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aojiaoo
Across the oceans, across the seas.
Over forests of blackened trees.
Through valleys so still we dare not breath.
To be by your side.
Over the shifting desert plains.
Across mountains all in flames.
Through howling winds and driving rains.
To be by your side.
這首《To be by your side》是紀錄片《遷徙的鳥》中的插曲。導演說,這是一個關于承諾的故事。人類總是喜歡移情,將為了生存開展的自然規律賦予崇高的寓意,從而不斷拓深電影的意義。在遷徙過程中,幾十種候鳥在冬天來臨前振翅飛翔,雪白的、煙灰的、鴉青的羽翼展開在風里,發出自由的震顫。
飛行并不像看起來那樣簡單,數百萬次的振翅耗費了大量的體力,同時在遷徙途中,候鳥們還會面臨天敵的威脅、獵人的槍口和陷阱。當這支龐大的遷徙隊伍抵達故鄉時,已經所剩無幾。這是一首生命的悲歌,無數戰士在旅途中跌落死亡,尸體凍僵在寒風里。而那些抵達終點的幸運兒,一落地便引吭高歌,似乎在大聲說:“我活過來了。”
紀錄片的整體格局宏偉,局部又十分細膩。導演雖不加入自己的觀點,但觀者自然會聯想到很多。所以相比電視劇,我自小便偏愛紀錄片。《海豚灣》《可可西里》都是曾讓我落淚的紀錄片,要鼓起很大的勇氣才能去看第二遍。而《舌尖上的中國》《如果國寶會說話》則是讓人身心愉悅的紀錄片,跟著導演,我們跨越了時間和地域的限制,聆聽古人的弦音,嘗遍天下美食。
之前大火的書《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我也買來看了,主要是受到名字吸引。原以為這會是一個貧民窟女孩努力求學的故事,但是全書都沒怎么寫她如何努力讀書,倒更像是一部家族史。
書里的父親經營了一個廢料廠,兄妹幾個每天都要去廢料廠幫忙,他們舉著身體大的剪刀剪切燃燒的鐵塊,稍一松懈就會切斷自己的胳膊。每天的工作使他們精疲力竭,傷痕累累。母親原本出身于城內一個小康家庭,卻愛上了這個在山地的莽夫,一生操持家務,當助產士,煉制精油。一家人屈服于父親的權威,拒絕去醫院,不相信政府,認為一切的惡果都是上帝的旨意。當你看到女主人公塔拉的哥哥盧克被嚴重燒傷了腿部,家人仍不肯送他去醫院,堅持媽媽的精油和能量療法能治愈一切時,肯定會覺得很荒謬。

看書的過程中,我有好多次想要大喊,想要替故事里的主人公掙脫開這臟污的環境、壓抑的氛圍,心內充滿了深深的無力感。
因為想要受教育,塔拉被安排了更多的活,甚至在16歲時被父母誤以為已經20歲,要把她趕出家門。塔拉在學校半工半讀的日子非常艱苦,但是受到根深蒂固的家庭教育的影響,她拒絕去醫院,也拒絕別人的幫助。一個17歲才正式進入學校的女生,她的求學之路如何艱辛我們可想而知。讓人想不到的是,在現代化高速發展的今天,居然還存在這樣愚昧的家庭,塔拉的父母和兄弟似乎都有著精神方面的疾病。
哈佛和劍橋讓塔拉成了一個有思想的正常人,但也割裂了她和原生家庭的關系。她曾經感到痛苦,想要放棄獲得的一切回到家中乞求原諒,但那里只有毆打和不信任。她是遷徙的候鳥,已經適應不了極寒之地的生活了。是新世界的溫暖賦予了她新的生命,讓她涅槃重生。
書中描繪出來的新舊世界的沖突是巨大的,極具沖突性、戲劇性、悲劇性。沖突在于未受教育和受教育的觀念撞擊,自由主義改變不了頑固的父權,由此滋生的一系列污蔑和謊言像是父權筑起的堡壘,任何受教育的人不許入內。戲劇性在于一次次的嚴重事故都被母親神奇的精油治愈,最后成就了“富甲一方”。可見愚昧是群體性的,也是有偶然成功的概率的。悲劇性在于,這不是一個道聽途說的故事,而是經過多方驗證的真實事件。
教育很重要,家庭教育也是。塔拉的家庭背景影響了她的前半生,現在她每年都會去老家巴克峰朝圣,想用自己的力量為原生家庭做出一些改變。遷徙經歷了無錢的窘迫、生病的疼痛、陌生環境的不適、原生家庭的阻撓和思想禁錮,萬千艱難不足為外人道矣。這是她自己成長的史詩,我們讀到這詩篇,不應只看到謳歌和光輝熠熠的學歷成就,而更應想到自己:是否有牢牢抓住每一個遷徙到別處,成為更好的自己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