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李軍 王芳芳
摘? 要:漢語普通話中,位于句末的“了2”是事態助詞。從本質上來看,它的語法意義是表示“事態或狀態的變化”;在具體語境下,它也可以解讀為“時體功能”“主觀性”與“肯定”等意義?!傲?”的語用意義主要有表示“情感”“評價功能”和“提供新信息”。由于事態助詞“了2”主要是表示“變化”義,因此,它不能與表示永久、動作行為進行或事態持續、否定動作行為發生的副詞等共現。
關鍵詞:“了2”;句末助詞;事態助詞;變化
在漢語普通話中,根據所處位置的不同,可以將助詞“了”分為兩種情況:一個是位于謂語動詞后的“了”,通常稱為“了1”;另一個是位于句末的“了”,通常稱為“了2”?!傲?”被認為是體標記,表示動作的完成或起始[1]。不過,學界對“了2”的句法成分、語法意義均存在一定爭議。有鑒于此,本文將從句法成分、語法意義和共現限制三個方面,對“了2”進行探討。需要說明的是,本文所有例句均為筆者調查和內省所得。
一、句末 “了2”是什么句法成分?
就目前的研究現狀來看,有些學者將位于句末的“了”劃分為三種類型。如燕燕將表示事態出現了變化的“了2”稱為“了2a”;表示即將出現變化的“了2”稱為“了2b”;兼表動作完成和事態出現了變化的句末“了”稱為“了1+2a”[2]。筆者認為,“了2a”和“了2b”之間的區別并不是“了2”語法意義本身的區別,而是由語境或情態動詞所引起的。例如:
(1)a.(A找不到B,給B打電話)
A:你人呢?
B:我走了(飯菜在桌子上)。
b.(A要出門的時候給B道別)
A:我走了,再見。
B:再見。
(2)a.他走了。
b.他要走了。
例(1a)和例(1b)中,“我走了”在時制上的區別是由語境導致的;例(2a)和例(2b)中,情態動詞“要”則使得二者的語義產生了差別。
肖治野、沈家煊則將句末“了”分為“了行”“了知”和“了言”,其中,“了行”表示新行態的出現,“了知”表示新知態的出現,“了言”表示新言態的出現[3]。這種分類盡管能很好地解釋普通話中“了2”的絕大部分分布,但他們在分類時卻混淆了句末“了”的語法意義和語用意義。因為在不同語境下,同一帶句末“了”的句子有可能分別是“了行”“了知”或“了言”。例如:
(3)a.(原來不甜,現在不一樣,)這個木瓜很甜了。
b.(從瓜皮看,我推測)這個木瓜很甜了。
c.(你真倔,我重申)這個木瓜很甜了!
在這三個句子中,例(3a)的句末“了”屬于“了行”,例(3b)屬于“了知”,例(3c)屬于“了言”。
史冠新認為,在句末“了”中,有一個是表示新事態的“了2”,另一個是表示新事態確認與實現的“了3”[4]。不過,在中性語境下,句末“了”是表示“新事態”還是表示“確認與實現新事態”,則很難辨別。因此,很難說這兩個句末“了”之間有本質區別。例如:
(4)小姑娘長大了。
例(4)既可以表示“小姑娘長大”這一事實,也可以是確認“小姑娘長大”這一事實。
有些學者則將“了2”歸為標記詞。岳中奇認為,“了2”和“了1”一樣是完成體標記,當與持續性動詞(如“寫、畫”)連用時,“了2”具有未完成體的功能;與結束性動詞(如“發表、完成”)連用時,“了2”具有完成體功能[5]。陳前瑞、胡亞也持同樣的觀點[6]。不過,從歷史演化[7]、[8]和方言調查[4]、[9]等視角的研究,則表明“了2”和 “了1”并不相同。同時,認為“了2”和“了1”是相同成分的觀點,也抹殺了兩個位置的“了”的區別。例如:
(5)他唱了三首歌了。
