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傾聽是一個復雜的心理過程,包含接收、理解、記憶、評估、反應等幾個階段。學生在“聽”的過程中,存在聽而不聞、沒耐心聽、假裝聆聽、選擇性聽等問題,難以達到“專注聆聽”“設身處地聆聽”,影響了學習效率和人際交往。傾聽心理教育可從培養傾聽意識入手,引導學生把握傾聽技巧,提升傾聽能力,養成傾聽習慣。
【關鍵詞】傾聽 心理教育 意識 技巧 能力 習慣
“聽”是語言交際活動中最基礎、最重要的環節,是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用傾聽搭建理解之橋,不僅有利于學生提高聽課效率、提升學科成績,更有助于其學習處理人際關系的智慧和藝術,建立健康的人際關系。
一、學生傾聽方面常見的問題
傾聽是一個復雜的心理過程,完整的傾聽包含接收、理解、記憶、評估、反應等幾個階段。首先,聽覺器官接收聲波刺激,與此同時,其他感官接收對方的手勢、體態和面部表情等非語言信息。接著,大腦對接收到的信息進行加工,理解對方所表達的意見、想法及情緒狀態。此時,人們要動用記憶中的相關信息重新建構所接收到的信息并使之停留在腦海中一段時間,從而判斷說話者的意圖、分析表面信息背后有無潛藏意義,并選擇相應的反應。在交流過程中,說話者和傾聽者的角色和心理需要不斷轉換,雙方都要相互聽、相應說,以檢查自己所說的是否被準確接收和正確理解,然后做出適當的調整。正如“聽”的繁體字是“聽”,左邊是耳朵旁,代表前人意識到聽覺器官在耳朵;右上方一個象形的“目”,強調耳朵聽的同時眼睛要看;右下方是心字底,說明真正的聽離不開用心領會。簡體字的“聽”改成了口字旁,意味著聽離不開口,聽的過程要用口說出理解作出反應才能驗證是否聽得準確、用口不斷詢問才能聽到更多的信息。
然而,在學習生活、與人交往的過程中,許多學生并沒有意識到“聽”的重要性,加上青少年心理發展年齡特征的影響,自我意識強烈,喜歡彰顯個性,容易陷入自我中心的盲區、誤區,出現誤聽、假聽、偏聽等偏差,不善于在傾聽中獲取知識,更不擅長通過傾聽發展友誼。常見的問題主要如下。
無動于衷,聽而不聞。如,課堂上有的學生在教師講課、同學發言時東張西望、擠眉弄眼,或交頭接耳、做小動作,不認真聽。
急于表現,沒耐心聽。如,課堂上,教師的要求還沒有說完,就迫不及待地展開討論;平時在談論事情時,總愛搶話,不等別人說完就打斷別人或搶著發表自己的觀點。
心不在焉,假裝聆聽。如,有的學生看上去正在傾聽,但雙眼無神,大腦并未參與到課堂交流,看似在聽,實則未聽。
個人偏見,選擇性聽。如,受原有認知結構阻礙,常常先入為主,特別是遇到與自己相矛盾的意見時,無法客觀、冷靜地去理解對方的意思,只喜歡聽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和自己一致的觀點。
二、傾聽心理教育的重點
傾聽與聽見是有根本區別的。聽見是聽覺器官對聲波的單純感受,它只是一個生理過程,是一種無意識反應;而傾聽不僅要聽到聲音,更重要的是理解說者口語表達的信息并在頭腦中將語言轉化成意義,即接收、思考、理解說話者傳遞的信息并作出必要的反饋,它是一種積極的、有意識的心理活動。聽力正常只是能聽的前提,想聽、會聽需要一份意識、一些技巧,并要成為一種修養、一種習慣。
1. 培養傾聽意識,養成傾聽習慣。
