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夢琪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全民健身計劃(2016-2020年)》《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等文件中都明確了幼兒園健康領域課程建構的重要性,同時,健康領域課程與大中小體育課程一體化同步,也將更好地完成幼小銜接。因此,我們依托課題研究開展幼兒園整合式體育課程一體化建構。
一、課程理念
“大中小(幼)體育課程一體化研究”明確了幼兒園體育課程一體化的必要性。由于幼兒園課程不是以學科劃分的,而是以領域劃分,所以沒有專稱體育課程。因此,幼兒園體育課程的構建要參考《指南》健康領域身心狀況、動作發展、生活習慣與生活能力[1]三大內容,同時,尊重幼兒階段學習的方式與特點。
幼兒是在玩中學、生活中學的,而運動能力發展貫穿于幼兒一日生活之中。因此,運動與生活兩者密不可分,我們將運動與生活能力進行整合培養,同時,落實體育課程一體化“大課程”“全面育人”[2]的精神,以幼兒為本,重視知識、技能、行為、體能等各方面發展;重視課程的系統性、銜接性、邏輯性;重視活動的生活化、趣味化。構建幼兒園整合式體育課程,進行體育課程一體化實踐嘗試。課程中運動能力以及運動生活整合能力兩大部分即幼兒園整合式體育課程內容,生活能力部分本文不做詳細論述。
二、課程內涵
幼兒園整合式體育課程是專為支持3~6歲兒童運動與生活能力發展而設計的,旨在發展幼兒平衡、靈敏、協調等各項身體素質和走、跑、跳等基本運動能力,是以生活衛生習慣、自理與自我保護能力培養為目的,是動態開放、富有彈性、綜合的、可生成、可重組的活動課程。
課程聚焦運動與生活兩大內容。其中,整合包括兩層含義,一是運動與生活能力并重,即培養幼兒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良好的運動習慣、規律的生活習慣、健康的飲食衛生習慣等,達到均衡發展;二是運動與生活能力的融合培養,關注運動中的生活習慣、自理能力,生活中的運動安全、運動衛生等,將室內外運動貫穿于幼兒的一日生活中。
三、課程目標
經過多輪課程實踐與研究,構建了三級目標體系(表1)。課程的總目標即培養幼兒運動能力、生活能力、運動生活整合能力。二級目標中包含了兩大運動目標、三大生活目標、兩大運動生活整合目標。三級目標將二級目標細化,并根據《指南》提出了各年齡段具體要求。例如,在平衡素質具體要求中,小班幼兒能沿地面直線或在較窄的低矮物體上走一段距離,中班幼兒能在較窄的低矮物體上平穩地走一段距離,大班幼兒能在斜坡、蕩橋和有一定間隔的物體上較平穩地行走。
四、課程實踐內容
(一)運動活動
聚焦幼兒身體素質提升、基本動發展、運動品質培養,將七大身體素質作為核心目標,有目的地將基本動作的發展與身體素質的提高有機結合[3]。為幼兒提供良好的運動環境、充足的運動時間、開展豐富的運動活動,關注活動的游戲性、趣味性、多樣性、層次性,形成了五大課程內容。
1.基本動作與器材活動
基本動作的發展是幼兒進行各項運動活動的基礎,而大、中、小各類專門體育器材活動對幼兒各項動作與身體素質發展有很大的教育價值。因此,我們聚焦動作與器材游戲活動,編撰了園本課程《游戲手冊》(見圖1),其中包含了準備運動游戲、徒手游戲、器材游戲三大類184種游戲,可進行師幼共讀,自主設計不同的游戲。如陽光晨練中,教師參考手冊中有10種關于“走”的游戲,可進行組合、改編,開展集體游戲。根據手冊中平衡木上拋接球、躲避滾球、手肘滾球等開展球的一物多玩分散游戲,也可從鼓勵幼兒自主游戲。教師將活動安排納入周計劃中,保證每日運動中涉及各類基本動作游戲,每周進行5種以上器材游戲。
2.體操活動
體操活動包含了基本操(模仿操、徒手操、輕器材操)、基本隊形隊列練習、專業體操(跳箱、單杠等)。基本操于每日晨間在戶外進行,每學期我們會創編3個年齡班的早操、律動、隊列隊形,并開展針對性的園本教研、全園評比、開放日觀摩、運動會隊列隊形展示。
考慮到跳箱、單杠等體操活動的專業性與安全性,我們邀請體育教師開展藝術體能活動,每學期16周次的內容,每周四全園幼兒分年齡班進行40~50min藝術體能活動,在活動中融入跳箱、懸垂、側翻、滾翻等體操啟蒙動作,根據每個幼兒的不同發展情況,鼓勵幼兒挑戰、嘗試。
3.身體素質活動
以七大身體素質發展為切入點,以游戲為活動載體,有計劃地開展每周1~2次的集體教學活動,形成基本活動模式流程。如大班《跳繩俱樂部》活動,第1環節,開展多種繩類熱身游戲;第2環節,幼兒自主探索繩子的多種跳躍玩法,同伴互相學習、模仿跳繩的基礎動作;第3環節,通過瑜伽壓路機游戲,充分放松身體。此外,將身體素質的培養貫穿于幼兒一日的各項運動活動中,引導教師從動作發展角度設計活動目標,將幼兒身體素質發展放在第一位。