上述觀點是不能解釋例(5)中兩個“了”共現這一情況的。如果兩個“了”表達同一語法意義,它在句中就沒有必要在謂語動詞詞尾和句末同時出現。
同時,有些語境也無法用“動作的完成或起始”來解釋。例如:
(6)a.葉子綠了。
b.張三成人了。
c.敵人死了。
例(6a)是說葉子從“不綠”變成了“綠”的狀態;例(6b)是指張三從“青年”到了“成年”的狀態;例(6c)強調的是敵人從“活著”到“死”的狀態變化。這三個句子中的“了2”均無動作完成或起始的意思。
Zhu認為,“了2”是轉換體(transformative aspect)標記,表示事態變化已經發生[10]。筆者認同Zhu給出的“了2”的語法意義,但認為它是轉換體標記,則值得商榷。“體”是我們觀察事件(situation)內部結構的方式,從事件內部觀察稱為“非完整體”,從事件外部觀察則稱為“完整體”[11]。但“轉換體”這一概念并未反映出觀察事件的方式,因此,它并不屬于“體”概念。
除“標記詞”觀點外,很多學者還將“了2”歸為語氣助詞[10]、[12]-[15],認為它是“了也”的合音[7],是漢語普通話中的基本語氣詞之一[10]?!傲?”有表示句子陳述、疑問、感嘆等語氣的作用[16],兼有體標記的功能[17],在表示狀態變化的同時,也傳遞說話人的心情與心理狀態[10]。不過,與其他語氣助詞不同,“了2”具有表意功能,因此,陳賢純反駁“了2”是語氣助詞的觀點。他認為,語氣詞不會改變句子的基本意思,與句子中的其他成分沒有瓜葛[18]。例如:
(7)a.咱們明天再去爬山。
b.咱們明天再去爬山吧。
而句子是否帶“了2”,不僅會影響句子的基本意思,甚至會影響句子是否合法。例如:
(8)a.他是教師。
b.他是教師了。
(9)a.*他去。
b.他去了。
同時,含有“了2”的句子還可以帶其他語氣詞。例如:
(10)她是一個大姑娘了啊。
因為一個句子只能有一種語氣,所以“了2”不是語氣助詞。筆者認為,“了2”是一個完整命題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通常不能省略;而一般的語氣助詞是完整句子之外的附屬成分,省略之后并不影響句子的成立。
除陳賢純外,史冠新也認為“了2”不是語氣詞。作者指出,語氣詞不能出現在詞或短語層面,只能出現在句子或小句層面;而“了2”可以自由地出現在定語位置,因此,“了2”不是語氣詞[19]。例如:
(11)不吃飯了的人可以回宿舍。
李小軍、曹廣順均將位于句末的“了2”稱為事態助詞[8]、[20],以與位于謂語動詞詞尾的動態助詞“了1”
相區別。動態助詞“了1”與謂語動詞相關聯,主要表示動作的完成或起始[12]、[21];而事態助詞“了2”與句子或小句相關聯,表示事態變化[3]、[18]、[21]、[22]或狀態變化[10]。例如:
(12)a.小男孩打碎了一個花瓶。
b.小男孩吃了三碗飯。
c.小男孩拿起了他的錘子。
(13)a.春天到了。
b.她是教師了。
c.張三扛起桌子了。
例(12a)表示“小男孩打碎花瓶”這個動作的完成;例(12b)表示“小男孩吃三碗飯”這個動作的完成;例(12c)表示“小男孩拿起錘子”這個動作的起始。與例(12)不同,例(13)中的三個例句主要是表示“冬天→春天”“不是教師→教師”“未扛起桌子→扛起桌子”等事態或狀態的變化。
將“了2”看作是表示“事態或狀態變化”的事態助詞,不僅能很好地解釋“了2”在陳述句中的分布,也能解釋它在疑問句、祈使句和感嘆句中的分布。例如:
(14)a.這張桌子多高?
b.*這張桌子多高了?
(15)a.誰是大學教授?
b.誰是大學教授了?
