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文成
【摘要】“暢游式”蘇式信息技術課堂,讓學生課前試水激發學習興趣,明確學習任務,課中暢游,課后深潛,實現以學生為學習主體、教師為輔的新課程改革模式高效課堂。
【關鍵詞】“暢游式”學習;蘇式課堂;學習共同體;自主學習;三重境界
蘇州,江南水鄉,小橋流水,吳儂軟語,嫻靜舒雅,宜居之城。蘇州工業園區地處蘇州城東,堅持開放、創新融合理念,我們將教育理念與區域發展理念相通,融合東西方教育特色形成國際化創新型教育模式。筆者所在的學校有幸入圍蘇州市教育局確立的十所“蘇派課堂教學”改革項目學校,并成為組長學校。多年來,學校將“蘇式”課堂教學研究與本?!皶秤问健睂W習模式相結合,落地于各學科課堂,做到理論探究與教學實際相輔相成,為師生發展提供了明確的指導意見。
“暢游式”蘇式課堂所遵循的理念成為我校課堂教學的核心理念,學校探索創造出“暢游式”學習的三重境界:試水—暢游—深潛。
一、信息技術課堂的特點
信息技術是一門相對年輕的學科,隨著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的高速發展,學科知識更新迭代比任何一門學科都快。為了提高教學效率,教學方法的選擇也就變得特別重要。
傳統的信息課堂是以教授知識、傳授技術為主,一般由教師主導,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完成學習任務,實現教學目標。如果教學設計不充分、教師授課激情不足就很容易變成教師一言堂或幾個學生與教師之間互動的局面,無法滿足新課程改革要求,更別提全面提升所有學生的創新、創造能力。
新課改關注師生共同發展,追求師生共建高效課堂,由被動學習變主動學習,提倡學習個體的發展,倡導獨立、體驗、創新。這與我校的“暢游式”蘇式課堂教學理念非常吻合?!皶秤问健睂W習是一種美好的自主學習狀態,學生能自由、快樂地進入學習狀態,輔以教師及同學的引導幫助,容易引發頭腦風暴,共同跨越學習障礙從而全面掌握知識點。
二、三重境界在信息技術課堂應用實例探究
筆者就以初二選修的APP inventor編程開發為例,本課中要求學生通過APP inventor開發一個“猜成語APP”。
(一)課前試水—創設環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課前試水是學習者于本課自主學習的開端,帶著自己的喜好、感情嘗試這節課的“溫度”“深度”,根據自己的學識水準把握學習目標、學習難易點、學習著力點。試水的意義在于讓學習者能帶著濃厚的興趣進入學習狀態,能真正地做到身臨其境,成為學習的主體,能自主選擇學習方向。在這個環節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習者分解學習目標,先易后難,避免出現兩極分化嚴重;幫助學習者找準學習著力點,提高課堂效率,助其輕松克服障礙。試水成功能激發起學習者的興趣,明確學習目標,為后面暢游階段的效率打下堅實的基礎。
試水階段,筆者播放一段“成語猜猜看APP”的操作視頻,并要求學生在電腦上完成一個調查問卷,內容是分解該APP的功能模塊。學生通過自主觀察、相互討論,合作探究完成調查問卷。筆者通過后臺統計,得到調查結果中排名最高的幾大模塊,如出題模塊、答題模塊、反饋模塊,有些基本功扎實、學習能力強的學生會提出隨機呈現、分割答題、智能提示等功能模塊。此時,筆者結合教學任務,把握學情,迅速調整學習任務目標,先剔除一部分不切實際的目標,再將學生最感興趣且易實現部分作為基礎任務,將有些難度且能在課堂上實現的目標作為進階任務,將部分難度大不易實現的目標作為拓展內容?;A任務將作為全班暢游第一目標:實現“猜成語APP”的主要功能,達成課堂任務;進階部分設定一定難度,激發學習激情,設置分層教學目標避免惰性思維,讓學習的氣氛由于適度緊張而活躍起來;拓展任務可以讓學有余力的同學能更深層次地思考及發展,不做具體要求,但須指明正確的方向。
