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萍萍
統編教材從三年級上冊開始就有選擇地在課后設計了“資料袋”和“閱讀鏈接”的內容,這些拓展資料是很好的教學資源。教師可以在此基礎上,再增加一些拓展資料,作為佐料,來豐富我們的課堂大餐,助力學生的課文學習。
一、拓展資料的編排特點
筆者對教材中的“資料袋”和“閱讀鏈接”進行了梳理,發現這些資料的編排數量是隨著年級升高而逐漸遞增的。這些“資料袋”和“閱讀鏈接”在形式上也是多種多樣的。有的是以片段形式呈現,如三年級上冊《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文后的“閱讀鏈接”,編排了汪曾祺的《自報家門》片段;有的是非連續性文本,如四年級上冊《爬山虎的腳》文后的“資料袋”,編排了寫好觀察日記的方法;還有的則是整篇文章的選用,如六年級上冊《花之歌》文后的“閱讀鏈接”,編排了宗白華的《楊柳與水蓮》一文。這些“資料袋”和“閱讀鏈接”雖形式不同,但都有共同特性:它們與本單元的文章或是有著相同的主題,或是有著相同的表達策略。
二、拓展資料的使用策略
(一)前菜開胃,激發閱讀興趣
課堂教學的第一環節就是導入,好的導入猶如精致可口的開胃前菜。很多教師會在導入環節采用音頻、視頻、圖片等素材,雖然這些素材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但很多時候它們缺少一點“語文味”,和文本也相對脫離。而教材中的拓展資料,能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課文后的拓展資料,如人物介紹、背景介紹,可以放在導入環節。
1. 人物介紹。人物介紹一般包括作者介紹或文中主要人物介紹,這樣會讓學生對作者或書中人物有更立體、更全面的認識。如在教學六年級上冊《窮人》一課時,筆者讓學生先閱讀課后的“資料袋”。當學生讀到高爾基對列夫·托爾斯泰的評價時,學生對這位大文學家的崇拜之情油然而生,這就大大增強了學生對課文的閱讀期待。奧地利作家茨威格對托爾斯泰形象的生動刻畫,不僅讓學生領略了茨威格的優美文筆,還吊足了學生的胃口:有著這樣一副臉龐的作家,會創作出怎樣的作品呢?
2. 背景介紹。在語文教材中,很多課文都有很明顯的時代性,對學生來說,這些課文敘述的內容遠離他們的生活,理解起來比較難。所以,在教學導入時,進行適當的鋪墊和介紹是很有必要的。如在教學五年級上冊《圓明園的毀滅》一課時,筆者以播放音頻的方式,讓學生聽“閱讀鏈接”中的《七子之歌》(節選),并告訴學生:因為當時清政府的腐朽,香港和澳門分別成為英國和葡萄牙的殖民地,就像孩子離開了媽媽的懷抱。學生聽后,眼里流露出悲傷之情。筆者順勢導入課文:這樣的奇恥大辱又何止這些。圓明園曾被稱為“萬園之園”,是一座稀世皇家園林,也是因為清政府的無能,被英法聯軍洗劫燒毀。此時,學生的憤怒之情被點燃了,課前導入很好地達到了課前情感鋪墊的效果。
(二)正餐添料,豐富閱讀體驗
語文學科的課堂教學要體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諧統一,拓展資料可以在這兩方面進行“添油加醋”,從而豐富學生的閱讀體驗。
1. 人文補充,情感升華。統編教材采用“雙線”主題教學,教材中有些單元的人文內涵豐富,但因為教材篇幅有限,很多文本沒能作為課文,而是以“閱讀鏈接”的方式出現,這樣既拓展了人文主題,又豐富了學生的閱讀體驗。如在教學六年級上冊《丁香結》一課時,在學生了解了雨中丁香的特點后,筆者先讓學生思考:古人對丁香給予了怎樣的情感?怎樣理解作者引用的古人的詩句?引用它們有什么作用?然后出示課后“閱讀鏈接”中的古詩。學生通過誦讀這些詩句,體會到了丁香在古人眼中就是愁思的象征。作者引用古詩句有利于表達自己的感情,使意境更加優美。
2. 工具點撥,寫法強化。教材中的拓展材料有一部分是對課文的語言訓練點進行拓展,經過教師再一次的點撥,來強化寫法。如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語文要素是:了解文章是怎樣點面結合寫場面;嘗試運用點面結合的寫法記一次活動。這單元《七律·長征》是在律詩中感受點面結合寫場面的方法,體會紅軍這個大團體的樂觀、大無畏精神;《開國大典》是通過點面結合的場面描寫來感受開國大典的盛況。整個單元通過點面結合的方法表現人物特點的只有《狼牙山五壯士》和《燈光》。學生在這單元第一次接觸場景描寫,單憑這兩篇課文,學生不能完全理解和掌握場景描寫和細節描寫,完成單元寫作也有一定的難度。因此,這時候趁熱打鐵,補充類似的文本就顯得非常有必要。于是,在品讀完課文的場景描寫和細節描寫后,筆者讓學生讀一讀《燈光》文后的“閱讀鏈接”《毛主席在花山》《獄中聯歡》,通過畫、圈等方法,引導學生品讀體會,讓學生再一次感受了這兩種描寫方法對烘托人物品質的作用,同時,也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了本單元習作的指導。
(三)甜點消食,延續閱讀快樂
1. 方法補充,錦上添花。教材中的拓展材料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方法助力者。如在學完四年級上冊《爬山虎的腳》后,學生有了濃厚的觀察興趣。怎么觀察?怎么記錄觀察結果?課后的“資料袋”就發揮了作用。圖文結合的方法生動直觀,做表格的方法簡潔明了,它們都是不錯的記錄觀察結果的方式。這樣的拓展資料,既提示了學生要寫好觀察日記,又教給了學生做好觀察記錄的方法,真是一舉兩得,錦上添花。
2. 比較閱讀,開拓思維。不同文體有不同的藝術表現手法,教師可以抓住同一類文本,整合它們言意共生的關鍵點,引導學生從中體會不同文體的不同味道,讓學生在比較閱讀中,開拓思維。如在教學四年級上冊“觀察”這一單元時,筆者引導學生把《蟋蟀的住宅》與課后“閱讀鏈接”中的《燕子窩》進行對比閱讀,發現兩位作者都對事物進行了連續、細致的觀察,文章讀起來都生動有趣。不同之處是:《蟋蟀的住宅》將長期觀察的結果整理成了一篇文章,而《燕子的窩》用日記的形式記錄了觀察結果。它們都是很好的記錄方法,可以供學生自由選擇。
總之,教材中的拓展資料,給了教師更多的教學資源,充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豐富了學生的閱讀體驗,延續了學生的閱讀快樂,從而為課文這道主菜錦上添花。
(作者單位:浙江省寧波市北侖區長江小學 本專輯責任編輯:莊嚴)
微言
在疫情背景下,發展線上體育教學十分重要和必要,是全面發展學生身心健康的有效路徑和選擇。線上體育教學應引起社會、學校、家庭的足夠重視,要不斷完善教學設計,建立健全相關的考評配套機制,同步引導家庭力量的有效參與,從而保證學生學習效果,促進線上體育教學的健康發展。
——安徽省界首市師范附屬小學 張金峰
編后記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許多語文教師借助信息技術的優勢進行輔助教學,并且建立了科學的教學評價體系,讓小學語文課堂發生了質的改變。但也有部分語文教師在教學中不能熟練操作和使用信息技術,無法真正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來促進課堂教學。本專輯的這幾篇文章介紹了利用信息技術促進語文課堂教學的方法,可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