在例(14)中,因為桌子的高度在成形后一般不再發生變化,所以它不能和表示事態變化的事態助詞“了2”連用,因此,例(14b)不合法。不過,如果是順序義名詞,即該名詞(結構)處于一條和相關的名詞(結構)一起構成的前推后移的順序鏈上[23],則該名詞能與事態助詞“了2”搭配,表示“變化義”,如例(15b)。例(15a)這一問句雖然能夠成立,但在沒有“了2”的情況下,并不表示“他不是大學教授→他是大學教授”的變化。
同時,帶有“了2”的疑問句表達了說話人對疑問對象“變化”的理解。例如:
(16)a.今天幾號?
b.今天幾號了?
例(16a)只是單純表達說話人想知道“今天”的日期;例(16b)則表達出說話人“知道過去某一天的日期,且知道從過去到今天這一日期發生了變化,這時想知道與過去日期不同的今天日期”的心理。
在祈使句中,事態助詞“了2”表示說話人命令或請求聽話人從一種事態/狀態變化為另一種事態/狀態。例如:
(17)a.別動!
b.別動了!
(18)起床了!
例(17a)中的聽話人可能動也可能沒有動;只有聽話人正在動時,說例(17b)才能成立。例(18)表示說話人讓聽話人從“未起床”的狀態進入“起床后”的狀態。
感嘆句是指表示快樂、驚訝、悲哀、憤怒、厭惡和恐懼等濃厚感情的句子[14]。感嘆句表達的是說話人的感情,因此帶有很強的主觀性色彩。帶有事態助詞“了2”的感嘆句主要有“太……了”“最……了”“……極了”等結構。陳賢純認為,這些結構中的“了2”只是表示由“前一狀態”變化到了感嘆句所表達的(極點或頂點)狀態[18]。彭小川、周芍亦認為,感嘆句中的“了2”與陳述句中的“了2”本質一樣[15]。例如:
(19)a.這朵玫瑰花紅了。
b.這朵玫瑰花很紅了。
c.這朵玫瑰花最紅了!
例(19)中,三個句子分別反映出說話人對“玫瑰花”從“不紅”變化為不同的“紅”的狀態的心理感受。
通過對“了2”句法成分的分析,可以看出,位于句子或小句末尾的“了2”是事態助詞,表示“事態或狀態變化”。這一觀點能更好地解釋“了2”的句類分布。下面,我們將進一步對事態助詞“了2”的語法意義進行探討。
二、事態助詞“了2”的語法意義
盧福波指出,“‘了應該有它自己的語法意義,不能把動詞、形容詞等等的語義內涵強加于‘了之上,這樣歸納義類會因為詞的不同而得出不同的類,從而造成意義歸納的不一致和義類的繁雜?!盵24](P115)筆者認為,如果過于糾纏“了2”具體的語境、語用和搭配詞類,就會使它的語法意義太過復雜,這樣也就無法歸納出它共通性的語法意義。如前所述,從本質上來看,事態助詞“了2”的語法意義是表示“事態或狀態的變化”。在這一基礎上,我們將進一步展開分析。
有研究者指出,“了2”具有時制意義,與“時”緊密聯系。在中性語境下,它表示的行為意義總是和說話時間相聯系[25],能表達過去時[26]或新情況和最近將來時的功能[9]。筆者認為,“了2”的時制功能是其語境義,因為同一句帶“了2”的句子在不同語境下,既可以表示過去時,也可以表示將來時。例如:
(20)a.(A找不到B,給B打電話)
A:你人呢?
