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市經信局

近日,寧波發布《寧波市推進企業“四上”行動方案》(以下簡稱“《‘四上行動方案》”),旨在通過推動企業“上規、上市、上云、上榜”,打好企業培育組合拳,形成以制造業百強企業為引領、單項冠軍和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為骨干、創新型中小微企業為基礎的企業梯隊,為建設全國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先行城市奠定堅實基礎。
開展“四上”行動是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
制造業企業是實體經濟的主體,是經濟穩定增長的根基,抓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必須抓好企業梯隊培育這個關鍵。“十四五”時期,面對更加復雜的國際國內發展環境,寧波將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融入新發展格局,以“四上”為重要抓手,奮力開啟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新征程。
開展“四上”行動是促進產業提質擴量、強化企業爭先創優意識的主動選擇。去年以來,寧波陸續出臺《寧波市聚焦關鍵核心技術打造制造業單項冠軍之城行動計劃(2020—2025)》《加快推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四上”行動方案》,以政策為導向,強化重大項目招引和建設,加大優質投入,全力支撐產業擴量提質,在推動企業做大做強、走向資本市場、智能化大改造、提品質創品牌等方面給予政策支持,激發企業爭先進位的積極性。
開展“四上”行動是打造標志性產業鏈的必然要求。《“四上”行動方案》提出“企業追趕計劃”,瞄準世界500強等綜合性榜單以及全國性行業榜單,加快培育本土的大企業,以鏈主企業為牽引,帶動上下游中小企業共同強鏈延鏈補鏈,形成創新鏈共享、供應鏈協同、數據鏈聯動、產業鏈協作的融通發展模式,提高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性和競爭力。
開展“四上”行動是推進數字化改革的重大舉措。《“四上”行動方案》通過支持企業進行智能化大改造、加快工業互聯網發展、推動中小微企業上云等方式促進企業提質增效。數字化賦能企業發展是數字經濟系統建設的基礎,是數字化改革的支撐,是提升企業競爭力的最優解,有利于創建優勢行業產業大腦、未來產業先導區、“未來工廠”,打造數字經濟提質倍增重要樣板。
寧波企業梯隊培育工作的短板
“十三五”時期,寧波上下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在推進制造強市建設的過程中高度重視市場化主體培育,開展行業骨干企業、高成長企業、單項冠軍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梯隊排摸和培育,持續激發市場主體創新創業活力。但對標建設“重要窗口”的新目標新定位和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新要求新任務,寧波仍存在不少短板。
缺少大企業大集團。大企業是制造業的“脊梁”、城市的名片。作為全國先進的制造業基地,寧波制造業基礎扎實,民營經濟實力雄厚,培育了全國數量最多的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但總體來說,寧波企業以中小企業為主,具有節點控制力的領軍大企業、高集聚性大平臺、強帶動型大企業和平臺型生態型大企業、領雁型企業不多,這一直是制約寧波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短板。
企業現代化管理體系不完善。公開發行上市能改進企業資本結構,增強企業發展后勁。寧波制造業中小企業發展受融資難制約,融資的精準性與實效性有待提升;勞動力成本、原材料和物流成本上升,環保約束加劇,中小企業經營壓力加大;部分企業經營者缺乏現代經營理念,“小富即安”思想導致上市意愿不強。
企業在數字化轉型的過程中面臨技術、資金、人才制約。對制造業企業而言,在生產流程中廣泛應用“5G +工業互聯網”,需要投入大量資金;云計算、大數據技術更新迭代頻繁,不少企業信息化團隊存在知識邊界和人力瓶頸,不了解業務云化的流程和步驟,不具備實施云計算和工業大數據的能力,缺少既了解信息技術又懂得制造流程的復合型人才。
