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彬 王曉紅
【摘要】近年來,讀后續寫在外語教學領域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同時也被近幾年的新高考英語作文所運用。本文主要基于讀后續寫的協同效應探討其對學習者的英語寫作過程產生哪些方面的影響。通過探究和歸納分析相關領域學者專家的文獻,筆者發現讀后續寫協同效應對學習者二語詞匯學習、語言使用準確性和學習主動性及可持續性都產生了影響,具有一定的促學效果。
【關鍵詞】互動協同;讀后續寫;英語寫作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continuation task has been widely concerned in the filed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also been used in the nearly new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reform. This paper mainly talk about the influence of Alignment theory to the students in the process of English writing. By exploring and analyzing the literature of scholars and experts in related fields, the author found the synergistic effects of continuous task has impacts on learners' second language vocabulary learning, the accuracy of language using and learning initiative and sustainability, and it has a certain effect of promoting learning.
【Key words】Alignment; Continuation task; English writing
【作者簡介】李少彬(1996-),男,漢族,陜西寶雞人,陜西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學科教學(英語);王曉紅(1974-),女,漢族,山西平遙人,陜西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二語寫作。
一、引言
寫作是語言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項不可忽視的語言實踐學習活動,它能有效激發學習者的思維活動,促進其語言習得的進程,同時也體現學習者從語言輸入到輸出的過程。《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中對高中階段學生英語學習學業質量設置了三個水平,在寫作實際操作這方面,學生要具備“能通過書面方式再現想象的經歷和事物,對事物、觀點、經歷進行評價;能根據需要創建不同形式的語篇;能用銜接手段有效提高書面語篇的連貫性;能使用特殊詞匯、語法創造性表達意義”的能力。在近幾年各省的新高考改革中,一種比較新穎英語寫作形式——“讀后續寫”被越來越多的省份所采納,成為新高考英語寫作題型之一。在讀后續寫得以實踐的背后有著一些重要的理論來支持,其中一個重要的理論依據就是互動協同效應。協同效應在語言學習研究中的含義一般是指,人們在互動中相互之間配合、動態地去調整以及適應彼此的社會認知過程。不同研究領域的專家學者對于協同的理解存在著差異。一方面,前人的研究顯示,在人際對話中,協同是保證人與人之間能夠順暢進行對話的重要機理,這里的互動協同效應對于學習者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另一方面,在諸如英語習作之類的書面表達形式中,互動協同理論也對學習者的各個方面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基于協同的二語習得研究為協同促學提供了比較新的思路,也為“讀后續寫”這一形式在英語寫作中的應用提供了合理和科學的理論支持。為此,本文主要探討英語寫作(讀后續寫)中產生互動協同效應及其對學習者在使用二語寫作過程中產生的不同方面的影響。
二、理論背景
互動協同模式是由Pickering與Garrod(2004)提出的,該模式認為協同源自于說話人之間的交流互動,是說話人之間的人際對話得以順利進行的關鍵因素所在。交談雙方在對話過程中相互配合,相互適應,為理解對方意思以避免發生誤解的尷尬,在過程中不斷進行動態調整,以致雙方大腦表征中逐漸出現趨同或協同,理解和產出共用同一表征;我國學者王初明(2010)以互動協同模式為基礎,提出了外語學習的有效途徑:互動—理解—協同—產出—習得;除此之外,王初明(2015)通過有聲思維的方法研究了學生在進行讀后續寫任務時是如何產生協同效應的,又是怎樣促進學生學習的。學生在為了達到任務目標的情況下,需要不斷回讀,而回讀的頻率反映了學生與文章交流的頻率,即互動的強度。而且為了“騰出精力”去思考后續需要創作的內容,學生會在續寫中直接搬用原文中的語言形式或結構,即結構啟動(structural priming)。這一現象通常發生在人際互動中,使對話順利進行下去,說話人會借用或重復之前出現過的詞語或語法結構以減輕認知負擔。