B:我走了(飯菜在桌子上)。
b.(A要出門的時候給B道別)
A:我走了,再見。
B:再見。
有學者指出,“了2”同“了1”表達的語法意義相同,兩者之間無本質差別[5]、[6]。然而,歷史演化路徑[7]、[8]
和方言語料[4]、[9]都證明了“了2”不同于“了1”。楊凱榮也指出,“了2”和“了1”反映的是不同的語法概念[27]。例如:
(21)a.張三吃了飯。
b.張三吃飯了。
例(21a)是表示“張三吃飯”這件事已經完成,現在不再吃飯。例(21b)中,張三既有可能是吃完了飯,也有可能是開始吃或正在吃飯,它只是表達“張三”從“未吃飯”到“吃飯”的事態變化。
有研究者指出,“了2”有表示“肯定”語氣的語法意義?!傲?”的“肯定”義是指肯定或確認事態出現了變化或即將出現變化[15]、[21]、[25],是說話人對事件變化或故事進展予以肯定的口氣[28]。但筆者認為,“了2”的“肯定”意義只是在具體語境下的解讀。例如:
(22)a.(說話人剛送走了張三,對聽話人說)張三走了。
b.(說話人發現張三不在房間里,對聽說人說)張三走了。
在例(22a)中,“張三走了”表示肯定;在例(22b)的語境下,“張三走了”則只是說話人的猜測。
有研究者認為,“了2”具有“主觀性”意義,即
帶“了2”的句子表達的是一種主觀情態[25],強調說話人對事態的影響[3],說話人對事態的選擇反映了他的交際意圖[13],具有向情態表達滲透的潛能[26]。胡建剛甚至認為,“了2”是等級主觀量度(即說話人對量度大小的主觀評價)的標記詞,表達的是“主觀足量”[29]。筆者認為,這一“主觀性”并非“了2”所獨有。因為說話人在交際中表達所見所聞、感情感受時,要從自己的視角來表述,所以他所說的話語即便是描述客觀事物的陳述句,也難免會帶有主觀色彩,但這并不是“了2”特有的語法意義,不帶“了2”的句子也會表達“主觀性”意義。同時,帶有“了2”的句子還可以表達“客觀性”,即表達相對客觀的事實。例如:
(23)A:這座樓房很高。
B:它不高,還沒旁邊的摩天輪高。
(24)a.秋天到了,樹葉變黃了。
b.他現在是大學老師了。
例(23)中,兩個人對同一座樓房的高度認識完全相反,表達了自己的主觀判斷;而例(24)的兩個句子雖然都帶有“了2”,但表達的均是客觀事實。
除此之外,盧福波還指出,有些“了2”并不表示時間軸上的流程,沒有動態過程的變換。在時間軸上它只是一個已然的點,僅表達了說話人的一種情感或態度[24],如“那里的風景可美了!”表達了說話人贊美的情感。張立昌對“了2”的話語功能進行了統計,發現“了2”與“事態評價”功能存在很高的相容性,因此,他認為“了2”結構具有評價性功能[30]。筆者認為,表示“情感”“評價功能”等并不是“了2”的語法語義,而是其語用意義。在一些語用場景中,同樣帶有“了2”的句子表達的是說話人的情感態度或對事態的評價;但在其他語用場景中,并不表達“情感”和“評價”意義,而只是表示客觀事實。例如:
(25)a.這件衣服太大了?。ǜ敬┎涣耍?/p>
b.這件衣服太大了,(那件衣服大小合適。)
(26)a.(別做這么幼稚的事情,)你是大人了!
b.你是大人了,(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
例(25a)和例(26a)表達的是說話人的情感態度或對事態的評價;例(25b)和例(26b)只是表示某種客觀事實。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事態助詞“了2”的“時體功能”“主觀性”及“肯定”意義,是帶有“了2”的句子在具體語境下的解讀,并不是它的本質語法意義。那么,它的本質語法意義究竟是什么呢?筆者認為,事態助詞 “了2”的本質語法意義是表示“變化”,即事態變化或狀態變化。例如:
(27)a.小哥哥生氣了。
b.張三來了。
(28)a.花紅了。
b.小男孩胖了。
(29)a.張三成年了。
b.都八十年代了。
例(27)~例(29),分別展示了中性語境下的動詞謂語句、形容詞謂語句和名詞謂語句中的事態助詞“了2”的“變化”義。
此外,還有研究者指出,事態助詞“了2”表示“新情況的出現”或“表達新信息”[12]、[14]。但筆者認為,“新情況的出現”是事態助詞“了2”的“變化”義的附帶結果和延伸,因為“變化”之后往往會出現新的情況或狀態;而“提供新信息”并不是“了2”的語法意義,它同“情感”“評價”等一樣是事態助詞“了2”的語用義。這是因為任何語句在合適的語境中都能表達新信息;相反,帶“了2”的句子也可能表達的是舊信息。例如:
