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小麗
可以看出,案例中教師對家長提出的“喝水”一事很用心,觀察幼兒的飲水情況,采取各種方法培養幼兒喝水習慣,也注意跟家長保持常態化的交流。為什么家長還會有擔憂呢?正如案例中教師所說,家長是借喝水說事兒,表達的是自己的情緒,反映了家長對教師的不了解、不信任。家長一次次說喝水這件事,是想了解教師是否真正關注自己的孩子,了解教師的工作責任心,了解自己和孩子在教師心目中的分量。所以說,教育無小事,教師不僅要“用心”組織喝水這件事,而且要以此為契機,運用專業的方式與家長交流,以消除家長的擔憂、焦慮,幫助家長打開“信任”之窗。
● 耐心傾聽,坦誠相待。對于家長提出的要求,教師要耐心傾聽,理解接納家長訴求,發揮共情的效果,讓家長感受到教師的誠意。如“xx上火啦,確實要多喝水,我會多提醒他的”,此時教師一定要避免向家長“解釋”,如果教師沒能解讀家長的語言背后隱含的“關心”,過多地解釋自己平時在這方面做得很好,一味地說自己是如何如何做的,就會導致溝通無效。有效的溝通能讓彼此之間拉近距離,無效的溝通則讓雙方漸行漸遠。
● 勤于觀察,及時分享。家長既然會反復提醒,說明他們認為這個“問題”沒有解決,他們的期望沒有得到實現。因此,教師首先要做好觀察,掌握幼兒喝水真正的情況,然后利用微信、晨間接待或晚離園的機會,主動跟家長分享幼兒喝水的視頻、照片等,并進行解說:“寶寶在外面游戲回來就自己喝水了。”“睡覺起來他不想喝水,我提醒他后,乖乖地喝了半杯。”“寶寶今天狀態不錯,吃好飯,還主動喝了青菜湯。”等等,讓家長感覺到教師工作的仔細認真。回應不是口頭上的應付,而是要從行動中真正體現出把孩子放在心上,從而獲得家長的信任和肯定。千萬不要等到家長問了才說,被動的溝通傳遞出來的信息是老師“不負責任”。
● 提前策劃,主動出擊。教育應走在幼兒發展的前面,教師需提前策劃,化被動為主動,凸顯出幼兒園教育的特點與優勢。教師和家長在教育和培養幼兒這件事上是處于平等的位置上的,對孩子的關愛也應是同等的。與其等家長來提醒老師,不如多一雙觀察的眼睛,早發現早提醒。晨間接待的時候,注意觀察孩子的狀態,主動表達自己的關心,如:“xx嘴唇有點干了,寶貝今天要多喝點水。”針對因季節等原因,幼兒身體狀態容易出現的普遍變化,教師可以利用微信、QQ等提醒家長。如“秋季到了,氣候干燥,我們在幼兒園提醒幼兒多喝水,也希望家長和我們同樣要求哦!”對于個別不吃水果、蔬菜的幼兒,或家長因為各種原因對孩子關注較少的,可以私下個別溝通,跟家長共同商討如何相互配合,以情動人,喚起家長的教育意識。
● 常態交流,關注成長。窺一斑而知全豹,從家長對幼兒喝水的反復叮囑中,我們可以看到家長對幼兒在園的其他方面也并非全然放心。這反映出家長對幼兒園的一日活動情況了解不多,容易形成片面化認識。解決這個問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常態交流。教師把幼兒園的各項活動尤其是生活化課程等通過家園聯系欄、微信群等平臺發布,讓家長了解開展這些活動的意義,改變家長的包辦代替等傳統觀念,爭取家長的支持配合,如鼓勵孩子有需求主動告訴老師,既能鍛煉幼兒表達能力,也有助于建立師幼間的親密關系。
家園溝通其實并不復雜,站在家長的角度換位思考,理解家長、尊重家長,讓家長感受到老師的愛心、耐心、細心以及專業性,才能走好家園共育的每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