這種學習任務制定的方式是將“教師引入課題、預定學習目標”的傳統課堂模式改進為“教師出范圍、學生定任務目標”的模式,可以讓試水階段學生更愿意去觸水,有更充足的激情去探究與思考。這階段中教師起引導作用,將學生反饋的模塊通過難易程度分解任務。教師要對學情有所了解,分解任務時要如庖丁解牛般迅速,做到“人人能參與,人人學知識,人人得發展”。
(二)課堂暢游—設疑解惑,強化師生、生生互動
如果試水是餐前開胃小菜,那么暢游就是正餐,通過生生互動、師生互動打造一個人人都是參與者、人人都是學習主體的學習共同體。教師通過試水時探索出的任務引領學生解決問題,高質量達成學習目標。在任務推進環節,教師要結合學生的興趣,貼合學生的生活環境,引導學生逐步深入探究,讓問題引導思考,提倡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點燃思維的火花,啟動頭腦風暴。
暢游階段,筆者通過“Moodle平臺”提供了微課、幻燈片等學習資源,并使用討論區給學生提供多方位的交流方式。微課錄制的是本次“猜成語App”開發過程中必須要用到的“列表使用”“Screen初始化應用”等基礎教程;幻燈片提供的是幾種常見“猜成語App”外觀界面;討論區發起了代碼交流區(學生間秀代碼)、答題解惑區(師生、生生互動)。在整個過程中,筆者通過課堂觀察,采用個體輔導、集體講解等方式幫助學生克服困難,順利進行下一步探究。
傳統的信息課堂上,每個階段任務完成后教師常常會有個提煉性小結,以此收攏學生思緒并引導其進入預設的下一個環節,課堂看似有序、有效,實則少了點靈魂。學生也因此被迫中斷自我思維,如木偶般機械學習,作業提交了,任務驅動成了,而新課程改革要求的“創新”及“學習多樣性”就無從體現了。暢游階段是學生易產生頭腦風暴的節點,教師不宜過多打斷學生的思緒,更不宜為完成教學目標而轉為包辦、替代。要將由教師統一梳理知識點轉換為學生歸納,可以通過讓學生提交知識樹或完成知識點小測等方式搜集學生學習情況,了解學生知識點掌握情況,方便后期查漏補缺。
(三)課后深潛—集思廣益,固化知識、提升能力
我校選修APP inventor是因為這種編程模式注重的是思維而非代碼,拋棄了傳統枯燥的程式代碼,選用了通過顏色分類的積木式堆疊法完成程式。學生有了小學階段scratch的基礎,對于這類編程很容易接受,也非常感興趣。這個課程學習目的不是培養“碼農”,而是通過編程實現鍛煉學生的思維模式,強化邏輯思維的目的?;谶@個目的,課后深潛的環節尤為重要,通過這個環節,師生可以一起探討,一起激發出更多的思維火花,擺脫自身學識水平禁錮,與身邊人一起暢游,固化已有知識,提升見識與能力。
深潛環節,筆者通過展示優秀程式片段、金點子等方法來激發討論熱情。完美的程式都是通過不斷測試、修改才得到的。課堂上的程式往往達不到完美這個標準,一個奇思妙想、一個嚴謹的邏輯判斷都足以亮出來,讓大家一起討論,以此拓展思維。課堂中常有學生提出讓人稱贊的精妙想法,經過幾次這樣的展示及討論,很多同學都得到了認可,大家積極性都很高,整個班級的學習氣氛也愈發濃烈了。傳統的總結模式,雖然把知識點有條不紊地呈現了出來,但畢竟是少數人在展示,無法真正代表全班整體水平。所以這更堅定了筆者的信心,必須將教師課堂總結模式轉變為師生共同探討模式,通過各種方法互動反饋,要讓每個學生都參與進去,讓每個學生都帶著思考、帶著喜悅、帶著期待實現課后深潛。
“暢游式”蘇式課堂三重境界,變教師獨奏為課堂交響曲,達成課堂學習共同體的創建,尊重每個個體的發展。通過“試水”讓每個學生都有自己思考的空間,達成自己的學習目標;通過“暢游”讓每個學生實現差異化學習,實現自我的價值;通過“深潛”的總結討論拓展學生思維,讓每個學生傾聽別人的聲音,形成多元化的認知,從而完善自己的觀點。
【參考文獻】
[1]陳麗霞,顧振偉.“暢游式學習”三重境界[J].上海教育科研,2014(2):84-85.
[2]陳靜靜.佐藤學“學習共同體”教育改革方案與啟示[J].全球教育展望,2018(06):7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