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 王芳
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司長王登峰對《關于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意見》進行解讀時指出:“傳統的學校體育只是蹦蹦跳跳、活動身體,這種觀念已不能適應體育強國背景下新時代學校體育的發展趨勢,新時代學校體育必須做到教會、勤練和常賽。”新時代體育教學應以素養目標為引領,明確“教會”內涵,使學生真正掌握相應的運動知識與運動技能;應以學生興趣為導向,提高“勤練”效率,使學生形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應以全員參與為抓手,擴大“常賽”范圍,提高學生運動技能的應用水平。那么,如何理解與實施課堂教學中的“教會”,又如何在引導學生“勤練”的基礎上做到“常賽”,使學生既能全員參與又能達到選拔人才的目的?《中國學校體育》雜志《草根爭鳴》總第143期對此展開了研討,形成如下策略。
一、“教會”策略:以素養目標為引領,指向“學會”“能用”
在如何理解與實施課堂教學中的“教會”的研討中,北京王芳認為,“教會”與“學會”是互為一體、緊密聯系的,“教會”是雙邊活動,既要關注教師如何教,也要關注學生如何學。江蘇周云提出,教師的教要有目標、有內容、有策略方法,學生的學要會觀察、會表達、會思考。江西黃福嬌指出,“能用”是“教會”的重要標志,即學生在多種情境下能運用所學知識技能解決新問題,是多種素養能力的綜合體現。
深入分析,我們認為,“教會”是學生參與“勤練”和“常賽”的基礎,“教”要遵循教育規律和學習規律,循序漸進、分層實施,不僅要幫助學生“學會”知識技能,還要指導學生“會學”。“教會”中包含了定義(是什么)、內容(教什么)、方法(如何教)以及標準(何為會)4個方面的內容。體育與健康學科是一個綜合的學科,“教會”的內容中既包括體育與健康知識、基本運動技能、專項運動技能、體育學習方法和思維方式,又包括跨學科知識、體育品德和健康行為。
“教會”的實施策略如下:1.要理解體育與健康學科的育人價值和素養目標,從單元知識體系的整體構建入手,從技術的結構關聯、育人要素、學練方法、運用場景等多方面進行教學設計和實施,重點關注核心內容和關鍵問題。2.選用恰當、有效的方法手段,將書本上的知識技術轉變為符合學生認知能力的學習內容,如運用口訣、圖示、視頻、比喻等。3.尊重學生個體差異,準確把握學生的優勢和不足,引導學生制訂適合自己的學習目標、選擇達成目標的路徑,享受點滴進步的快樂。4.創設多樣、復雜的應用情境,通過挑戰性任務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通過小組學習、合作探究,實現良好行為和品格的塑造。
二、“勤練”策略:以學生興趣為導向,強化“激趣”“參與”
在如何引導學生在校內“勤練”的研討中,研討教師認為,在校內,體育課堂、課外體育活動、課余體育訓練等聯系緊密,都是學生“勤練”的主戰場。“勤練”的實施策略,應以學生的興趣為抓手,強化課外練習,提高“勤練”效率。
1.課堂教學中以興趣為導向,精講多練
研討中,江蘇張小偉提出:“在體育課堂教學中,教師要使用多樣化的練習手段,提高學生練習興趣,引導學生通過多練掌握運動技能。”江蘇陳萍舉例:“在耐久跑練習中,如果每次都組織學生跑圈,就顯得簡單乏味,如果利用不同的圖形跑或加入定向越野的形式,就能起到意想不到的練習效果。”教師在課堂練習中應抓住基本要素或知識點,精講多練,使學生通過課堂練習完成學習任務、發展體能,教會學生學會動作及練習方法。教師要注意激趣、精講,讓學生學得有興趣,在汗水和笑臉中磨煉,以有效達成學習目標,突破重點、難點。
2.課外體育活動以興趣為導向,全員參與
在大課間體育活動、課外體育活動、課余時間等活動中,教師要根據校情、學情,制訂適合全體學生的體育鍛煉計劃,以興趣為導向,引導學生通過“勤練”鞏固運動技能、提高身體素質、養成體育鍛煉習慣。研討中,江西黃福嬌認為:“‘勤練可以采用分組練習,要考慮學生的年齡、性別、體質及心理發展等特點。”練習的目的在于調動全體學生的參與性、積極性,營造良好的體育鍛煉氛圍,不應置少數學生而不顧。教師要考慮到給每一名學生練習的機會,盡可能地在分組練習中合理搭配組別及運動量,這樣才能調動全體學生的練習積極性。