4.運動游戲
運動游戲是融運動、游戲和教育指導于一體的健康領域活動。活動中有任務、情節、規則等具體要求。我們形成了民間體育游戲、萌趣運動游戲、循環體能游戲等游戲集。同時,還根據各類節慶開展運動游園活動。如春日游園活動中,設計了滾鐵環、投壺、射箭、斗雞、轉陀螺、蹴鞠等多個游戲場,幼兒以游園贏春日禮的形式,參與多種游戲。
5.特色運動
開發了園本特色運動活動,包含親子運動、社團活動。其中,親子運動通過專家講座、家長工作坊等形式,引導家長形成科學的運動認知。活動涉及親子遠足、線上運動游戲、21天運動習慣打卡、親子運動會、運動小舞臺等。社團活動提供了菜單式的不同運動體驗選擇,包含了藝術體能、花樣籃球、競技疊杯、跆拳道等。社團由小學體育教師、專業運動教練擔任教師,采用混齡、混班形式,每學期開展16周次活動。
以上五大課程內容,通過不同的活動形式展開,設置了陽光晨練、早操律動、戶外游戲、午后鍛煉、室內運動、集體教學、拓展選修、親子運動等豐富多樣的課程組織形式,保障幼兒有充足的運動時間和靈活多變的運動機會,豐富幼兒的運動體驗,促進幼兒身體健康發展。
(二)運動生活整合活動
關注生活中的運動安全與運動習慣教育,在生活活動中開展專項運動安全教育,引導幼兒了解運動常識,逐步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
1.運動安全教育
(1)關注不同年齡段幼兒特點,在日常生活中幫助其樹立規則意識。如在生活中,引導幼兒洗手、取餐時按順序排隊,將排隊的生活經驗遷移到運動中。(2)了解不同運動中的自我保護方法,將動作要求與生活自護方法結合。如知道立定跳遠屈膝落地緩沖動作能保護膝蓋,為避免受傷,可把緩沖動作運用到日常跳躍動作中。(3)明確運動著裝要求,自主完成運動前檢查。設置鏡前檢查環節,讓幼兒檢查自己是否穿著合適的鞋子、衣物、摘掉配飾,對于特定運動項目是否帶好護具。(4)知道場地、器械等安全隱患,有自我保護意識。在運動前,帶幼兒巡回了解場地,在成人的指導下,使用攀爬架、鞍馬等器材。(5)掌握簡單的運動損傷處理方法。如開展《擦傷了怎么辦》專題活動,通過集體教學,讓幼兒了解清潔傷口、消毒、止血、包扎、定期更換紗布等內容。
2.運動常識教育
開展集體教學、爸爸團客座教師、社會實踐、參觀小學等多種活動,在日常生活中,讓幼兒了解運動的分類,嘗試拳擊、馬術、擊劍、冰球等體驗課程;認識多種運動器材,能選擇適合自己高度、難度的器材;知道不同運動的規則,并組織觀看運動賽事,感受體育競技中的合作、頑強、進取精神。
3.運動習慣養成
(1)每日堅持運動。開展線上線下生活打卡,保障每名幼兒的日常運動時間。鼓勵幼兒節假日堅持參與親子運動,如遠足、迷你馬拉松等。將運動活動納入生活過渡環節,增加餐后散步、午后運動、離園運動時段。合理規劃室內外運動場地,設置行走、奔跑、爬行、拋接、騎行、駕駛、跳躍、創意運動等區域。(2)運動前后熱身放松。設計有針對性的創意熱身、放松活動,融入舞蹈、瑜伽、搏擊等,避免流于形式。同時,通過醫學視頻、小講座等生活活動,引導幼兒了解身體骨骼、肌肉構成,知道熱身的必要性。(3)科學規劃運動量、運動時間。在活動中觀察幼兒的生理、心理負荷,建立幼兒運動體能基本情況手冊。根據不同幼兒的情況調整運動密度、強度、難度、質量。
綜上,在生活中對幼兒進行運動安全與運動習慣教育培養是有必要的。
在體育課程一體化建設中,幼兒園體育課程不可獲缺[4]。幼兒園整合式體育課程的建構是我園基于大中小(幼)體育課程一體化建設精神的初步實踐,通過專項課題研究嘗試形成全面、系統的課程建設內容,構建科學的課程體系,促進幼兒的健康全面發展。
[本文系蘇州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幼兒園整合式運動生活課程的建構與實踐研究”(項目編號:192010351)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Z].2012.
[2]于素梅.體育課程一體化的功能定位[J].中國學校體育,2020,3(1):22-23.
[3]李季湄,馮曉霞.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解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3.
[4]谷長偉,周爽.體育課程一體化建設視角下幼兒園體育課程的內容建構[J].中國學校體育,2020,3(1):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