科技創新能力偏弱,高新產業帶動能力不強。寧波部分企業習慣“單打獨斗”,尚未形成關鍵產業鏈領域的集群優勢、規模優勢和關鍵技術的創新能力,產業鏈協同創新有待加強;“舉證難、賠償低、周期長”成為知識產權保護的“攔路虎”;產學研融合有待提升,創新載體與企業的合作不接地氣,更好服務寧波企業、深度融入寧波產業發展仍需加力。
聚焦“四上一提”打好企業培育組合拳
堅持育大培強,梯隊發展謀升級。“四上”中的“上規”是指引導企業做大做強。寧波將通過大力培育大企業(大集團)、單項冠軍企業、創新型中小微企業,加快培育壯大實力企業群體,增強產業綜合競爭力。一是大力培育制造業百強企業。擇優遴選一批處于產業鏈關鍵環節的龍頭企業,建立制造業百強企業培育庫,建立專班聯系服務機制、“一企、一案、一策”統籌協調培育機制。鼓勵百強企業打造“總部+基地”模式,實施增資擴產。支持百強企業兼并重組上下游企業和創新資源,發展制造業總部型企業,提高本地配套率。力爭到2025年,產值五十億元以上企業達到百家,百億元以上企業達到50家,五百億元以上企業達到15家,千億元以上企業達到8家。二是加大培育單項冠軍企業。建立健全企業培育庫,鼓勵企業爭創國家級制造業單項冠軍、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建立“關鍵核心技術—材料—零件—部件—整機—系統集成”和“關鍵核心技術—產品—企業—產業鏈—產業集群”的全鏈條培育機制。到2025年,國家級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產品)累計達到100家,單項冠軍企業的研發投入年均增長10%以上。三是加快推進中小微企業創新發展。實施“放水養魚”行動,培育一批高成長性的行業骨干企業。實施科技企業“雙倍增”行動,加速科技型中小企業培育。持續推進“個轉企”“小升規”,建立“小升規”企業培育庫。到2025年,“放水養魚”行動累計培育企業達到800家以上。
堅持制度創新,多措并舉促上市。“四上”中的“上市”是指推動企業通過資本市場上市融資。經過多年的引導與培育,寧波已擁有99家A股上市公司,呈現出“制造業為主、民營企業為主”的特點。寧波將壯大擬上市企業后備梯隊,推進企業多渠道上市發展,支持上市企業積極利用資本市場,力爭通過制度創新實現彎道超車。一是壯大擬上市企業后備梯隊。實施企業管理現代化對標提升工程;開展精益管理診斷,優選管理標桿,分類實施對標提升。按照“培育一批、股改一批、上市一批”的思路,建立擬上市公司后備資源庫,加強培訓輔導。培育本土股權投資機構,引進知名股權投資機構,鼓勵其參與企業股份制改造。到2025年,全市新增股份制改造企業100家。二是推進企業多渠道上市發展。搶抓全面實行股票發行注冊制機遇,實施“鳳凰行動”寧波計劃2.0版,加快推動企業對接多層次資本市場。支持企業在主板、創業板、科創板、新三板等上市,鼓勵企業在境內或境外、直接或間接等上市。到2025年,全市新增制造業上市企業50家。三是支持上市企業積極利用資本市場。鼓勵上市公司充分利用資本市場工具,通過再融資增強資本實力,推進資產證券化。支持上市公司利用資本市場優勢,投資開發戰略性、先導性項目,培育形成一批全球行業龍頭企業。到2025年,全市制造業上市公司總市值突破1.6萬億元,上市企業再融資規模達300億元以上。
堅持數字賦能,積極主動爭上云。“四上”中的“上云”是指以智能制造為抓手,推動企業提質增效。寧波通過推進企業智能化大改造,加快工業互聯網發展,促進中小微企業上云,推動“寧波制造”向“寧波智造”創新躍升。一是推進企業智能化大改造。開展新一輪智能化技術大改造,分層級推進企業智能化改造提升擴面,打造以“未來工廠”為標桿、以智能工廠/數字化車間為主體的新智造群體。全面推廣工業機器人應用,推進自動化(智能化)成套裝備改造。推動制造業企業向全環節數字化發展。支持優勢骨干企業開展信息技術與智能制造融合集成創新,推進“5G+工業互聯網”試點項目建設。推進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推動制造業龍頭企業廣泛應用新技術,實現新模式,打造一批標桿性“未來工廠”。到2025年,全市新增省級以上“未來工廠”15家以上,基本實現規上工業企業數字化改造全覆蓋。二是加快工業互聯網發展。支持企業加快工業操作系統開源開放平臺共性基礎和交叉技術研發,加快部署5G芯片/模組/網關等重要軟硬件產品。支持重點企業建設基礎級、行業級、企業級工業互聯網平臺,打造“1+N+X”工業互聯網平臺體系。推動工業軟件企業向提供平臺服務轉變,構建資源匯聚、開放共享、協同創新的工業互聯網平臺發展生態。加快建設寧波產業大腦,推動政府側、企業側數據匯聚,實現數據互聯互通,推動綜合場景和行業應用開發建設。到2025年,全市新增全國性工業互聯網平臺(項目)10個,建成一批標志性產業鏈數據中心,實現千億元級以上產業集群產業大腦應用和工業互聯網平臺全覆蓋。三是推動中小微企業上“云”用“數”。實施企業上云計劃,降低企業IT建設成本,便捷獲取數字化服務。推動研發設計等軟件上云,鼓勵工業互聯網平臺為中小微企業提供服務。引導中小微企業核心業務系統向云端遷移,實現生產、營銷、采購等環節的多方協同及智能化管理。加快培育云服務商,支持重點企業云服務平臺向行業中小企業開放。到2025年,全市新增省級上云標桿企業150家。
