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金輝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廣大語文教師不斷借助信息技術的優勢輔助教學,讓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發生了飛躍式的改變。但有部分語文教師在教學中不能很好地使用信息技術,無法真正地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來促進課堂教學。那么,語文教師該如何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更好地應用信息技術呢?下面筆者結合教學實踐,談談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借助多媒體,教學形象直觀
隨著現代教學設備的推廣和普及,希沃白板以及其他一些信息技術設備進入課堂,使原本枯燥乏味的課堂教學變得生動有趣。因此,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靈活、合理地采用信息技術手段,將機械、單調的語言文字訓練轉變為圖文并茂的學習資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果。
如在教學統編版一年級下冊《動物兒歌》一課時,希沃白板就可以發揮它特有的優勢。首先,在教學生字詞時,教師就可以利用希沃白板讓學生主動識字。可以先讓學生在小組里互讀指認生字詞,到了匯報展示環節時,再讓學生上臺在希沃白板上通過“摘果子”的形式識記生字,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接著,在教學詞組時,教師可以在希沃白板的左邊出示兒歌中提到的動物圖片,并在相應的圖片下注明動物名稱,如“蜻蜓”“蝴蝶”“蚯蚓”“螞蟻”“蝌蚪”“蜘蛛”;在希沃白板的右邊出示有關動作的詞語,如“飛舞”“松土”“結網”“展翅”“游水”“搬家”。讓學生根據兒歌內容選擇恰當的詞語進行搭配連線,如“蜻蜓展翅”。最后,在匯報展示時,學生可上臺通過拖拉的形式,將兩邊不同的詞語拉到橫線上組合成一個詞組,并大聲拼讀出來。其他學生可以看到操作過程,可以對其進行評價。如果學生搭配出錯時,其他學生還可以上臺進行調整,并發表自己的看法。
可以說,這樣的教學過程,可以化抽象為具體,對學生識記生字起到了鞏固積累的作用,是以往用實物演示或卡片識記所無法達到的效果,讓教師節省了備課時間,可以騰出更多的時間去關注學生的學習。
二、借助微課程,課堂高效精彩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各種類型的微課受到了教師的青睞。因此,教師可以通過自行錄制或搜集微課,輔助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率。
如在教學統編版三年級上冊《美麗的小興安嶺》一課時,在教學“春天,樹木抽出新的枝條,長出嫩綠的葉子”這句話時,學生對句中“抽”字的理解很不到位。于是筆者先出示自己課前錄制的微課《為什么要用“抽”字》,讓學生通過微課了解到“抽”字在字典里的幾種意思,同時知道文中的“抽”指植物長出,作者在這里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寫出了樹木生長的速度快,特別形象、生動,這樣就突破了教學難點。接著筆者又通過微視頻的形式,讓學生直觀感受到樹木在春天生長的速度很快;最后筆者讓學生帶著自己的感受再讀句子,從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如,在教學統編版三年級下冊《火燒云》一課時,在教學最后一段“一時恍恍惚惚的,天空里又像這個又像那個……”這句話時,有部分學生對火燒云為什么會變化快,特別是對“恍恍惚惚”一詞感到疑惑。這時,筆者先出示網上搜集的微課《火燒云的形成》,讓學生通過微課了解到什么是火燒云,火燒云是怎樣形成的,火燒云有哪些特點;接著筆者又出示了自己拍攝的火燒云微視頻,讓學生近距離感受火燒云變化的速度快,從而理解了“恍恍惚惚”一詞的意思,突破了課文教學的難點,實現了教學的最佳效果。
可以說,借助微課程進行教學,不僅讓學生體驗到了學習的樂趣,還啟發了學生的思維,讓學生獲取了新的知識。
三、借助大數據,拓展教學資源
隨著計算機與網絡信息技術的不斷深化發展,學校將網絡大數據有效地引入課堂教學中,不僅使教師的教學方式發生了改變,還使學生的學習方式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有效拓展了教學資源,實現了高效學習。
當前,在互聯網的支持下,可以實現片區內不同學校的課堂同步對接,也就是說,一個教師可以同時駕馭兩個班級,讓兩個班級的學生可以實現互動交流。如在教學統編版四年級上冊“口語交際:講歷史人物故事”時,筆者通過互聯網,讓片區內兩所不同學校不同班級的學生以視頻對話的形式交流歷史人物故事。在學生互動交流后,筆者通過互聯網,對不同學校的學生匯報的問題及時進行點評,并指出改進方法,讓學生在交流互動中感受到課堂的生動有趣。這樣的教學方式,有助于實現教育的均衡發展。
語文課堂教學并不僅僅只是傳授課本上的知識,還需要延伸與拓展,讓學生能夠進一步學習生活中的語文。如在教學統編版五年級下冊“綜合性學習:漢字真有趣”時,很多學生在生活中已經積累了大量的古詩、歇后語、對聯、故事等資源。因此,筆者利用“人人通”軟件,讓學生把自己課前搜集到的相關知識上傳到平臺。于是,學生通過互動交流,知識變得更加豐富,而且筆者也從中及時了解了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便于更好地進行后續教學。
四、借助互聯網,實施多樣評價
良好的評價機制,不僅能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的積極性,還能讓教師更加靈活地進行教學。因此,學??梢岳眯畔⒓夹g建立教學評價體系,對學生的“學”和教師的“教”進行過程性評價,從而及時查找和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不斷優化教師“教”和學生“學”的過程,全面喚醒學生主動學習的欲望。
如在教學統編版三年級上冊《父親、樹林和鳥》一課時,為了及時了解學生課前預習的情況,筆者利用互聯網技術,使用教學反饋器,精準把握每個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首先,筆者根據教材制作與課文內容有關的判斷題,如“父親是否熱愛大自然、父親曾經是否是一個獵人、父親對鳥的習性是否了解、父親一生是否最喜歡樹林和鳥”等。然后,學生可以根據課前對課文的預習情況,利用手上的反饋器及時對選擇題作出判斷;接著,反饋器就會立即將學生作答的情況進行統計,并將結果投射到屏幕上。最后,筆者就可以針對學生出錯面比較大的內容及時調整教學步驟,從而真正地實現面向全體,讓學生全部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的目的。
當然,在語文教學中,教師還可以借助“智慧教室”等教學平臺來輔助課堂教學。它們會根據每個學生的課堂作業練習情況,生成有針對性的個性化二次練習,使課堂教學反饋的效果更加強大,同時讓學生比較薄弱的知識點得到鞏固,這是以往教學方式無法實現的??梢哉f,利用互聯網技術,不僅有效提高了語文課堂教學效果,還全面發展了學生的學習素養。
總之,“互聯網+”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給小學語文教學注入了新鮮的血液。作為語文教師,我們要科學、理性地將一些先進的教學手段運用到語文教學中,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作者單位:福建省德化縣第二實驗小學)
信息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課題“小學語文教學中信息技術應用有效性的實踐與研究”(立項批準號:FJJKXB20-607)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