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戈
提起典籍,總讓人想起那些塵封在書架上的“大部頭”。《尚書》《天工開物》《史記》《論語》等經典典籍,真正能讀完并且讀懂的人少之又少,甚至有很多孩子一看到繁體字、文言文就頭疼。當有人問起為什么要讀傳統經典,最新綜藝《典籍里的中國》給了我們一個流淚看完的答案。
《典籍里的中國》以那些我們既熟悉又陌生的經典大部頭為切入點,將大部頭的名著拆解成一個個有趣的故事,靜靜講述。話劇舞臺的呈現,古今人物的穿越對話,書中故事的精彩演繹讓觀眾仿佛看了一場歷史的“直播”。在這些巧妙的設計下,晦澀艱深的典籍似乎都“活”了起來。
節目的開篇選取了被稱作“政書之祖,史書之源”的《尚書》。
《尚書》的發現,與一個叫王圓箓的道士相關。一天,一陣風沙過后,墻壁一震,裂開一條縫,里邊出現一個隱藏的洞穴,王道士急忙把洞穴打開,結果發現了一洞的藏書。1910年,當部分藏書被運到京城后,學者們發現了《尚書》文獻最早的傳世文本,都激動不已。
《尚書》之所以能流傳至今,有一位老人功不可沒,他就是伏生。生于戰國的伏生從小就習讀《尚書》,隨口吟誦“禹敷土,隨山刊木,奠高山大川。”寥寥數字,隨著他堅定的眼神,我們似乎看到了大禹分定九州的壯闊圖景,“披九山,通九澤,決九河,定九州。”三過家門而不入,大禹治水誓要讓天下安寧。
這些故事早已在少年伏生的心中留下深深的烙印,華夏自古本為一體,這些信念讓他深知這部典籍的傳承意義。
壯年的伏生在秦朝任讀書博士,但經歷焚書坑儒和楚人火燒阿房宮,國藏的《尚書》化為灰燼,僅存的一部為伏生家藏。
為了防止《尚書》再被損毀,伏生決定與家人離開咸陽返回老家,在返鄉途中,他的兒子為保全《尚書》,被亂兵殺死,即便天氣嚴寒,妻子衣衫單薄,也不愿燒掉書簡取暖,最終凍死荒野。
歷經生死磨難,伏生終于回到家鄉,但也怕再度遭遇戰亂,只得先將《尚書》藏在老宅的墻壁中。此后二十余年,他奔波在外,心中卻一直掛念著墻壁中的書籍。
等天下太平,伏生再回到老家,打開墻壁取出書時,卻發現已損毀大半,手握殘卷的伏生大哭不止,“我一生護《尚書》,《尚書》卻因我殘缺大半,我愧對先人!”一句話說出之后,現場無不動容。
后來漢文帝大興文教,為讓先賢典籍得以留存,專門派人向伏生學習《尚書》。
當伏生看到國家如此重視,十分感慨,“我一生,讀《尚書》、護《尚書》、傳《尚書》,而今將《尚書》還于天下,我已無憾矣!”
此時,伏生問撒貝寧:“不知《尚書》在后世流傳如何?”
節目的穿越亮點再一次顯現,小撒先是讓老人不要擔心,對他講述一代代講書人、護書人如何前赴后繼研讀和傳承《尚書》,還帶著伏生走進了今天的圖書館。
當看到今天的孩子們仍能熟練背誦書中篇目的時候,老人眼含熱淚說道:“《尚書》有了你們的傳承,我放心了!”
當伏生告別離去,離別回望的那一刻,戳中了我的淚點,仿佛他身后站著一批批愿意用生命去傳承文化的讀書人。
這一刻,定格為永恒。
一期期節目徐徐展開,當一個個歷史中的文化名人和場景活靈活現地展現在眼前,加上專家的解讀,音樂、話劇的全方位沉浸式體驗,讓我們終于明白,原來死記硬背的根本就不是經典,真正的經典從來都是很有生命力的。
那些泛黃的紙頁,鏗鏘的聲韻,碰撞組合出無窮無盡的文化精粹。這不僅僅是文字的力量,更是先賢思想的光芒。經典雖處廟堂之高,但本質上仍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才能發揮出最大力量。正如伏生看到今日時所說:“惟殷先人,有冊有典。典籍人人可讀,好。”
經典本身并不會主動講述它的故事,但隨著知識的積累,科技的進步,我們可以通過更豐富的方式去感知經典。那些不聲不響的典籍,如今之所以能“活”得更美,是因為它們本就是從華夏大地的土壤中孕育出來的,自然會哺育著一代又一代的華夏兒女。
(熹微摘自讀者新語文微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