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惠娟

“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古代很多關于戰(zhàn)爭的描述中都出現過鎧甲,這些鎧甲多為男性所穿著。近日,一個姑娘自制了一套女性專屬皮雕鎧甲,她身穿鎧甲的視頻收獲無數點贊,網友直呼“英姿颯爽,是花木蘭吧”“怎一個帥字了得”。
孟璐璐是土生土長的新疆姑娘,從小學習國畫,大學學的是設計。“幾年前,無意間在網上看到一些皮雕畫,感覺很親切,我從小到大用的器具、馬鞍等皮質用品上的花紋,跟這些皮雕畫很相似,只是我一直不知道這種工藝叫皮雕。”她很激動,覺得這是一項可以做的事業(yè),想做一些新疆本土的皮雕作品。
最初,孟璐璐根據視頻學習,但她不敢輕易下手,“用于皮雕的牛皮很貴,一旦出錯,皮就廢了。”手工皮雕是一項細致活兒,制作工序復雜。“練基本功很費力,受傷是常有的事,手指也變形了。”孟璐璐說,以前自己的性格比較急躁,自從開始做皮雕,能在工作室一坐就是12個小時,投入創(chuàng)作時可以一天不吃不喝,“這是我喜歡做的事,我愿意為它改變。”
自小在新疆皮雕文化中耳濡目染,這種傳統工藝的文化已融入她的骨血。她的皮雕作品里,有鮮明的新疆特色,美麗的塔吉克族女孩、兇猛的馴鷹都異常逼真。
后來,孟璐璐拜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唯一受邀參加法國盧浮宮名家展的中華皮雕藝術家、內蒙古皮雕代表性非遺傳承人嘎瓦(李思沁)為師。她的皮雕技藝精進不少,并且成為了新疆皮雕非遺傳承人,作品《古蘭丹姆》《木卡姆》等在國際皮雕大賽上多次獲獎。
作為手藝人,孟璐璐經常要去各地采風,每到一個城市,都會去當地的博物館轉轉,“我發(fā)現博物館里展覽的大多是男性使用的兵器、鎧甲等,我們知道花木蘭,也知道女將軍婦好,但很少見到女性鎧甲。”
此后,她查閱了很多資料,用上百種工具、數十套工序,耗時三個月,才終于完成這套鎧甲,“它要實穿合身,每個關節(jié)要靈活,穿上之后不能硌,要能提得了刀、拉得了弓、握得了劍、上得了馬。我給它取名《甲》,意為紀念自己的第一個鎧甲作品。”
如今孟璐璐已經開始教授學生,目前培養(yǎng)了近百位傳承人。她說,以前都是一些老手藝人愿意從事皮雕工作,現在身邊從事皮雕行業(yè)的年輕人越來越多,“可能跟國家對傳統手工藝的重視、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有關。”
對于未來,她覺得還有很多事要做,“我希望能重現新疆馬背上最古老的皮具文化,讓全世界知道,在這樣一個有浩瀚沙海的地方,有一群熱愛生活的人。我的畢生心愿就是建一個‘馬背上的民族皮雕博物館,來展現新疆少數民族文化。現在正在為這個目標積攢作品,可能需要十年或者二十年,但這是我今生一定要實現的目標。”
(梅源摘自《揚子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