有效的傾聽是安靜、耐心、認真地聽,不急不躁,不打斷,不忙于下結論性判斷,并善于在傾聽中捕捉問題、思考問題,從中受到有益的啟發。培養傾聽意識不僅要讓學生明白傾聽的意義和作用,還要引導學生理解傾聽的內涵,養成良好的傾聽習慣。
首先,要專心。保持專注,聽的時候不想無關的事,注意力集中于傾聽,仔細留心非語言暗示和行為,盡量去領悟隱藏在話語背后的感受和意義。
其次,要耐心。要明確并非發言才是參與,傾聽別人的講話也是。要耐心傾聽說者的陳述,包括一些奇思妙想、不足或錯誤。聽的時候不隨便插嘴,待聽清別人的話再發表自己的意見。
再次,要虛心。一方面,欣賞別人思維的閃光點,吸取他人之長;另一方面,要吸收別人的不同意見,邊聽邊修正自己的觀點,彌補自己的不足。
最后,要用心。聽從不等于盲從,要注意“聽”“思”并重,傾聽“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在談話交流過程中不斷充實自己。
2. 把握傾聽技巧,提升傾聽能力。
除了讓學生想聽外,還要讓學生知道如何去聽,這就需要教師加以引導,指點學生會聽,訓練聽記、聽辨、聽測及篩選組合等能力。
首先,抓住要點,把握傾聽重點。例如,聽優點,尋找話中的閃光點,思考人家的發言好在哪里,哪里值得自己學習和借鑒;聽不足,邊聽邊思考對方的發言有哪些不足之處,如果讓我來說,我會怎么說;聽異同,邊聽邊比較不同人表達中的異同點,并思考誰的答案更合理或怎樣整合更合理。
其次,鼓勵對方,引導傾聽方向。傾聽過程中,不只是要用耳接納說者的訴說或爭辯,用眼關注說者的表情和姿態,還要用心體察說者的情感與心聲,用言語或非言語動作表示鼓勵,引導對方把話說清楚,將交流引向深入。例如,用點頭表示“嗯,我明白了”“請多講一點”等意思;用“后來怎么樣”“為什么”等表示想再多聽的愿望。
最后,注重反饋,提升傾聽質量。如,可以抓住說者的話語中心,用“你認為……”“你的意思是……”開頭,以簡潔扼要的語言把對方的主要觀點和你的理解概括地復述出來,簡述語意反饋理解。當聽者真誠地體會說者的經歷或感情并做出反應時,雙方就能引起思維共振和情感共鳴,使信息得到正確的理解,使問題得到更深入的討論。
三、傾聽心理教育活動設計
(一)熱身活動——創設傾聽情境,培養傾聽意識
傳話游戲。以小組為單位,教師給每組學生一張紙條,紙條上有同樣的一句話。每組第一排右邊的學生拿到紙條先記住這句話,聽到“開始”的指令后,悄悄地告訴身后的同學,聲音要小,不能讓其他人聽見,每人只能說一遍,第二個傳給第三個……依次傳下去,最后一排的學生將自己聽到的話傳給同桌,然后左邊的學生由后往前依次傳話,直至回到左邊第一排。教師請各組最后一個學生匯報,此時可能發現同一句話最后變成了各不相同的結果。為什么一句話傳來傳去就變了呢?怎樣才能避免這樣的事發生?請學生分組思考討論。【教師提示主題:有效傾聽】
“花雨互動”游戲。教師朗讀一篇題為《花雨》的文章(附后),請學生認真聽并按要求作出反應。文章中多次出現“花朵”和“雨滴”這兩個名詞。每當聽到“花朵”時,女同學起立;聽到“雨滴”時,男同學起立。站立的學生要等另一組學生起立后才可坐下。如果站立時再次聽到需要自己作出反應的名詞,則跺右腳表示。活動結束,請整個過程中反應既快又準、沒有出現錯誤的學生舉手,全班同學鼓掌祝賀他們。教師提示:要做到反應既快又準,不僅要認真聽,還要講究技巧。【補充主題:有效傾聽,講究技巧】
(二)技巧訓練——糾正傾聽偏差,挖掘傾聽技巧
1. 心理小測驗:你真的會聽嗎?
