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愛華
最近,一些園長、老師問我關于“安吉游戲”的問題,其中有不少共性問題值得探討,比如這個被問得最多的問題——什么是真游戲、什么是假游戲。
實際上,安吉幼教人提出“假游戲”,是針對過去曾經走過的那段“教師以為是游戲而幼兒沒有游戲體驗”的實踐過程。過去,她們也曾熱衷于以“竹鄉一條街”為主題,布置演藝吧、茶吧、小吃店等場景,引導幼兒按照老師想象中的游戲情節去游戲,當時以為這就是主題游戲;在集體教學活動中設計了場景,戴上了頭飾,讓孩子跟著老師動起來,當時以為這就是教學游戲;在活動區設計了大量目標導向、任務驅動的材料,幼兒被動地通過操作去完成老師布置的學習任務,當時以為這就是區域游戲。
這些教師以為是游戲而實際上不是游戲的,又到底是什么呢?我想,應該是教師誤解了游戲的本質,在游戲環境的創設、游戲規則的制訂、游戲玩法的設計中注入了太多的成人意志,把主題活動、游戲化的教學活動、個別化學習活動誤認為游戲。假如這些不是游戲的教育活動能平衡好成人意志和幼兒自主之間的關系,活動質量較高,也可以作為幼兒園課程的有益組成。但從本質上說,這些活動都不是游戲,不能取代兒童自主的游戲。
游戲的本質又是什么呢?實際上,文學、藝術、哲學、人類學、教育心理學等領域的各路學者,在涉及兒童游戲的界定時都取得了一些共識,認為游戲應具有以下六點特征。第一,游戲是一種內在動機性行為。對游戲者來說,游戲沒有外在目的,游戲的目的就是游戲本身,所以游戲是非功利性的活動。但凡帶有功利的目的,如追求獎賞或名次,就已經不是游戲了。第二,游戲是游戲者自主的活動。想怎樣玩、用什么來玩,與誰一起玩,由游戲者自己決定。如果被要求如何玩,被分派做什么的時候,該活動也不是游戲了。第三,游戲是表現游戲者基于已有經驗的活動。正因為如此,我們可以通過觀察游戲,來對幼兒的發展進行表現性的評價。第四,游戲是重過程大于結果的活動。游戲中的幼兒會不厭其煩地變換著花樣地做同一件事情,用不同的方法去達到同一個結果,而這個過程正是幼兒不斷地自我挑戰的過程,使幼兒變得靈活而機智,盡管隨著年齡增長,幼兒也開始關注活動的結果,但他們對這個結果的熱情遠不像過程那么投入和持久。第五,游戲是一種假想的非正式的活動。主要是指游戲具有對現實的虛構性,比如假扮醫生,又如同樣是畫畫,游戲是畫著玩的,不需要交給老師做正式展示或評價的。第六,游戲是一種趨樂性行為,主要體驗喜悅、自豪、滿足、放松等積極情感。
一種活動是不是游戲,不是誰說了算,也不是單單看活動的內容和形式,而是要看游戲者的心理體驗。比如,拍球、跳繩、涂鴉、畫畫這些可能是游戲,也可能不是。如果活動帶有明顯的功利性目的,幼兒按照要求被動地去做,顯然就不是游戲了。只有完全符合上述六個特征,幼兒才會有真玩游戲的體驗。
之所以會有老師誤解游戲,很可能是因為忽略了除第五個特征,上述任何一個特征單獨存在,都不意味著這個活動一定是游戲。因為正式的工作和學習也可能是內在動機促發的,也可能是主動、自由選擇的,也可以是愉悅的……概括地說,游戲,或者說“真游戲”的本質特征應當是游戲者自由意志的體現。無論是在幼兒園內、還是在幼兒園外開展的游戲,都應當符合活動的主體能自由選擇、自主決定,自我挑戰的本質。顯然,真正意義上的兒童游戲是與小動物那種本能的帶有刻板性行為的游戲有著本質區別的。
總之,面對“真游戲”“假游戲”這一對概念,我們要把握的恰恰不是“真”和“假”的字面涵義,而是游戲的本質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