3.課余體育鍛煉以興趣為導向,強化競技
研討中,江蘇楊柳認為:“課余體育鍛煉是學校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學生運動鍛煉體系中處于基礎地位,是體育課堂教學和課外體育活動的延伸和提高,然而在課余鍛煉中也要加入游戲、比賽等形式,提高學生鍛煉興趣。”江蘇王義龍介紹:“學生在體育教師的組織下參加課余體育鍛煉,主要目的是通過長期鍛煉,全面發展學生的身體素質和體育品質,提高競技水平,這是學生在校內‘勤練效果的最佳體現。”在校運動隊等課余體育鍛煉中,教師應明確培養目標,安排科學化、專業化、趣味化的鍛煉內容,引導學生全面提高運動能力和綜合素質,讓他們成長為學生群體中的體育中堅力量。
三、“常賽”策略:以全員參與為抓手,突出“競技”“聯動”
在“常賽”如何做到既全員參與又能選拔人才的研討中,研討教師普遍認為,體育比賽的目的不僅是選拔人才,還要讓所有學生在體育教學中體驗比賽,感受體育魅力。只有“常賽”,學生才能通過自身感受去理解“更高、更快、更遠”的奧林匹克精神。通過系統化的課堂體育比賽、年級賽、校際賽、區域賽等,促進學生掌握和提高運動技能,提升身體素質。擴大比賽范圍,既可以豐富校園體育賽事,又可以發掘更多的優秀人才,從而完成人才的選拔。
“常賽”實施策略,既要全員參與,又要側重選拔、訓練后備人才。
1.班級比賽多元化
在體育課堂中,教師以“全員參與”為目標,采用分層分類的方法組織學生進行比賽,以促進學生掌握運動技能,達到學以致用。研討中,北京馬立軍舉例:“在課堂上學生根據自己擅長的項目參與比賽或挑戰有難度的項目,比賽完成可獲得一個手環獎勵,在規定時間比一比誰參與的項目多、獲得的成績好,這樣既保證了每一名學生都有機會參加競賽活動,又能使他們在競爭與合作中獲得發展。”江蘇林輝舉例:“一場足球比賽,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足球學練情況、體能強弱進行分層比賽,通過將復雜的比賽規則簡單化,便于讓參賽學生理解操作,使學生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比賽中去。”體育課堂中“常賽”的組織形式可以靈活多樣,既要鼓勵學生不斷提高競技水平,又要實現全員參與。
2.校園比賽全員化
要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校園體育比賽中,為全體學生搭建各種“常賽”的平臺。研討中,江蘇杜倩倩提出:“運動會、趣味運動會、單項運動會、親子運動會等,利用每天鍛煉一小時進行班級分組賽、年級友誼賽等都是‘常賽的形式。可根據不同的季節、不同的主題設置各單項比賽。”運動會既有全員參與的趣味項目,也有單項競技比賽,既可以提高學生的運動技能、參與體育活動的熱情,又可以選拔、培養出年級內優秀運動員,為更高層次的比賽做準備。
3.校際、區域比賽一體化
通過各級各類的校際、區域聯動比賽,選拔體育運動人才,營造學校體育文化。同時,進一步促進、帶動班級賽、年級賽的常態、高水平發展。如,校園籃球通過班級競賽選出班隊,通過校內聯賽,組織優化選出校隊,這種自下而上的競賽在普及校園籃球的同時,也促進了校園籃球競技水平的提高,營造了濃厚的校園籃球文化。“常賽”最基本的條件是在已經學會相關技術的基礎上,通過扎實“勤練”而能夠熟練運用相關技能。
學校體育是實現立德樹人,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基礎性工程,“教會”“勤練”“常賽”是全面落實這項基礎性工程的重要手段。教師要圍繞運動技能的掌握與提高、身體素質的發展與提升、鍛煉方法的多樣與靈動、練習手段的豐富與趣味、競賽活動的廣泛與普及全面落實“教會”“勤練”“常賽”,幫助學生在體育鍛煉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塑造品格,實現“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的基本要求,促進體教融合,達到以體育人的教育觀。
——金剛(江蘇省蘇州市高新區教研室,215000);王芳(北京市海淀區萬泉小學,100089)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