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欽 鄔晨

【摘要】基于校情生情,對照新課標,要做到重視初高中地理銜接教學。高一教學可以慢,但要注意深和廣,一輪復習得作整體規劃。
【關鍵詞】重視銜接;慢;深和廣;整體規劃
新方案實施兩年來,作為第一個“吃螃蟹”的2018級老師,著實知道一些“吃螃蟹”的滋味。結合近期網絡新教材培訓,本文談談基于校情生情的高中地理教學內容的處理概況與思考。
一、要重視初高中地理銜接教育教學,否則后果嚴重
一直以來,我們都是在市教研室和校教務部門指導下編制教學計劃,并按照教學計劃進行教學內容的實施。在老方案條件下,我們獲得了成功,而且很成功—學生學得輕松,考試成績也不錯,獲得上級的肯定。然而,近兩年新方案實施以來,我們一直跌跌撞撞,雖然我們很努力,沒有失去底線,但是與老方案時代相比,我們的教學業績總不理想—與上游學校統測成績差距在拉大。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就拿本次高二期末統測來看,其中有道題要求填寫“印度洋”,結果近90%的學生填不出來,而這個識圖訓練題所涉及的區域,我們在平時教學過程中多次提及,并且在最后一周的復習訓練時,還在課件中展示過,至于考試內容的預測,在沖刺模擬卷中也出現過類似題目,如,下面是某團體利用帆船進行環球航行計劃線路圖,讀圖完成下列問題。
(1)寫出圖中帆船計劃經過的大洋、運河或自然帶的名稱。A大洋:__________;B運河:__________;P自然帶:__________。
在評講這道題時,老師們都進行了拓展教學,要求學生能在圖中識別太平洋、大西洋、北冰洋、印度洋,當時采取集體回答的方式,因為是初中地理教學內容,也就沒有單個訓練、過關檢查。如今經過回頭研討,顯然,是我們忽視了對學生初中地理的相關區域地理教學的鞏固。
其實,反思我們這兩年來的教學歷程,可以發現我們缺少應有的步驟與策略—應該重視并放出一定的時間,至少8到10節課,幫助我們的學生夯實初中地理基礎,從而實現我校“一年高考三年抓”的戰略。上個暑假,我們老師通過家校群與家長、學生進行交流,以期逐步引導學生夯實初中地理基礎,然而回復我們老師的家長與學生,寥寥無幾。我們備課組經過討論,決定開學后進行一次測試,了解一下學生暑期地理學習的實效。對于新的一屆,我們建議應該在制定教學計劃時,納入夯實學生初中地理基礎的教學內容。
二、高一地理教學可以慢,但是教學內容要深和廣
新高考、新方案、新課標、新形勢、新學生、新教材,一切都是新的,作為教師,就是“老壺裝新酒”。雖然我們教師參加了省級和市級的新課標培訓,但是越培訓越不知道怎么教。可以這么講,從教學計劃到教學內容,一切都是按照市教研中心的統一部署,幾乎沒有我們自己的主意和思想,有時有了點自己的東西,問問兄弟學校如何處理,又無法得到切合我們實際的方法,可謂是“一路跌跌撞撞”。按照新課標,高一地理教學主要是圍繞“四個核心素養”、針對高二的合格考進行。然而,高一下學期,學校在外力作用下進行了選科分班,加上教研中心教學進度安排,我們疲于應付。當然省級會考也沒有按照新課標要求在高一結束時進行,而是拖到高二上學期結束才進行。在某種情況下,省級會考時間是難以改變的,我認為還不如早點選科分班,讓市教研中心統一安排部署—選學的教學深度和廣度與合格考要求顯然不同。我們這一屆在高一時總是感覺在云里霧里,既沒有突出合格考,也沒有突出選修提升。學生學得累、教師教得累—到底應該教到什么程度?回過頭來看看合格考的內容,就十個單元:《宇宙中的地球》《大氣受熱狀況與大氣運動》《水循環》《常見地貌類型》《自然災害》《人口》《城市與城市化》《農業與工業》《交通運輸布局》《環境問題與可持續發展》,能級要求為第一、二級。在這一教學過程中沒有必要往深里挖,更沒有必要向外層拓展。而對于選修的教學,應對的是新高考,也就是高考的試題難度超越了老高考,接近現在的全國卷的能力要求,那么我們地理教學深度和廣度就要跟上要求。當然,也不能沒有底限,必須考慮到我們的校情和生情。對于我們這一屆只有課標、沒有教材的情況下的先行教改,難度確實較大,但是也給了每位教師自由發揮的空間和時間。選科分班后,絕大部分學生選擇了地理,既是好事—說明地理學科對學生吸引力加強,也是壞事—大部分選擇地理的學生并不是因為喜愛地理而選,而是覺得其他學科難學才選擇了地理,這就增加了教學的難度。地理教師人手不夠成為最大的難題,疲于奔命地教學,優化教學內容與進程,成為我們備課組的致命點,但是我們每天下班之后的集體備課從不懈怠,下課后,坐下來交流彼此的教學心得,相互學習與借鑒教學內容的處理方式,同心合力、勠力同心、攜手相助,加強組內分工協作,分解工作中郁悶,分享創新的快樂。
