂級種及伴生種來維持。阜新地區有木本植物39科、83屬、195種(品種、亞種、品系未計),其中有鄉土樹種138種。現在有許多鄉土樹種在阜新滅絕或瀕臨滅絕,鄉土樹種總量占森林的總量很小,如蒙古櫟、家榆、桑、麻黃、小葉楊、臭椿、柳類、樺類等。忽視鄉土樹種的造林是生態系統脆弱的原因之一。
3.3? ?物種多樣性原則
阜新氣候條件多樣,地形地貌復雜,土壤類型較多,處于華北、長白、蒙古植物區系交錯地帶。立地條件的多樣性、植物區系的交叉性,決定了造林物種的多樣性。按照分類經營的要求,在生態林的經營中,物種多樣性的要求尤為突出。在營造林實踐中要注重塊狀混交、帶狀混交、團狀混交、株間混交,還要根據物種伴生規律,考慮復層林的營造;在商品林中,以生物量最大化為主要目標,其穩定性通過人為干預方式解決,在較少的土地上實現生產最大化,從而發展物種多樣性為主的生態林,實現發展經濟與資源保護的平衡。
3.4? ?產業化原則
在計劃經濟時代,育苗作為造林基本建設的一部分,未能充分地考慮投入產出問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隨著農業結構的調整、國家對環境的日益重視,人們對苗木質量要求日益提高,數量需求日益增加,育苗已逐步成為一個產業,其突出表現為投入一些育苗數量,從而獲得社會平均利潤或超額利潤。
3.5? ?適當競爭原則
育苗進入產業化階段,不可避免地出現競爭。通過競爭優勝劣汰,達到使用良種壯苗造林的目的。在苗木基地規劃上,就供應本地而言,要充分挖掘阜新的土地潛力、技術潛力、管理潛力,發揮勞動力資源、信息便利的優勢,培育外地暫時難以生產的苗木品種,為生態環境建設服務。
參考文獻:
[ 1 ] 劉曉東.淺談林木種苗工作現狀及發展的建議[J].農村實用技術,2019(12):100-101.
[ 2 ] 姚凱.遼寧省林木種苗建設現狀、問題與對策[J].內蒙古林業調查設計,2019,42(1):78-80.
[ 3 ] 呂連寬,曲利貴,孫金奎,等.根河林業局林木種苗基地建設規劃探討[J].內蒙古林業調查設計,2016,39(4):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