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蓮



跳繩是國家學生體質健康必測項目之一,也是中考體育項目之一,測試標準依據《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2014年修訂)》。經常跳繩能夠促進運動器官的發育以及內臟機能的發展。在小學體育課堂中應發揮跳繩功效,讓小學生真正地享受跳繩樂趣,并從中獲益。
一、找準定位,有的放矢
針對現階段小學體育跳繩項目在課堂教學上需要找準“如何提高跳繩能力”這一定位,根據兒童青少年身體素質敏感期尋找解決方法,可將跳繩劃分為2個階段,分階段把握及突破,從而更好地提高小學生跳繩能力。
(一)把握身體素質敏感期
在不同年齡段,兒童青少年的身體素質發展的敏感期不同。兒童青少年身體素質主要包括快速增長、緩慢增長、相對穩定3個階段,在敏感期內身體素質的增長率更為明顯[1]。身體素質的敏感期集中在6~8歲、10~13歲。小學低年級段是速度、柔韌、靈敏、力量素質的第1個敏感期;小學高年級段則是發展速度、力量與耐力素質的最佳時期(表1)。根據跳繩運動的項目特點,其能促進學生下肢爆發力,速度素質、靈敏性與協調性等方面的發展。
(二)分階段提升興趣點
1.初學階段——奠定基礎
(1)手腕搖繩、前腳掌著地,保持搖繩姿勢
在跳繩過程中,身體直立、平視前方、肩膀自然放松、上臂下垂至身體兩側,前臂在身體的側前方,帶動手腕搖繩,起跳落地腳掌用力著地,膝關節微屈。在手腕搖繩時,可借助搖繩練習器或者利用2根繩子進行搖繩練習;也可采用前腳掌著地,進行原地的提踵跳躍練習。
(2)把握雙腳過繩高度,合理調整繩長
跳繩時,應把握起跳高度,以繩剛過腳為宜。在跳繩前應先調整適合自己跳繩的長度。如,對折繩子、單手握繩、長度從腋下垂直到達地面或者雙腳踩繩、雙手握繩成跳繩姿勢,繩子長度在腰側。對于初學者而言,可以在此基礎上略長一些。
(3)手甩繩、腳跳躍,手腳結合跳繩
初次接觸跳繩,上下肢不協調的問題最為常見,經常會出現以下現象:有前甩沒后拉動作或后拉不足導致搖繩慣性不足;用上肢力量帶動跳繩,無法保持身體直立姿勢;搖繩用力不均、不同步、不連貫;手腳不協調,或快或慢,節奏不一;上下肢配合不足,有小跳,繩搖1下腳跳2下。以上問題可采用甩繩練習或節奏練習解決:雙手分別持1根跳繩,同時搖繩讓跳繩的甩動保持一致(或利用搖繩練習器);無繩的手腳配合節奏練習,雙手置于大腿外側,有節奏地同時擊打腿側,擊打后雙腳同時跳躍,保持節奏進行練習(圖1)。
2.提升階段—精益求精
在此階段,通過提醒學生落地要輕巧、節奏要穩定,在練習過程中,逐漸協調使全身產生肌肉記憶并達到自動化狀態。手腕靈活性是跳繩提升階段重點要突破的關鍵,在提升階段可以進行一些手腕靈活性的專門性練習,如,屈臂搖繩、負重轉腕、轉腕畫圈等。跳繩在40s左右時小腿處開始有酸脹的感覺,這是因為腓腸肌易興奮收縮也易疲勞,可通過計時30s或40s跳讓肌肉逐步適應,提高耐受力,也可通過原地蹲跳、提踵、箭步側壓腿、跳遠等動作提升小腿三頭肌的力量。在跳繩過程中,任何原因的“壞繩”中斷均會影響最后的總數,故可采用跟隨音律節奏練習的方式,讓學生掌握跳繩節奏,盡可能少地減少中斷。跳繩過程中,主要由腰腹肌、臀大肌,股四頭肌參與其中,每次跳躍、臀大肌股四頭肌主要承擔保持身體平衡、落地緩沖的任務,所以,應加強核心力量的練習,如波比跳、平板支撐、仰臥起坐、連續收腹跳等動作,以提高身體平衡。
二、策略求變,高效精準
運動技術動作的形成需要經歷泛化、分化、自動化的過程。在達到動作自動化的過程中需要時間的積累,對于兒童青少年而言,練習內容應多樣、有效,進而提升學練興趣。
(一)進階式爬升模式
跳繩的進階式爬升模式類似于游戲升級,其根據跳繩的難度逐級攀升,但要保證每個階段有足夠的時間。進階模式分為3個階段。第1階段是從一年級開始設置1學年掌握1個跳繩技巧(表2),滿足大部分學生的跳繩需求。第2階段針對基礎較好的學生設置難度遞增的6個花樣組合(表3),可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選擇性學習。第3階段設置校級比賽,以單項、花樣以及創編為要求組織賽事,逐步提高學生對跳繩的興趣。
(二)自選式高效模式
提高跳繩的成績需堅持每天練習,引導學生采用表格記錄的方式觀察成績是否有所提高(表4),并保證每天5分鐘的練習時間。有效地提高跳繩穩定性,減少中斷次數,增加跳繩個數。另外,不同階段應提出不同的要求,如,小學低年級段每組不少于100個/min,共練習3組,超過150個時,可練習2組。小學低年級段每組不少于120個/min,共完成3組,超過170個時,可練習2組。小學高年級段每組不少于140個/min,共完成3組,超過190個時,可練習2組。
(三)間歇式奇招模式
小學一至二年級每周有4次課,三年級以上每周有3次課。每次在課堂上利用4min做Tabata間歇練習進行鞏固與提高。Tabata采用練習20s+休息10s的方式,提高學生肌肉的耐受性、動作穩定性,從而更好地提高學生的跳繩成績。
在初學階段需要教師關注學生的身體姿勢與身體協調等,在提升階段需要關注手腕靈活性、節奏、核心肌群與小腿的肌耐力等。通過課堂與課后練習的結合,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跳繩成績,從而更好地發展學生身體素質。協調性練習、節奏練習、間歇訓練、花樣組合等都是在最基本的單搖、反搖的基礎上進行改變的,可以讓學生對跳繩課堂無限期待,充滿新鮮感。進階式的闖關模式讓學生對練習產生憧憬,持久并有效。
參考文獻:
[1]王偉杰.兒童青少年身體素質敏感期的變化特點[D].北京:北京體育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