模擬學校的聽力測試,教師念一段文字(《商店打烊時》,內容附后),讓學生仔細聽,告知聽完有一些小問題要請大家回答,測測學生的傾聽能力和水平。
為讓學生聽清楚,教師可重復念兩遍。然后,逐個出示問題(附后),每個問題有3個選項(正確、錯誤、不知道),一共12題。學生根據所聽到的信息各自在筆記本上寫下答案,做完一起對答案(附后)。
請每個學生給自己評分,算算看自己做對多少題,是否能及格。這個測試題的重點不在于平均分多少、多少人能及格,而在于一起探討分數丟在哪兒、說明什么問題。選“正確”和“錯誤”的4題絕大多數學生都能做對,之所以丟分,主要是對該選“不知道”的題目直接做出了“正確”或“錯誤”判斷。反映出學生在“聽”的方面兩個偏差:一是想當然,習慣性地用頭腦中的知識經驗代替仔細的傾聽;二是絕對化,非黑即白、非對即錯,忘了黑和白之間其實有各種程度不同的灰。提示學生要注意糾正傾聽偏差。
從該測驗的分析,引申出傾聽水平的五個層次:最低層次是“聽而不聞”,第二層次是“假裝聆聽”,第三層次是“選擇性聽”,測驗過程中絕大多數學生都達到了第四個層次——“專注聆聽”。但專注還不夠,還有偏差。最高層次的“設身處地聆聽”是暫時忘掉自我的思想、期待、成見和愿望,全神貫注地理解講話者的內容,與他一起去體驗、感受整個過程。
2. 案例分析:不說話的善談者。
怎樣才是設身處地聆聽呢?出示案例:《不說話的善談者》(附后)。
引導學生思考:那位女士為什么說卡耐基真會說話?卡耐基的傾聽給那位女士帶來了什么?卡耐基在傾聽中獲得了什么?【提示:通過案例分析,讓學生領悟傾聽的魔力——讓說者越講越有興致,聽者增長見識,還有助于發展良好的人際關系】
3. 集思廣益:傾聽的言語和非言語技巧。
要讓傾聽的魔力充分展現,是需要技巧和智慧的。在日常教學中,各科教師都會跟學生提到聽講要怎么聽,有時還會進行聽記、聽辨練習。心理課上,我們就專門研究一項技巧——運用言語或非言語技巧表示自己在傾聽,鼓勵對方多表達。
讓學生分小組討論8分鐘,每組上臺展示并演示其中一項技巧,教師點評并補充講解有效的傾聽技巧。
傾聽的言語技巧:用自己的話簡要復述對方所說的內容,表示理解;適當就對方所說內容提問,體現興趣;指出共同的經歷和感受,表達同感;等等。
傾聽的非言語技巧:為表示對對方所說內容感興趣,表示愿意傾聽并鼓勵對方談話,可選擇輕松自然的身體姿勢,身體面向對方并適當前傾;保持目光接觸(但不宜瞪眼直視);利用積極的面部表情和頭部運動,如微笑、點頭、揚眉,等等。
(三)能力遷移——化技巧為能力,遷移形成習慣
在學生認識到傾聽的重要性,并在對如何傾聽有了初步體會的基礎上,布置課后的延伸訓練,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嘗試著使用、有意識地運用這些技巧。
例如設立“點贊箱”:請學生注意觀察,將其他同學平時所表現出的良好傾聽行為寫在紙條上,放入小紙箱內。教師每天早讀時間當眾宣讀紙條的內容,并用不同方式激勵學生在今后的生活中自覺練習傾聽技巧。堅持一個月,如果感覺還不夠,繼續延伸一個月,直至學生能在體驗、感悟中將傾聽內化為自己的情感需求,從而達到升華與內化。
附:
《花雨》
當花朵最需要雨滴的時候,雨滴適時而來。在我們的故鄉,稱此時的雨滴為“花雨”,此時的花朵為“雨花”。因為只有這個時候,花朵才最艷麗動人,雨滴才最晶瑩光彩。我曾經苦苦思索,怎樣才能描述兩者“結合”的情景。近讀臺灣一位詩人的新作,讓我驚喜讀懂了我所理解的美好:花朵是雨滴的最佳歸宿,雨滴是花朵最愛戀的寶貝。雨滴流進了花朵,充滿了花的歡笑;花朵迎進了雨滴,煥發著雨的晶瑩。雨滴進入了花朵,成了花的一部分;花朵融入了雨滴,它的生命是由雨滴構成。雨滴感染了花朵的顏色,花朵呈現了雨滴的光澤,它們共同映見了天光,并使天光與它們的顏色結合!