此外,互動協同理論的另一個重要觀點就是Bock(1986)提出的語言層面協同之所以能夠發生的機理就是結構啟動。結構啟動是指學習者在語言輸出或產出過程中傾向于回憶和重復自己或他人使用過或接觸過的語言結構。例如,說話人在一次對話中自己用過或聽過對方使用了介賓結構句(如The old man is handing a bowl to the woman),在隨后表述傳遞事件時,也會傾向于使用介賓結構句(如The girl is passing an apple to the man);反之,如果聽過的或使用過的是雙賓語結構句(如:The old man is handing the woman a bowl),那么他在后續的產出過程中也很有可能使用聽過的雙賓語結構句(如“The girl is passing the man an apple”)。結構啟動是一種內隱的學習方式,它不會有很明顯的外在表現形式,會使學習者不自覺地發生結構啟動,即回憶和重復前文的詞句或語言結構,這能夠促進學習者的語言學習。王敏(2009)通過實證研究發現,結構啟動能夠幫助學習者掌握二語句法結構。從這個角度來講,協同的過程其實就是潛移默化的學習和習得過程。
三、互動協同在讀后續寫中對學習者的影響
將讀后續寫運用在英語寫作的過程中,互動協同作為其重要的理論依據和一種效應,對學習者在語言輸入和輸出過程中產生了各方面的影響。
1.對學習者學習二語詞匯的影響。讀后續寫過程中,學習者接觸的最基礎的單元就是詞匯,而在讀后續寫中,詞匯習得往往來源于那些需要被續寫的內容豐富、結構規范嚴謹的文章。基于互動協同理論,讀后續寫就是一個互動與協同的過程,互動與協同的關系便是互動協同理論的重要認知基礎,互動越強,學習者與文章的交流頻率越高,產生的協同效應就越強,也就意味著詞匯學習的動機也就越強,學習者的學習效率也就會隨之提高。反之,互動越弱,協同也就越弱,學習的效率也就越低。姜琳、涂偉孟(2016)通過研究發現,結合詞形、詞義和用法這三個方面的測試結果,讀后續寫這一寫作方式在促進學習者二語詞匯學習方面效果顯著,特別是在詞義和用法方面,相比于命題、半命題式作文或概要寫作,讀后續寫的促學效果更加明顯。袁玲(2019)通過實驗研究發現,在讀后續寫教學后,學習者書面語詞匯有所豐富,寫作實詞數量和詞匯總量均顯著增加,寫作容量明顯更長,復雜詞匯和復雜實詞數量均明顯增加。這些結果說明 讀后續寫的寫作形式對學習者的二語詞匯學習有著明顯的促進作用。
2.對學習者語言使用準確性的影響。在實際教學中,讀后續寫是除了與英語本族語者對話之外另一種能夠將內容創作與語言模仿緊密結合的外語練習方式。在英語寫作中,語言使用的準確性是文章能夠被別人看懂和取得高分的一個極其重要的條件。而讀后續寫的優勢恰好在這一方面展示了出來,學習者在續寫文章的同時,會傾向于模仿文章中一些值得借鑒的準確、規范的詞句,這就是一個“協同”的過程,前提是需要被續寫的文章必須內容有趣、語言規范,這樣學習者才會有強烈的意愿去互動和模仿,學習到優質語言,以達到續寫的目的。姜琳、陳錦(2015)通過實驗研究發現,后測1和后測2階段的被試者在讀后續寫過程中為保證內容和語言與原文連貫,會使用一些超越自己現有水平的、相對復雜的語言結構,這有助于提高語言輸出的準確性和復雜性。學習者通過主動地重復使用原文一些優質語言與結構,他們的記憶會逐步隨著使用和練習加深,因此學起來會更加扎實有效。
3.對學習者學習主動性、可持續性的影響。新高考改革之前,大多數省份高考英語作文多采用命題或半命題式作文。與之相比,讀后續寫形式的作文能夠更加輕松地釋放學習者對后續作文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從而進一步提高學習者的寫作能力。學習者在與文章不斷互動的過程中產生了較強的協同效應,經過一段時間的讀后續寫練習,學習者通過有意運用前文的詞句,使自己的表達更加準確和連貫,嘗到了甜頭,最終產生良好的主動性、可持續性的促學效果。張愛萍(2020)通過實驗研究發現,讀后續寫符合語言學習規律,具有一定的可持續性促學效果。除此之外,選取文章材料的語言難易程度對讀后續寫協同效應產生相應的影響,從而對學習者的寫作主動性和可持續性產生影響。文章材料的語言難度如果遠遠高于學習者現有的認知水平,那么學習者回讀文章的協同效應就會大大降低,寫作能力就不會得到顯著提高;如果材料語言難度低于學習者現有的認知水平,那么學習者對于文章的依賴也會大大降低,回讀文章的協同效應也會因此受到影響,不能達到讀后續寫本身的促學目的。所以,要想維持學習者的寫作主動性和可持續性,讀后續寫中所選取材料的語言難度一定要合適。
四、結語
本文主要結合讀后續寫協同效應和理論原理,探討了其對學習者在寫作過程中產生的三個方面的影響,及對學習者學習二語詞匯、語言使用準確性、學習主動性和可持續性方面的影響。總的來說,在所選取材料的語言難度、規范程度、趣味性都合適的基礎上,讀后續寫的協同效應符合語言學習的規律,對學習者的促學效果顯著,是一種值得發展和推廣的寫作方式。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Garrod S, Pickering M J. Why Is Conversation So Easy[J].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2004(8):8-11.
[3]王初明.互動協同與外語教學[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0(4): 297-299.
[4]王初明.讀后續寫何以有效促學[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5(5): 753-762,801.
[5]Bock J K. Syntactic persistence in language production[J].Cognitive Psychology, 1986(3):355-387.
[6]王敏.語言水平及任務類型對第二語言產出中結構啟動的影響[J].現代外語,2009(3):276-286,329.
[7]姜琳,涂孟偉.讀后續寫對二語詞匯學習的作用研究[J].現代外語,2016(6):819-829.
[8]袁玲.“以讀促寫”教學對英語學習者書面語詞匯豐富性的影響[J].科研園地,2019(5):86-91.
[9]姜琳,陳錦.讀后續寫對英語寫作語言準確性、復雜性和流利性發展的影響[J].現代外語,2015(3):366-375.
[10]張愛萍.讀后續寫協同效應的可持續性研究[J].蘭州文理學院學報,2020(2):9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