(30)a.你現在看到的房子就是當年毛主席住過的房子。
b.別客氣,我們倆是二十年的老朋友了。
例(30a)中,“當年毛主席住過的房子”是新信息,但這個句子并未帶“了2”;例(30b)中,“二十年的老朋友”是說話人/聽話人都知道的舊信息。陳小紅也指出,“表達新信息”并非“了2”獨有的功能,而是整個語句在語境中的功能[31]。
有些學者認為,事態助詞“了2”具有“現實相關性”。所謂“現實相關性”,是指帶“了2”的句子體現了事態發生與說話人采用的參照時間或說話時間之間有關聯[17]、[25]、[30]、[31],它表明最近的相關狀態[32]或與當下相關聯的狀態變化剛剛發生[10],可以使事實與“現在”發生聯系[33]。筆者認為,“現實相關性”是對話當中所有句子均涉及到的一個現象。因為說話人和聽話人談及過去或將來的事情均是從“現在(即說話時間)”的視角出發的,所以相關句子尤其是中性語境下的句子,均會體現出“現實相關性”。例如:
(31)a.他是學生。
b.他是學生了。
(32)a.張三走了。
b.張三沒走。
(33)a.他胖了。
b.他不胖。
c.他沒胖。
d.他很胖。
例(31)~例(33),雖然意思不一樣,但表達的都是當下的事情。與例(31b)相比,例(31a)并沒有體現出“他”從“不是學生”到“學生”的變化,但二者陳述的都是“他”在說話時間的狀態。例(32)中,兩個句子所表示的“張三”的“走”或“沒走”,均是從說話人的說話時間出發判斷的,因此,均具有“現實相關性”。例(33)中的四個句子都與“他是否胖”有關,盡管有三句沒帶“了2”,但都具有“現實相關性”,因為討論的都是“他”在說話時間的狀態。
綜上所述,位于句末的事態助詞“了2”的本質語法意義是表示“變化”,即“事態或狀態的變化”,“新情況的出現”和“現實相關性”是“變化”義的自然延伸義,“時體功能”“主觀性”“肯定”意義則是帶有事態助詞“了2”的句子在具體語境下的解讀。同時,“情感”“評價功能”和“表達新信息”等是“了2”的語用意義;而“現實相關性”是對話中絕大部分句子都有的語義,并非“了2”所獨有。
三、“了2”的共現限制
如前所述,事態助詞“了2”的本質語法意義是“變化”,因此,它在與其他詞類共現時就會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具體來說,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首先,“了2”不能和表示永久、慣常、間或的時間副詞共現,如永遠、從來、歷來、素來、向來、一向、始終、一直、老是、總是、常常、經常、每每、時常、時時、往往、間或、偶爾、時而、不時、有時等[10]、[22]。
其次,“了2”不能與表動作行為進行或持續的體標記“在”“著”以及其他副詞共現,如正、還、仍然、依然等[10]、[22];也不能與表示兩個動作同時進行的結構共現,如“一邊……一邊……”“又……又……”等[10],因為動作行為的進行或持續與“了2”的“變化”義有沖突。
最后,“了2”不能與否定動作行為的發生或事態變化的時間副詞共現,如沒有、不曾、未曾、并不、并未等。這些時間副詞否定了動作行為的發生或事態的出現,取消了時間邊界前的初始狀態,也就無所謂時間邊界后的終結狀態,因此與“了2”的“變化”義沖突[22]。
本文對前人的各種觀點進行了辨析,并在這一基礎上,提出位于句末的“了2”是事態助詞的觀點,其本質語法意義是表示“事態或狀態的變化”?!皶r體功能”“主觀性”及“肯定”意義,是帶有“了2”的句子在具體語境下的解讀;前人所認為的“了2”的語法意義,如“情感”“評價功能”“提供新信息”等,實際上是其語用語義。而“現實相關性”是對話中絕大部分句子都有的語義。由于事態助詞“了2”主要是表示“變化”義,因此,它不能與表示永久、動作行為進行或事態持續、否定動作行為發生的副詞等共現??偟膩砜?,本文所提出的事態助詞“了2”的本質語法意義是表示“事態或狀態變化”,能很好地解釋“了2”的句法分布。
參考文獻:
[1]尚新.英漢體范疇對比研究——語法體的內部對立與中立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燕燕.“了2”類析[J].漢語學習,2002,(3).