既然大部分學生選修地理,我們當然可以在教學時適度地向深度挖、向廣度拓。所謂向深度挖,就是在地理學科素養培養方面,要著力到位,體現地理教學的地理性特點,即人地協調觀、地理實踐力、綜合思維、區域認知的培養。所謂向廣度拓,就是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在采取傳統的教學方法的同時,要堅持開放性、實踐性、系統性、創新性和合作性,要敢于超出地理學本身的理論范圍,有效地培養學生現代地理意識,提高其綜合地理素質和能力。結合實際的能力,始終是考查學生地理學習狀況的手段之一。這就要求地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能夠幫助學生拓展視野,培養其學會從地理學角度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縱觀市教研中心出的幾次統測題,我們知道了教學的終極目標,因此我們基層老師要把握新課標,著力培養學生的地理基本能力和核心素養,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適度地挖掘與拓展。因而,我們認為在進度設置上,高一可以慢一點,教學內容上可以適度加深與拓寬。
三、高二一輪復習需扎實推進,復習計劃應考慮到高三
由于合格考和疫情的影響,我們學校高二的安排有點亂,進度有點趕。其實地理合格考放在高二第一學期結束,本身就不符合新課標的設置,更打亂了地理教學進程—各個學校的校情生情不一樣,戰略目標不一樣,就是被合格考給攪得混亂起來的。我們學校的生源屬于中等偏下,校內還有不同等級層次的班級,教學進度安排不同,明顯加重了本來就負擔較重的地理教師的負擔。加上我校本年級地理教師趨于老化,教學更是苦不堪言—教案頭數較多,教師備課量大增,備課不充分,影響了課堂教學質量。到了第二學期,又來了個新冠疫情,更是打亂了教學步驟。好在有網課這一利器,我們備課組通過討論,從教學實際出發,選擇了《區域發展》和部分《環境保護》的內容作為網課教學內容,對于文化班主要是復習,對于藝術班就是新授。為了不讓文化班學生感到厭倦,在教學過程中,我們選取的案例多來自其他版本的教材,避開了魯教版。
好不容易等來了開學,在教務處和市教研中心的指導下,學校制定了教學計劃,也就是市教研中心給出的教學進度(一輪復習到水循環),并要求開學一個月時間幫助學生落實網課學習內容,這就等于網絡授課是無效的。好在我們在第四周就結束了《環境保護》的復習,開始了新一輪復習。按照計劃,第一部分《地球與地圖》,復習只需一周時間,但是實際情況,我們花了兩個星期,效果還不怎么樣。但是對照市教研中心給的教學進度表(本學期到《洋流》結束,比之前給的又向后推了一步,負擔更重),我們只好忍痛結束當前的復習繼續向前。
在《地球運動及其地理意義》部分,我們又被擋住,只能艱難地進行著—按計劃只需三星期,我們花了四周,大部分學生還云里霧里,然而對照進度表,我們還是只能前行。無奈學校進行階段檢測暨期末模擬,又耽擱一周復習迎考,剩下不到三個星期時間,我們要復習完《地球的圈層結構》《巖石圈的物質循環》《地表形態與內外力作用》《冷熱不均引起大氣運動》《氣壓帶與風帶》《氣候》《常見的天氣系統》《水循環》《洋流》等,按照之前的復習速度和方法是沒辦法實現的了,于是我們討論后決定,各位老師盡其所能、各顯神通,用自己最熟悉的方法趕進度。但是所有老師都采用了先復習相關理論概念,再空余兩到三節課評講練習題的方式。考下來,結果可想而知。藝術班的安排上區別于文化班,周二、周五、周末不布置作業,沒有晚輔導和周六的課程,教學進度與文化班不一樣。教師為了拉齊進度、強化文化班地理學習效果,周六課采取一練一講,周三午間練;藝術班教師(義務,學校沒有安排)進課堂講課,藝術班不進行午間練。回頭看看最后我們的教學處理,就發現我們的教學計劃安排是超出我校的實際能力的。
結合暑期新教材培訓,我們更加清楚我們的新使命、新作為,希望在新的一屆安排教學時,能較從容、更貼近實際、更符合新課標要求。我們這一屆還可以在高三教學安排時適當補救,扎實推進一輪復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