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珠

穆藕初一生歷經坎坷,在動蕩的歲月里,以毅力、情懷、格局把自己塑造成了一位有理論、有實踐的學者型實業家。
穆藕初,上海浦東人,祖籍蘇州洞庭東山,民國時期著名的棉花專家、上海工商界名流,同時也是昆劇票友、昆劇傳習所的創辦者之一。他打過工、留過洋、當過官、辦過廠、寫過書、支過教,閱歷豐富,頗具傳奇色彩。
有人盛贊穆藕初是民族工業家、愛國實業家,也有人稱頌他是民族教育家、文化活動家,還有人美譽他為學者、儒商等,這些稱號用到他的身上都不為過。他曾經說過:“在商言商之舊習,已不復適用于今日,吾商民對于政治必須進而盡其應盡之責任,急起來聯合商界重要分子,用各種手段逼迫政府改良政治,則商業庶有恢復之望。”
穆藕初一生歷經坎坷,在動蕩的歲月里,以毅力、情懷、格局把自己塑造成了一位有理論、有實踐的學者型實業家。
青年時期走上留學之路
1920年5月,北大校長蔡元培收到上海工商界人士穆藕初的信函。信中說:“自先生掌北大以來,改革制度,提倡學術,為時不過三載,而全國從風,移風易俗,學術之力大矣……竊思吾國學術,尚在萌芽時代,欲求高深之學,非求自歐美不可。是以不揣綿薄,特先捐銀一萬兩,托諸先生個人,為選派留學之用。”
信中并附《穆之獎學貯金簡章》四條,申明款項如何管理使用,并委托蔡元培,不拘年歲、籍貫,物色有希望對社會作貢獻的北大畢業生,不必考試,直接選派。后經蔡校長及胡適、陶孟和、蔣夢麟三位教授考核、討論,選定羅家倫、段錫朋、周炳琳、汪敬熙、康白情五位同學先赴美留學,兩三年后再可赴歐洲各國研究。實業家提倡學術的這一創舉,在當時引起了極大的轟動。羅家倫等五人留學一事,也被稱為教育界的“五大使出洋”。
穆藕初之舉與他那一段不同尋常的留美經歷密切相關。他出生在上海一個普通的棉商家庭,讀過幾年私塾后,在13歲時便由家人介紹入行做學徒。1895年,中國戰敗被迫簽署《馬關條約》,當時穆藕初19歲,聽聞消息后,“心中之痛苦,難以言語形容”。與那時的大多數青年一樣,他想到要救國圖強,必須發奮學習。也就在這時,穆藕初有了追求西學的決心。不久,他便開始利用業余時間到夜館學習英文,后來又當上龍門師范英文教員。
1907年,受張謇之邀,穆藕初赴北方調查鐵路警察事宜,見到北方農業破敗景象,他深感振興實業的必要,尤其想致力于農業改良,遂決定將留學宿愿付諸行動,并選擇當時世界上實業最發達的美國為留學目的地。
20世紀初,美國工業生產已經穩居世界首位,農業率先實現現代機械化,交通運輸和文化教育事業等同樣進步迅速,世界科技中心也逐漸轉移到這片新大陸。因而,在國人眼中,美國儼然是學習實業最為理想的國家。
1909年,在妻子、朋友、親戚的資助下,33歲的穆藕初終于登上了赴美的輪船。
學以致用
穆藕初到了美國,先后在威斯康辛大學、伊利諾斯大學、得克薩斯農工專修學校學習農科、紡織和企業管理等。
在金門旅館,他登上“電機一動,驀然騰空”的電梯,看到按鈕一撳即自行啟閉的窗簾等靈巧機械,不由為“西人研究精深”所折服。之前的國內考察,讓穆藕初認識到,農業是中國的立國之本,中國貧困的根源在于農村。因此,穆藕初選擇修讀的專業多與農業相關。開始,他有些想當然地認為“農學范圍狹窄,研究兩三年即可回國”,但當真正接觸起現代的農學知識時,才發現即便“苦讀十年尚難畢事”。
這時,穆藕初也意識到單純地掌握農業現代化理論,恐難有作為,因為國內根本不具備實現農業現代化的環境及條件,于是他決定集中鉆研農產品加工業,并選擇棉紡業和肥皂制造業為專攻對象。在留學前,穆藕初已經積累了深厚的社會和職業經驗,因而和一般留學生單純的求知不同,他的留學目標極為明確,而且有規劃。從怎樣種棉花,怎樣種好棉花,怎樣把棉花紡成紗、織成布,到怎樣辦工廠,他都有目的地系統學習。
