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春玲
信息技術的發展衍生“互聯網+教育”模式,教育信息化成為現如今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如何實現小學數學信息化教學是當今數學教師面臨的重要問題。信息技術所呈現的直觀化教學內容,能有效鍛煉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和創新實踐能力,從而更好地培育學生數學核心素養。基于此,本文主要從核心素養視角下的小學數學信息化教學策略展開探究,以期能夠為小學數學教師更好地開展教學工作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一、小學數學信息化教學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調動學生的課堂參與積極性
由于數學知識相對比較枯燥、抽象,借助信息化手段不僅可以將信息技術所具備的優勢充分發揮,為學生呈現更為簡單、直觀與有趣的數學知識,而且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建立起他們對數學學科的情感。此外,信息技術還彰顯了數學知識的實用性特征,通過呈現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之間的聯系,引導學生從身邊熟悉的事物出發來學習數學,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他們對數學的畏難情緒。
(二)有助于幫助學生攻破教學重難點
對于數學這門較為抽象的學科而言,信息技術能夠呈現繁瑣的解題過程,能將難度較大的解題思路以動態演示的形式呈現在學生面前。這樣的呈現方式能促進學生對數學概念、公式、定理等有更深的認識,同時還能強化他們的思維認知。同時,同一類知識往往分布在不同的年級,信息技術能將分散的知識集中呈現,讓學生在前后知識的關聯中架起完整的知識鏈。
(三)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圖形與幾何”這一領域的知識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內容,要求學生具有較強的空間想象力和抽象思維能力。信息化教學模式的呈現可以將立體圖形直觀化地展示,幫助學生對立體圖形與平面圖形的關系有更加清晰的認識,從而發散學生的思維,深化他們對抽象知識內容的理解。
二、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數學信息化教學
(一)借助社交軟件,重塑備課環節
備課是數學教師開展教學工作的前提,更是教學質量的重要保障。素質教育理念下,小學教師要以“尊重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為前提,結合學生學情,改變傳統的備課思路,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促進其學習興趣的建立。以人教版二年級下冊“圖形運動”為例,筆者通過對教學內容的深度剖析,依托社交軟件(微信、QQ、學習通等)的交互性特點,開展線上師生合作備課,收集到學生在本部分內容中希望學到的知識:掌握圖形的變換原理、平移的知識。與此同時,筆者還根據學生的預習情況及知識基礎有針對性地在教案中穿插一些案例(如螞蟻搬家、小鴨子的平移運動等),并增加圖形旋轉、對稱軸等有關知識,拓寬其數學視野。在此過程中,教師還要做到“兩次反思”,即內容反思和方式反思,利用線上問卷、線下練習等方式進一步提高備課成效。學生可以利用社交軟件反饋學習情況,或還存在的困惑,教師借助反饋信息對教學內容、知識比例進行優化,改變傳統教師主導式的課堂結構,化“灌”為“導”,全面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二)利用微課導入,激發學生興趣
微課是借助微視頻展開教學的一種特殊形式。教師課前要根據教學內容提前制作好相關視頻,從而讓學生在觀看過程中快速完成學習并掌握相關知識的基本概念與原理。在此過程中,教師還可以根據不同的教學環節引入多種形式的練習,以達成更好的教學成效。如筆者在講解人教版三年級下冊“位置與方向”時,利用微課創設游覽動物園的情境,先讓學生按照地圖上的最佳觀賞路線進行游覽,然后筆者在視頻中合理穿插一些“突發事件”,不出示路線建議而讓學生按照筆者的提問回答出到達某一目的地的最佳路線,鞏固學生對方位的認識。最后,筆者使用微課為學生呈現學校的方位圖,在微課視頻中標記出教學樓、操場、辦公樓等場所的位置,要求學生們以食堂為中心,對這些場所的位置進行標記。在此過程中,鞏固學生對方向知識的學習,也為后面教學比例尺與位置的知識做鋪墊。由易到難的教學,保證學生課堂參與度的同時,也促進其思維邏輯能力的提升。
(三)利用信息技術,拓寬知識層面
除了強大的表現能力,教師還可以依托海量的資源信息拓展學生的知識面,使其了解到更多課本之外的學習內容。以人教版五年級下冊“長方體和正方體”為例,教師可先在網絡上收集一些生活中常見的長方體和正方體圖片,讓學生觀察并總結頂點、棱長、面之間的關系。隨后,教師可以借助幾何畫板將長方體和正方體展開,讓學生計算每個面的面積,結合教材內容總結長方體表面積計算公式。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再從網上收集不同形式的物體展開圖,讓學生判斷是否可以組成一個完整的長方體或是正方體,進而培養其抽象意識。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增加組合圖形、三視圖等數學知識,培養學生觀察力與探索意識,提高其知識運用能力,為其日后學習奠定扎實基礎。
(四)借助多媒體設備,激活學生想象力
如今信息技術已經被普遍應用到小學各學科教學中,不僅豐富了教學手段,使學生能夠更加快速高效地理解理論知識,而且使學生能夠盡情發揮自身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對知識進行新的探索。在數學教學當中,教師也應充分利用教室當中的軟硬件設施,為學生營造出更好的學習環境,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使其能夠透徹理解所學數學知識,并逐漸養成各項學科素養。如在教授人教版五年級上冊“多邊形的面積”后,筆者利用多媒體設備對該部分內容進行整合,先在屏幕上展示一個平行四邊形,并標出底、高和斜邊的長度,讓學生進行面積求解。然后讓學生上臺操作,試著將平行四邊形分別轉換成三角形、梯形、長方形,并求出各圖形的面積。學生在操作中不僅體驗了圖形之間的轉化,明晰轉化前后各部分間的關系,促進了空間觀念和幾何觀念的發展。
綜上所述,在培養學生核心素養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師在開展教學工作時要注重信息技術與數學課堂的有效融合,立足于學生身心發展需求,依托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優勢,設計多種形式的教學情境,有效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優化傳統的課程體系。除此之外,教師在后續教學過程中還要制定“雙線”評價體系,對學生線上學習、線下復習等環節進行全方位評價,并針對其薄弱環節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手段,保證其課堂參與度的同時,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數學核心素養。
(作者單位:福建省永泰縣第二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王振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