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宇煊
“起來,不愿做奴隸的人們……”伴隨著莊嚴的國歌,五星紅旗冉冉升起。瑞中學子對這面國旗有著更特殊的情感。
踏進瑞中的校園,繞到后山,拾級而上,山腰處有“國旗園”矗立于此,曾聯松校友與五星紅旗的雕像令人肅然起敬。他每日深情地注視著校園里的國旗,守護著心中那份至高無上的國魂。
1917年,曾聯松在瑞安小鎮的申明亭巷中降生。父親是公職人員,母親出身書香門第。家庭的熏陶和在私塾接受的開蒙教育,使曾聯松小小年紀便“腹有詩書氣自華”。
1928年夏末,曾聯松考入瑞安縣立初級中學。少年的他,想必與現在的我們一樣——曾在課堂上極目遠眺,“為賦新詞強說愁”;也曾對著難題抓耳撓腮,于久久注視之中神游天際……所有人都會遇到挫折,難得的是如曾聯松一般在青春的迷惘中找到熱愛。講臺上,金作鎬老師聲情并茂地講授,少年曾聯松正襟危坐,厚重的黑框眼鏡擋不住他對美術世界的好奇。這是一堂普通的美術課,裝載著一個少年濃厚的興趣;這又是一節偉大的美術課,啟蒙了“國旗之父”的創舉。
在書生意氣的年紀,年僅14歲的曾聯松遭遇了亂世之始,“九一八”事變轟動全國。此時的曾聯松走上瑞安街頭游行示威,抵制日貨,錚錚風骨,始露鋒芒。
“甄綜術藝,以應時需”,這是瑞安中學創始人孫詒讓先生親筆題寫的校訓。這八字校訓,指引曾聯松譜寫了人生的華章。為尋求救國良方,年方弱冠的曾聯松選擇去中央大學攻讀經濟學,后被迫隨校遷往重慶。親身體驗過軍閥割據、世道離亂,這位少年書生以赤子之心為劍,在亂世之中披荊斬棘。
21歲,他的青春迎來了一個轉折。1938年,曾聯松加入中國共產黨,從此真正走上了抗日救國的道路。他總是穿著藍卡其布的中山裝,夾個皮包,奔走于暗流涌動處。曾經的少年褪去稚嫩,成了一位肩擔家國責任的男子漢。
當祖國終于迎來新生,32歲的曾聯松為設計國旗圖案夜以繼日,于狹小悶熱的閣樓之上揮汗如雨。經過十多天的繪圖設計,才定初稿。又反復推敲,苦苦構思,才確定了五顆金星的恰當位置。猶如千里之廣的旗面上,五顆金星閃耀著光芒,仿佛讓人看到,廣袤的中華大地燦爛輝煌。已過而立之年的他,為此興奮得手舞足蹈。就是這份拳拳愛國之心,讓他最終設計出了我們的五星紅旗——它,有血的鮮紅、星的璀璨。
每當升旗之時,站在瑞中操場上的我總會想起您——我們的學長,曾聯松先生。您對祖國的愛,縫在國旗上;而您,印在我們的心中。少年英豪,國旗之父,您的一生,都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您的清雅學子之風、謙謙君子之度、殷殷報國之志,令瑞中學子仰慕,讓瑞安人民引以為傲。如今,一座名為國旗教育館的建筑拔地而起,成為瑞安歷史文化的新地標。我們站在這個時代深情回望,將幾十年前您對祖國的愛永遠傳揚。
指導老師:曾郁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