在鉆研農學專門知識的同時,穆藕初對西方管理學說也產生了很大的興趣。20世紀初,美國的公司管理變革迎來高潮。1910年,福特發明流水線的批量生產方式,斯隆創立廣泛適應的事業部制,尤其是泰勒的科學管理理論走向成熟并被普遍推廣,使管理理論研究走上了科學軌道,成為管理學產生的標志。
這場管理變革運動讓穆藕初受益匪淺。1913年暑假期間,為考察美國農場的管理體制,穆藕初來到位于得克薩斯南部的塔夫脫農場,該農場以用科學知識管理農事而聞名全美。穆藕初利用三周時間,大量接觸了該農場的管理人員及普通工人,詳細考察了農場的日常管理及運作情況,后寫成《游美國塔虎脫(即塔夫脫)農場記》。在這篇文章里,穆藕初從計劃、組織、人事、領導、控制等各個方面對近代管理學知識作了分析總結。
為了掌握管理學知識的精髓,穆藕初還專門拜訪了有“管理學之父”稱號的泰羅及其高足弗蘭克·吉爾布雷斯,向其請教工廠管理方法,他們曾“反復討論”,穆藕初“獲益甚多”。
1914年春,在穆藕初回國前不久,他致信泰羅,希望能將《學理管理法》(又譯作《科學管理原理》)一書翻譯成中文。泰羅接到信后,甚為欣喜,表示同意,將其他著作數種及日文《學理的事業管理法》一書贈送給穆藕初。大約一年以后,由穆藕初翻譯而成的中譯本便開始在中華書局發行的《中華實業界》上以連載的形式發表。
回國后創辦實業
穆藕初在美國專門研究過棉紡與肥皂制造,歸國后便由這兩項事業開始。他初以為辦肥皂廠成本較低,但經過一番調查后發現制造肥皂的重要原料已被洋堿公司操縱,且進口肥皂充斥市場,于是轉變方針,決定從紡織業中闖出一條路來。
那時,一戰爆發,英法德意等歐洲國家專注于戰爭,無暇東顧,也為中國民族工商業的發展提供了一個黃金時期。穆藕初籌辦實業的第一個動作,是與哥哥穆湘瑤創辦了德大紗廠。建廠僅一年,德大紗廠的“寶塔”牌棉紗便在北京商品陳列所舉辦的產品質量比賽中名列第一,被譽為“上海各紗廠之冠”。
德大的迅速成功,使得穆藕初在上海實業界一舉成名,開始有投資者紛紛邀他另組紗廠。從1914年開始,在短短五六年的時間內,穆藕初就已創辦了三家紗廠、一家紗布交易所、一家銀行,還參股多家紗廠,速度不可謂不快。這些成績,充分展示出他在實業方面的非凡才能,時人將他與張謇、聶云臺、榮宗敬并列為“四大棉紗大王”。
1922年5月,上海總商會收到一封來自美國商會的邀請函,邀請中國代表參加10月在檀香山舉辦的太平洋商務會議。上海德大紗廠的穆藕初成了最佳人選,被一致推選為代表。當時正值國內的紡織業全面滑坡,日、英紗廠卻來勢洶洶,大有一舉吞并華商企業的架勢。加上軍閥混戰的影響,穆藕初創辦的紗廠也陷入危機。此番參加太平洋商務會議,個中困難可想而知。
大會期間,穆藕初從棉業的發展到商業教育,再到中國與太平洋的關系,作了多次主題演講,令與會的160余位美國商界領袖邊聽邊發出陣陣驚嘆,稱“聞所未聞”。有人評價,太平洋商務會議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次較完整意義上的商人外交活動。穆藕初以實業家的身份,出任“國民大使”,在一個世紀前的經濟全球化較量中初試啼聲,即贏得滿堂尊重,這在當時貧弱的中國外交上堪稱奇跡。
1922年的這次經歷在穆藕初的傳奇人生中只是一段小小的插曲。那一年,他46歲,距他回國創辦實業才8個年頭。穆藕初作為一名留學歸來的洋碩士,無財力、無資源,是白手起家,他所憑恃的無非是專業知識、先進技術與科學的企業經營管理理念。穆藕初還像一名布道者,將這些從西方帶來的先進理念毫無保留地告訴同行,因而,前往他的紗廠參觀者絡繹不絕,有的還派出專門人到此長時間實習。
一戰結束后,歐洲各國的紡織業迅速恢復,并開始對外擴張,中國、日本、印度等亞洲國家的棉紡織業由于失去歐洲市場而出現蕭條。穆藕初后來也逐漸退出實業界,轉而在政府經濟部門擔任職務。
1943年,穆藕初因病去世,享年67歲。
(編輯? 周靜 charm1121@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