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傳忠
筆者所在的學校位于閩西北的一個山區小城。近年來,盡管教師招聘受阻,但陸陸續續還是進來了不少的新教師。走進新教師的課堂你會發現,他們對多媒體的使用非常熟練,這是教學之幸事,但是問題也出在此,其中最凸顯的問題莫過于對教學課件的使用。面對他們對每張課件的費力解釋和課堂上極不連貫的教學語言,作為一名熱愛語文教學的老教師,筆者除了搖頭無語,更多的是表示無奈。
內行人都知道,現成的課件體現的是他人的教學思想和教學設計,新教師作為教師隊伍里的新人,缺少教學經驗,沒有參與到他人的備課中,怎么能洞察他人的設計意圖?怎么能達成他人的教學目標呢?課件輔助教學的核心是輔助,也就是幫助教師更好地教,幫助學生更好地學。在教學中,所有的組織活動都應以學生為中心來開展。教師盲目地搬用他人的課件,就無法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來調控課堂,就只能以課件為中心來授課。教師被課件牽著鼻子走,偏離了教學主體,導致的結果便是教師教而不深,學生學而不實,從而影響了教學目標的實現。
面對如此的教學現狀,作為一名從教三十余年的教師,筆者想和年輕的語文教師們探討一下,語文課件如何使用才能更好地服務于語文課堂教學,才能真真切切地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
一、分析學情使用課件
“優教通”上的課件大多數是針對城市里的學生設計的,城市的學生相較于農村的學生,知識面較廣、知識水平較高。面對容量大、密度大的課件內容,農村學生的直觀感受就是眼花繚亂,云里霧里,似懂非懂。他們看似學了很多,其實所學的那些東西很快便成為過眼云煙,課件原本的使用價值消失殆盡。筆者認為,要想讓課件真正服務好教學,首先就要分析好學情,分析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和心理特征,這將給后面教學活動的組織和實施提供重要的依據。如果忽略了這一點,那么再精美的課件也只是花拳繡腿,觀賞性有余,實用性不足。因此,我們應該在分析學情的基礎上,認真整合眼前的教學資源。該用多少課件、如何用課件,我們只有根據自己的教學思路重新設計、重新組織,才能充分發揮現成課件應有的價值。
二、創設情境使用課件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引導學生積極探究學習的有效手段之一。一個對學科知識毫無興趣和需要的學生,是難以持久地努力學習這門功課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想盡辦法努力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積極性。課件能集文字、聲音、圖像、視頻于一體,若能適時地呈現,就能最大限度地調動起學生的學習欲望。主動學習預示著良好的開端,而良好的開端便是成功的一半。在課堂導入環節,如果教師能夠創設情境,采用引人入勝、恰到好處的導入方法,那么,在新課伊始,學生就能以最佳的狀態進入到對新知識的學習與探究中。
如在教學六年級上冊《橋》一課時,筆者在課前一邊播放一段洪水肆虐的畫面:滔滔洪水滾滾而來,吞沒了田地和莊稼,沖毀了樹木和房屋。洪水所到之處,哀鴻遍野,生靈涂炭……一邊相機補白:瘋狂而來的洪水,讓人們的房子倒了,家禽、家畜跑了,糧食沒了,村子不見了,人們絕望了。然而,有一個山一樣的老漢卻立于一座搖搖欲墜通往村外的木橋前。他是誰?他要做什么呢?請大家翻開課本……視頻播放完畢,筆者看了看學生,他們個個神色凝重。筆者知道,他們被震撼到了,他們想知道接下來老漢做了什么,他為什么要這樣做。這樣的課堂效果是筆者想要的,它將為學生體會環境描寫的作用,感受老漢不徇私情、舍己為人的高大形象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利用課件創設教學情境,有助于學生樂學、愛學。
三、突破重難點使用課件
在傳統的語文課堂教學中,為了將重點突出、難點擊破,教師們可謂絞盡腦汁,小手工、小黑板、錄音機紛紛搬進了課堂。可是,當學生對抽象的事物啟而不發,思維受阻時,這些手段卻無法發揮作用,而課件卻能輕松解決。課件能化抽象為直觀,化繁為簡,化難為易,迅速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幫助學生充分感知、體驗,促進學生對文本的理解。
如在學習《詹天佑》一文時,學生對設計“人字形”線路的這一部分內容較難理解。教師就可以適時地出示圖片加動畫的課件演示,讓學生感受一下在“人字形”的線路上,兩個火車頭是如何相互配合,齊心協力地爬上陡坡的。學生有了直觀的體驗后,再去理解文中枯燥、單調的文字描述,就輕松多了。教師還可繼續啟發:在當時科技如此落后的情況下,詹天佑能想出這樣的辦法來“制服”陡坡,可見他……此時,學生感悟詹天佑的創新精神與杰出才能已是水到渠成了。這樣的課件使用,使教學的指導有了針對性。同時,教學中的師生交流、生生交流,既活躍了課堂,又促進了學生知識的吸收。
四、拓展延伸使用課件
文本的學習只是教學活動的一個載體。學生在語文學習活動中,理解文本的內容、感受文本的主旨,只是語文教學的任務之一,語文教學還有一個重要的任務,便是引導學生在學習文本的過程中,學到閱讀文本的方法及寫作的方法,為今后的學習奠定基礎。
傳統的課堂教學,由于受空間與時間的限制,教師無法在短短的四十分鐘里將更多的資源呈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進行學習和感悟。如今,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教師能將資源整合后做成課件呈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利用前面習得的方法進行自主學習。學習結果就是對學生是否掌握知識的一個檢驗。
如在教學李白的《望廬山瀑布》時,教師先利用課件,引導學生從詩句“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中感受作者采用夸張的手法來突出廬山瀑布的雄偉壯觀。然后教師適時地引導學生梳理出學習古詩的方法:知詩人,解詩題,抓字眼,明詩意,想意境,悟詩情。接著教師出示李白的《秋浦歌》,讓學生依據上述方法進行學習。學生通過對詩句“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的學習,不僅對李白的夸張寫法有了更深的印象,理解了浪漫主義詩人的想象是多么的大膽和奇特,同時還很好地鞏固了古詩詞的學習方法。可見,恰當地使用課件還可以幫助我們實現課內學習與課外學習的有效銜接。
總之,課件的使用一定要用得適時、用得適當。課件用好了,對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以及幫助學生理解知識的難點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是大有裨益的。若是濫用、亂用課件,就一定會適得其反。筆者誠摯地希望我們每一位教師,特別是新教師,能認真備課,合理地整合資源,制作出實用性、科學性強的課件來輔助我們的課堂教學,讓我們的語文課堂真正煥發出新的生命活力。
(作者單位:福建省將樂縣水南學校)
微言
教師只有在課前對教材進行深度解讀,在課中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引發學生的深度思考,才能讓學習真正發生。
——福建省福安師范學校附屬小學 林振明
信息
編輯部介紹:陳星熠,美編,負責四封及內文版式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