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江文

所謂學材,指的是教師根據學生學情與本地實際,對教材內容進行合理調整與再創造,使之成為更容易被學生理解的學習素材。從教材轉變為學材,必須有相應的路徑和對策,本文就學材的選擇和創設談四點思考。
一、從知識情境中入手,尋找認知體系構建的生長點
教材的編排顯示了知識的螺旋上升體系。一般意義上,教師會按照教材中內容的呈現順序逐步實施教學,但在具體的實踐中,為了能讓學生更好地鞏固舊知和接觸新知,教師可以通過擴展、整合、改編等形式來設計富有啟發性的學材,使之更適合學生學情,讓數學課堂充滿智慧的思考。
以“圓的認識”的教學為例,教師不能單獨地就教材中的內容進行圓的認識的教學,也不能簡單就“圓”論“圓”,應該充分創設情境,展示生活中的“圓”。教學中,筆者通過多媒體把圓與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邊形等放在一起讓學生觀察比較,引導其思考圓的邊和這些正多邊形的邊有何區別。學生很容易看出圓的邊是平滑的曲線,而其他圖形的邊都是用長度相等的線段圍成的。這時,筆者再通過多媒體把正多邊形的邊進行多次分割與重組,變成正八邊形、正十六邊形……直至正多邊形逐漸“變成”圓,直線也變成曲線。這樣的過程,讓學生感受直線圖形與曲線圖形的區別,也向學生滲透圖形中的轉化思想,為學生架構起圖形轉化的知識體系。
二、從多維訓練處著眼,落實知識特性辨析的訓練點
小學數學教材中,很多知識在教材中只提供一個例題。這樣單一的材料展示,很容易給學生造成一種錯覺:只要觀察、學習一個例子就可以得出普遍性結論。學生僅僅通過這樣的學習資料進行學習,很難獲得對新知的深刻理解。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從多維訓練的角度出發,豐富學生的學材。只有通過從多個維度組織學材,讓學生多維辨析,才能促進學生對知識的內化。
例如,在“2、5的倍數的特征”教學中,筆者先讓學生用彩筆畫出100以內2和5的倍數,接著通過觀察分析,學生初步懂得了2、5的倍數的特征,以及奇數和偶數的概念。隨之,再讓學生觀察思考:哪些數能同時被2和5整除呢?它們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學生回答能被2和5同時整除的數的個位上的數字是0。此時,筆者發現這樣的教學顯得簡單了些,必須從不同角度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從而達到融會貫通的效果。于是,筆者組織了以下學材并展開教學。
1. 讓學生依次寫出100以內的5個連續偶數和5個5的倍數,注意觀察相鄰兩數的特點,并圈出能同時被2和5整除的數。通過觀察比較,學生發現能被2或5整除的數中,相鄰兩數相差2或5,能同時被2和5整除的數,個位上的數一定是0。
2. 筆者寫一些看上去很大、迷惑性很強的數。如:246807、13599754,然后問這兩個是否為2的倍數;寫出5500506、3467825、113730,問是否為5的倍數,為什么。學生很容易被每個數的個位前面的一連串數字迷惑了,但通過觀察和計算,學生明白判斷一個數是不是2或5的倍數,只要考慮它們的個位就可以了。
3. 設疑:□□4是2的倍數嗎?方框中可以填幾?為什么?有了對上一個問題的解答,學生只通過觀察,發現由于個位上的數字是4,不管方框填什么數(百位上0除外),它們都是2的倍數。所以填10~99都可以,這樣一題多解發散了學生的思維。
4. 綜合運用:一個三位數,百位上的數是偶數,十位上的數是奇數,它能同時被2和5整除,這個數最大是(? ? ?),最小是(? ? ?)。這道題集中了這節課所學的全部新知,能很好地考查學生對新知的掌握情況和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
三、從運動變化中探尋,揭示本質規律存在的連接點
數學是研究規律的科學。事物的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經常能感悟到變化思想。教師應從運動變化的角度去組織學材,讓學生在知識的運動變化過程中探尋規律,從而抓住事物本質特征。
以“三角形三邊的關系”教學為例,筆者為每一個小組各準備3厘米和7厘米長的兩根吸管,并通過一條細線穿過吸管把兩根吸管連接起來,作為三角形的兩條邊(兩根吸管的連接處忽略不計)。然后每組隨機選取5根1~12整厘米長的吸管,任選一根來圍拼三角形。學生在實驗操作時,及時記錄選取吸管的厘米數以及能否拼成三角形。通過學生的交流匯報得出:不管第三條邊如何變化,只有長度為5~9厘米的5根小棒能與長為3厘米、7厘米的小棒圍拼成三角形。通過活動,筆者讓學生思考幾個問題:(1)1~4厘米長的吸管為什么不能和3厘米、7厘米這兩根吸管圍成三角形?(學生回答太短了。)10~12厘米長的吸管為什么也不可以?(學生回答太長了。)(2)5~9厘米長的吸管為什么又可以呢?三條邊之間有什么關系?學生在分析數字特點時發現:已知兩條邊的長度,第三條邊必須大于這兩條邊的差、小于這兩條邊的和。在此基礎上,為進一步讓學生理解規律和實際圍拼之間的關系,筆者再設計了一道練習:下圖是一根12厘米長的小棒,在其中一點剪成兩段(如下圖),如果再剪一刀,變成三段,可以在哪個整厘米處剪,使得剪成的三段小棒能圍成一個三角形。
通過各種變化操作練習,可以促進學生進一步理解三角形三條邊之間的關系。
四、從認知矛盾中挖掘,激發積極探索潛在的觸發點
思維定勢是數學學習的雙刃劍,教師要巧用定勢,讓學生“上當”,并產生“失衡”現象,從而制造認知矛盾。通過認知的沖突,促進學生積極探索,從而進行知識重構。認知矛盾的挖掘,可以通過設置“陷阱”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
以“3的倍數的特征”教學為例,筆者先讓學生說一說上節課所學的2和5的倍數的特征后,要求學生用“3、4、5”組成三位數,分別是2和5的倍數。學生寫出2的倍數有354和534,寫出5的倍數有345和435。筆者給予肯定后小結:“對呀,看一個數是不是2或5的倍數,關鍵是看個位上的數。那你能用這三個數組成一個三位數,讓這個數是3的倍數?”學生的回答都集中在了453和543這兩個數上。筆者立即追問:“你們是怎么想的?”生1:“個位上的數應該是3、6、9吧。”生2:“12和15也是3的倍數呀?”生3:“我算了下,除453和543,剛才的題目寫成的345、435、354、534也都是3的倍數!”這時,筆者指著這些數說:“這6個數的數位上的數字都不同,可見3的倍數就不能按學習2和5的倍數的方法了。我們該怎么辦呢?”這樣利用學生的思維定勢,巧設認知矛盾,極大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再通過觀察、比較、歸納,最終另辟蹊徑找到了解決方法。這樣做,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印象深刻,不易混淆。
(作者單位:福建省龍巖市永定區高陂中心小學)
信息
《新教師》QQ交流群:55122994。需實名驗證通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