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平 張玉芬
如果德育主題與德育承載形式相脫離的話,就容易陷入說教的泥潭,不但達不到教育效果,反而適得其反。那么,如何尋找到一種更合適的德育活動形式,使德育得以潤物細無聲呢?我校緊緊抓住“文”字,開展“以文養德,以文化人,以文鑄魂”的德育嘗試,收獲了德與智雙贏的較為理想的效果。
一、布置雅美校園文化,怡人性
“文”有文章、文德、文教(禮節儀式)之意,主要是指人類精神活動創造的成果。人,是生活中的人。以文化人就是用文章、文德、文教等教化生活中的人。我校以“仁義禮智信”作為文化主題墻,并把各個主題文化分布到一至五樓樓層。雅而美、形式與內容皆耐人尋味的校園文化布置最是愉悅人,墻面上精短文字常讀常新,就像古今圣賢正用慈祥的目光注視著每一個學子,讓每一個學子向美向雅而行,涵養純凈溫柔的內心。
二、誦讀千古經典文章,善教化
(一)學科滲透,課堂雙豐收
抓德育,要抓學科滲透、課堂滲透。每一個學科文本都是經過教育部審定的,每一篇課文都是文質兼美的閱讀探究第一手資料。《圓明園的毀滅》是不可錯過的愛國主義、民族精神的教育題材;《楊氏之子》中的精妙對答是文明禮儀及自我意識滲透教育的文眼,怎能錯過呢?我們倡導:品德教育與文化學習不可人為地割裂開來,要巧用、化用學習文本,立足實踐,最大化地激活書本知識與生活的聯系,以火點燃火,觸動自主求知,以達到德育、智育的雙重教育目的,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二)選編讀本,誦讀經典篇章
學校充分利用課題組力量,組織傳統文化功底深厚的教師篩選整理古詩詞,分年級編成校園《經典誦讀》讀本。一至六年級分別選讀《三字經》《弟子規》《千字文》《笠翁對韻》《增廣賢文》《論語》,還配有其他的古詩詞。到小學畢業,學生至少能熟讀熟背六大篇的古文經典、幾百首古詩詞,為以后的人生打下底色。
1. 課前誦讀,凝聚精氣神。上課預備鈴響,學生走進課堂,整齊站立,在班級領誦員的組織下高聲誦讀,直到科任教師到教室上課。課前3分鐘誦讀,充分利用零碎時間,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2. 路隊誦讀,朗朗振士氣。有一段時間,學生中流傳著一種不積極甚至不健康的童謠,影響了學生的三觀。為積極應對“灰色童謠”,我校利用放學路隊的時間有效開展經典誦讀活動。學生排著整齊的路隊,高聲誦讀古詩文出校園。路隊誦讀已成為我校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3.大型展演,難忘校園記憶。每年的元旦,學校在大操場上開展一場經典誦讀展演活動,全校師生參加。《少年中國說(選段)》從來都是我校經典誦讀的壓軸大戲,臺上臺下全場師生一起誦讀,四字韻文,激情滾滾,讀出少年中國的英姿勃勃、前途無量,是整場誦讀展演最耀眼的亮點。六年級畢業匯演,是在縣文廟舉行,大成殿前經典詩文的滋養和教育讓學生刻骨銘心,敬仰孔子,尊崇儒家文化。
學生在誦讀古詩文活動中,了解中國歷史文化知識,從古詩里學到了更多做人的道理,懂得了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美德。
三、閱讀八方營養書籍,潤人心
(一)圖書漂流,操場大循環
閱讀是最浪漫的教養。我校對圖書漂流進行改裝,策劃適合自己的換書活動。一是投漂書籍的準備,由各班班主任組織。二是保證投漂書籍的質量,書要符合年級閱讀特點,拒絕“爆笑系列”等不健康的漫畫書;三是主人要精心制作一張書簽,正面寫上一句自己喜歡的讀書格言并作修飾,背面畫上表格,以作漂流記錄用。換書成功后,及時把書閱讀完,并在圖書漂流記錄卡寫上自己的名字及閱讀完成時間,以準備參加下一次漂流。
(二)鳥巢書屋,舊書自由交換
鳥巢書屋是圖書漂流的另一個版本,一個個“鳥巢”代表著知識的孵化,放置在各個樓道的轉角處,“存進一本,取出一本”,隊員們可利用課間時間自由選書。那么,基礎書籍是哪里來的呢?前期搜集圖書,由少先隊部向各中隊宣傳活動宗旨及理念,號召大家將自己感興趣、有益于他人增長知識的書籍捐贈出來;緊接著是鳥巢的建造,根據各樓道靠近的年級閱讀需要填充書籍;接下來就是中期漂流圖書及后期返還圖書階段,誠信閱讀的教育與提醒伴隨著漂流的整個過程。圖書漂流活動,迎合學生的閱讀需求,為全校學生提供了一個自由閱讀的交流平臺,讓學生以書會友,共享舊書。
(三)親子閱讀,有溫度的陪伴
我校以“世界讀書日”為契機,讓學生在家長的指導下整理家庭書架,分類登記書目;在線上開展“向你推介一本好書”交流活動,以1分鐘視頻的形式在班級群分享;開展“居家閱讀不停步”活動,形式多樣,有獨立閱讀、親子閱讀、兄弟姐妹共讀等各種形式。孩子的成長也是一本書,家長多一點心思,多一點投入,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四、撰寫善美實踐文章,抒真情
(一)征集教育敘事,感染自己
教育敘事能及時總結推廣教師的德育經驗和有效方法,推動人人是德育工作者的思想建設,激發廣大教師的職業自豪感、責任感和使命感。我校每學期開展一次教育敘事寫作比賽,記錄本人在教育教學實踐中發生的能體現教育規律、有借鑒價值的真實案例。評獎之后,將優秀作品推薦到各級報刊發表。
(二)組建詩詞社團,傳承創新
我校有中國詩詞學會會員2名,其他各級會員近10名,因此創辦“鵬湖詩社”,在教師、學生群體中廣泛招募會員,會員定時到圖書館學習,交流創作經驗。這是一個詩詞愛好者自愿組成的教師團體,自成立以來,社長組織社員學習中華詩詞、散曲、楹聯、新詩和詩歌朗誦,分享發表的近作,在交流中互相促進,激發創作熱情。學校挑選優秀學生組成學生詩詞社團,擴大校園詩社的影響,耕耘豐厚的土壤,為中華詩詞文化的傳播埋下優良種子。
(三)撰寫實踐征文,文德雙贏
德育工作必須融入真實的社會實踐才可信可行。春秋季研學活動,學生走出教室,眼觀六路、耳聽八方接受課堂之外的社會生活。如到生態博物館開展研學活動,去陶瓷文化館進行觀光、創作,參觀瓷板畫展覽中心,去山茶油文化主題館體驗,各種各樣的拓展訓練活動……學生在教師的帶領下興致勃勃地觀看、討論、記錄。參觀結束后還有后續的內容——開展研學作文、研學日記的評比活動。
以“文”為支點,撬動德育大課題。德,是社會之德;人,是生活中人;魂,是中華民族魂。我們將繼續努力,把德育做活、做深。
(作者單位:福建省德化縣第三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林彥 劉貞輝)
信息
編輯部介紹:王彬,《新教師》編輯部副主任,負責數學學科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