《商店打烊時》
某商人剛關上店里的燈,一男子來到店堂并索要錢款。店主打開了收銀機,收銀機內的東西被倒了出來。那個男子逃走了,一位警察很快來到現場。
問題及答案解析:(1)店主將店堂內的燈關掉后,一男子到達(不知道,商人不等于店主);(2)搶劫者是一男子(不知道,索要錢款不一定是搶劫);(3)來的那個男子沒有索要錢款(錯誤);(4)打開收銀機的那個男子是店主(不知道,店主不一定是男的);(5)店主倒出收銀機中的東西后逃離(不知道,誰倒出、店主有沒逃離均不明確);(6)故事中提到了收銀機,但沒說里面具體有多少錢(正確);(7)搶劫者向店主索要錢款(不知道,是不是搶劫不確定);(8)索要錢款的男子倒出收銀機中的東西后,急忙離開(不知道,誰倒出的不確定);(9)搶劫者打開了收銀機(錯誤,店主開的,不管來者是否搶劫都不是搶劫者開的);(10)店堂燈關掉后,一個男子來了(正確);(11)搶劫者沒有把錢隨身帶走(不知道,是不是搶劫、錢有沒帶走均不明確);(12)故事涉及三個人物:店主、一個索要錢款的男子,以及一個警察(不知道,商人和店主若不是同一個人,不止三人)。
《不說話的善談者》
一次,卡耐基應邀參加聚會。在那里,他碰到一位女士。這位女士知道卡耐基是一位著名的演說家,曾經到過歐洲旅行演講,于是便走過來對他說:“你好,卡耐基先生,我很想讓您給我講講您曾經去過的那些地方,以及那里迷人的風光。”
他們找了個沙發坐下來,這位女士告訴卡耐基她和丈夫剛剛從非洲旅行回來。“非洲!”卡耐基頓時顯得興奮起來。“一定是趟開心之旅!我一直想去非洲看看,可遺憾的是我只在阿爾及爾待了24個小時,其他地方的風光都沒有領略過。您真是太幸福了!我真羨慕您。你給我說一說您的非洲之旅吧。”
就這樣,這位女士一口氣講了45分鐘,而再也沒有問過卡耐基關于他去歐洲的事情。后來,她還和其他人講,卡耐基是一個很善談的人。
奇怪,這個過程,卡耐基根本沒有說過幾句話。對此事,卡耐基分析說:“她并不想聽我說的故事,她需要我聽她講她去過的地方以及見過的風景,這樣她就能找到更好的自我感覺。”
(責任編輯:黃曉夏)
參考文獻:
[1]孫萍.人際溝通中的傾聽技巧[J]. 考試周刊,2011(19):237-238.
[2]袁菊.傾聽教育:內涵、意義及策略[J]. 江蘇教育研究,2011(16):7-10.
[3]劉麗麗,湯炳書.論大學生傾聽能力的培養[J]. 江蘇高教,2012(01):139-140.
[4]劉琳慧,劉佳佳.溝通,從傾聽開始——人際交往技能團體輔導[J].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2(04):20-21.
信息
程靈,教育學博士、教授。現任福建江夏學院副院長、黨委常委,兼任福建師范大學碩士生導師,入選福建省高等學校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長期從事教育心理學科教學和專業研究,獨著、主編及參編的教材、著作有:《幼兒心理教育實例》《小學心理學》《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學生心理健康教師指導用書》《詩意的追求——教師實踐智慧案例導引》等。
微言
教師必須轉變教學理念,由知識的傳授者向學習的促進者、引導者轉變;由重知識的學習向重能力的培養轉變;由重學習結果向重學習過程轉變。
——遼寧省營口市營口實驗學校 宗若燦
信息
編輯部介紹:湯源生,福建教育出版社副社長、《新教師》常務副主編,分管期刊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