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圣斌
在新課程改革的今天,我們的作文教學要更新觀念,要把握《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的要求,為作文教學營造一個較為寬松的環境,讓作文教學更貼近生活,讓學生能不拘形式,自由地把自己的見聞和想象寫出來。為此,筆者認為,作文教學可以從“短、平、快”抓起,求真務實,切實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
一、短——低起點,樹信心
筆者在作文教學時發現,有許多學生懼怕寫作文,教師一布置寫作任務,他們就條件反射似的情緒低沉、手心冒汗、心底發虛,頭腦一片空白,寫出來的作文要么是胡編亂造,要么是言之無物。要想解決學生畏懼寫作的問題,筆者認為,應降低作文要求,從學生的興趣入手,細心地加以引導。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小學一、二年級雖然未要求學生寫作文,大多只是訓練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和看圖寫話能力,但這個階段的學生認字已有一千多字,閱讀量在增加,口語水平也有所提高。而且這個階段的學生好奇心強,喜歡想、喜歡問,因此,教師可以潛移默化地教給他們一些寫作知識,為他們接下來的習作學習做好準備。
那么,如何消除學生對寫作的畏難情緒,使他們能喜歡上寫作呢?興趣是最好的動力,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提高作文課的教學質量,就必須讓學生對作文課產生興趣。然而,許多語文教師在作文教學中一味“拔高”,一布置學生寫作文,就要求作文字數在600~800字,作文內容要具體,詳略要得當,主題要鮮明。面對這些作文要求,學生望文生畏。結果就是,越怕就越差,越差就越怕,如此惡性循環,作文教學就陷入了“高投入低回報”的怪圈。
小練筆是筆者常用的極為有效的作文訓練方法,受到學生的歡迎。小練筆的特點是文章短,訓練要求單一(重點掌握某種寫作技法即可),學生易于完成。小練筆降低了作文的難度,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學生對作文的畏難情緒。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知識掌握情況,圍繞單元讀寫訓練重點,精心設計小練筆,并長期堅持,這對于培養學生寫作興趣和良好的寫作習慣,夯實學生作文基本功及寫好單元“大作文”,都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低起步,從小練筆入手,著眼于為學生寫好作文打好基礎。小練筆積少成多后,學生達到了一定基礎,就能讓習作水平更上一級臺階。如果一開始就對學生的習作提出太多、太高的要求,就會把學生對作文的興趣扼殺在搖籃中,這樣就談不上作文素質教育了。
二、平——求質樸,現真情
葉圣陶先生曾有言,在作文教學中,首先要求學生說老實話,絕不允許口是心非,弄虛作假。文章寫得是否真實自然,情感流露是否自然,是衡量學生習作成功與否的重要標志。學生的習作就是要敞開心扉,說出自己的真心話。
《課程標準》指出,學生作文就是要把自己親身經歷的事情或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內容,用恰當的語言文字表達出來。這就要使學生充分意識到,一篇好文章,并不是只要用好詞好句堆砌就行,而是要用自己的真心去呈現,做到“我手寫我心”。
不久前,筆者布置了一篇主題作文《愛》。筆者有個教學習慣,在對全班學生進行正式的作文指導之前,總會先在幾個習作優等生那兒“試試水”。這次,筆者同樣先將這篇作文布置給幾個習作高手去完成,然后準備從中找出幾篇美文佳作在班上進行講評。結果是,這幾個學生的作文雖然用詞華麗,但文章沒有特點、沒有真情實感。經過筆者的講評,這幾個學生知道了自己的問題所在,其他學生也知道了該如何寫。他們都選取了自己生活中的事情來寫,寫出了個性,寫出了自己的真情實感。例如,有個父母離異的學生就飽含深情地敘述了自己在父親的陪伴下,艱難地成長的故事。又如,有個學生寫了父母生了二胎弟弟后,自己從討厭弟弟再到喜歡弟弟的心理變化過程。這兩篇文章,都寫得真實自然,令人動容,堪稱佳作。可見,好的文章,就是真情之作。
其實,在生活中,學生所見所聞的事并不少,可一旦讓他們寫作文,他們就覺得沒什么可寫的,究其原因,是他們對寫作缺乏真正的興趣,把寫作當成一項煩瑣的任務,這樣當然就寫不出像樣的文章來。因此,在寫作教學中,教師應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在布置學生寫作任務時,暫時先不作任何寫法的要求,而是讓學生留心觀察周圍的事物,告訴他們,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
筆者在習作教學時,常常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取材,激發學生的習作興趣。例如,筆者要求學生通過自己家里的一張老照片,來寫自己小時候的趣事。學生興趣盎然,從自家影集中挑出一張照片進行敘述。他們有的寫今昔生活的變遷,有的寫游玩時的趣聞,有的寫全家團聚時的幸福——一篇篇充滿真情實感的優秀習作冒出來了。
三、快——高效率,促思維
《課程標準》要求高年級學生習作要有一定的速度,這就要求學生在作文時要反應快,構思敏,落筆疾。
1. 平時勤觀察重積累,是提高習作效率的前提。
有些學生的作文干干癟癟,像記流水賬;有些學生的作文寥寥幾筆就寫不下去了。為什么他們會對這個美麗可愛的世界無感呢?究其原因,還是他們不會去觀察生活,不會去體驗生活。如果他們能把自己的眼睛當做取景框,用心去捕捉周圍的人和事,就不會缺少習作素材。因此,當務之急是要培養學生養成觀察生活的習慣。
筆者告訴學生,唐朝有個叫李賀的詩人,他喜歡騎驢外出,并且隨身攜帶一個錦囊,想到好詞佳句,就隨手寫在紙條上,放入錦囊中。李賀是一位善于觀察生活的詩人,被人譽為“鬼才”。筆者鼓勵學生要學習李賀善于觀察生活,并把觀察所得記錄下來。這樣,頭腦中有了素材庫和詞句庫后,到了寫作文時,就能下筆如有神了。
2. 變革課堂結構,鼓勵快速作文。
教師要變革習作課堂教學結構,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充分運用準確的語言,快速作文,并當堂成文上交。教師也要當堂評講,及時反饋,實現師生之間的雙向交流。實踐證明,學生的寫作潛力是很大的,短短的課堂40分鐘,學生就能完成300~500個字的記敘文。教師可以通過當堂講評、范讀幾篇學生的習作,組織學生小組討論,讓學生自行修改文章,布置學生回家謄寫抄正,來完成此次作文的教學任務。
通過寫作速度的訓練,學生的思維變得活躍敏捷,且具有一定的靈活性和創造性。寫作速度的訓練,不僅提高了寫作課堂的教學效率,還讓學生有了更多的時間可以進行課外閱讀,為寫作積累材料。這樣的訓練,既是對學生語言能力的訓練,又是對學生思維能力的訓練,指向的是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總之,教師必須認真把握新課程改革的精神,克服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態,由淺入深,扎扎實實地抓好學生的作文基本功,培養他們的核心素養和必備品質,為他們今后的學習、生活、工作打好基礎,幫助他們適應新時代的要求。
(作者單位:福建省閩侯縣青口大義小學 本專輯責任編輯:莊嚴)
信息
本刊數字版合作:中國知網龍源期刊網萬方數據維普資訊
編后記
習作教學是語文教學中的難點,在習作教學中,教師要更新觀念,調整教學方法,適當降低教學要求,求真務實,切實引導學生提高習作水平。本專輯的這兩篇文章在指導后進生習作和提高學生習作能力方面分別做了探索,可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