堅持標桿引領,比學趕超拼上榜。“四上”中的“上榜”是指樹立行業標桿,培養企業爭先進位意識,鼓勵企業提品質創品牌,走創新發展之路。寧波將鼓勵企業爭上重量級榜單,推動企業提品質創品牌,發布企業創業創新風云榜。一是鼓勵企業爭上重量級榜單。實施“企業追趕計劃”,瞄準世界 500強、中國500強、中國制造業500強等綜合性榜單,以及全國性行業榜單,強化導向激勵,引導企業對標桿、上榜單。到2025年,全市力爭世界500強企業實現零的突破,中國制造業500強企業達20家。二是推動企業提品質創品牌。強化品牌建設和知識產權布局,實施專利導航項目和高價值專利組合培育計劃。引導優勢領域龍頭企業主持或參與國際、國家、行業和“浙江制造”標準制修訂。探索知識產權“快保護”機制,建立知識產權失信違法重點監管名單制度。到2025年,全市新增“品字標浙江制造”品牌企業150家,中國馳名商標累計超110個。三是發布企業創業創新風云榜。深化做好全市企業創業創新風云榜活動,加大宣傳和表彰,鼓勵企業對標對表爭創先進。制定尊重愛護激勵企業家的意見,舉辦企業家活動周,弘揚企業家創新創業精神。
堅持提質增效,綠色轉型比效率。一是提升單位資源產出績效。優化“畝均論英雄”評價辦法,實施低效企業、低效工業區塊整治提升行動,落實懲罰性的差別化電價等要素配置政策,推進低于市定標準的低效企業、低效工業區塊全面出清。到2025年,規上工業企業畝均稅收達到55萬元,畝均增加值達到200萬元,每年完成低效企業達標提升500家以上、低效工業區塊改造提升20個以上。二是推進綠色化制造。實施綠色制造創建計劃,鼓勵企業開展綠色設計產品、綠色供應鏈、綠色工廠示范創建,淘汰節能減排水平低下企業和落后產能企業(設備)。實施節能減排行動,全面開展清潔生產審核。到2025年,全市創建市級以上綠色工廠500家,淘汰落后產能企業1000家。三是強化生態環境保護。持續開展小企業、小微企業“兩小”企業問題排摸,建立企業數據庫。綜合整治化工、電鍍等重點行業和“兩小”企業,打造全域“無廢城市”。到2025年,全市完成“低散亂污”企業和“兩小”企業整治提升全覆蓋。四是筑牢安全生產底線。全面落實企業安全生產主體責任,督促指導企業認真履行安全標準、法律法規和各項管理制度。開展安全生產專項整治計劃,建立問題發現、確認、入庫、整改、督查全流程機制。到2025年,全市完成安全生產隱患問題突出的企業整治提升全覆蓋。
聚焦政策、要素和服務進一步優化企業發展環境
完善政策體系,推進企業培育。加快制定《關于加快培育制造業百強企業的實施意見》專項政策,持續提升龍頭企業的引領力、支撐力、帶動力,努力打造以世界和中國制造業500強為引領,以航母型、領軍型行業龍頭企業為主體的制造業百強企業群體。打造涵蓋集聚高層次人才隊伍、加大金融對制造業的信貸支持力度、加大政策性融資擔保力度、發揮政府投資基金作用等各個方面的政策體系,提升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政策體系的系統性和有效性。
強化要素保障,激發企業活力。落實“要素跟著項目走”機制,優先保障符合產業導向、促進有效投資的制造業項目用地、用海、用能、排放、資金等要素需求。用好、用活土地政策,充分盤活存量土地和資產,實施嚴格的工業用地保護,整合提升工業集聚區。深入推進節能量和碳排放權、排污權、水權交易制度改革,引導資源從經濟效益低的產業流入經濟效益高的產業。建立公共數據從采集到應用的全流程管理機制,統一規范管理,通過公共平臺實現無償共享公共數據,優化產業發展營商環境。
提升服務能力,解決企業難題。推進“碼上應用”,依托企業碼,完善“在線服務+專線服務”機制,推動企業服務綜合平臺與企業碼專區融合建設。打造“碼上閉環”,推進企業碼平臺與“甬易辦”政策兌付平臺等市本級涉企服務平臺互聯互通,實現涉企服務閉環。實現“碼上集成”,加快推動多部門涉企平臺、涉企服務的協同與優化,推動服務企業向綜合集成型轉變,做到涉企事項“一站通辦”和涉企服務“碼上即達”,實現企業服務的數字化、智慧化、精準化、高效化。
責任編輯:姚穎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