[3]肖治野,沈家煊.“了2”的行、知、言三域[J].中國語文,2009,(6).
[4]史冠新.普方古視角下的“了1”“了2”“了3”研究[J].東方論壇,2006,(3).
[5]岳中奇.“V(了1)Ct了2”中“了2”的時體功能及其相關動詞[J].漢語學習,1997,(3).
[6]陳前瑞,胡亞.詞尾和句尾“了”的多功能模式[J].語言教學與研究,2016,(4).
[7]劉勛寧.現代漢語句尾“了”的來源[J].方言,1985, (2).
[8]李小軍.助詞“了”語法化過程中的音義互動關系[A].復旦大學漢語言文字學科《語言研究集刊》編委會.語言研究集刊(第十三輯)[C].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14.
[9]陳前瑞,吳繼章.從方言語音看“了”的功能演化[J].漢語學報,2019,(2).
[10]Zhu,C.G.Chinese aspectual particle le:A comprehensive guide[M].Hong Kong: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2019.
[11]Smith,C.S.Aspectual viewpoint and situation type in Mandarin Chinese[J].Journal of East Asian Linguistics,1994,(3).
[12]朱德熙.語法講義[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
[13]武果,呂文華.“了2”句句型場試析[J].世界漢語教學,1998,(2).
[14]黃伯榮,廖序東.現代漢語(增訂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15]彭小川,周芍.也談“了2”的語法意義[J].學術交流,2005,(1).
[16]史錫堯.語氣詞“了”、“呢”的表意作用[J].漢語學習,1990,(2).
[17]邵洪亮.“了1”、“了2”的“實現體”標記功能羨余研究[A].上海師范大學《對外漢語研究》編委會.對外漢語研究(第八期)[C].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
[18]陳賢純.句末“了”是語氣助詞嗎?[J].語言教學與研究,1979,(1).
[19]史冠新.再論“了2”不是語氣詞[J].山東社會科學, 2011,(12).
[20]曹廣順.近代漢語助詞[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
[21]呂叔湘.現代漢語八百詞(增訂本)[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22]譚春健.句尾“了”構成的句式、語義及語用功能[J].漢語學習,2004,(2).
[23]邢福義.說“NP了”句式[J].語文研究,1984,(3).
[24]盧福波.重新解讀漢語助詞“了”[J].南開語言學刊, 2002,(00).
[25]金立鑫.試論“了”的時體特征[J].語言教學與研究, 1998,(1).
[26]生為,劉振前.論現代漢語“了2”的時制功能——從“NP了”的“推移性”談起[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6).
[27]楊凱榮.從表達功能看“了”的隱現動因[J].漢語學習,2013,(5).
[28]王玨,黃夢迪.“了1”和“了2”成句能力的制約因素[J].漢語學習,2020,(1).
[29]胡建剛.主觀量度和“才”“都”“了2”的句法匹配模式分析[J].世界漢語教學,2007,(1).
[30]張立昌.漢語體標記“了”的話語功能分布研究[J].漢語學習,2015,(3).
[31]陳小紅.論“了2”不獨現[J].漢語學習,2010,(3).
[32]Li,C.N.,Thompson,S.A. & Thompson,R.M.The Discourse Motivation for the Perfect Aspect:The Mandarin Particle Le[A].In Hopper,P.J.(ed.).Tense-Aspect:Between semantics & pragmatics[C].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82.
[33]竟成.關于動態助詞“了”的語法意義問題[J].語文研究,1993,(1).
The Sentence-final Particle “Le2(了2)” in Mandarin Chinese
Chen Lijun1 ,Wang Fangfang2
(1.Center for Linguistics and Applied Linguistics,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 Guangzhou 510420;
2.College of Appli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inan University, Danzhou 571737, China)
Abstract:The sentence-final particle “le2(了2)” is an aspectual particle. Its core grammatical meaning is the change of situation or state. Under certain context, it can be interpreted as to express tense and aspect, subjectivity, and certainty. Expressing ones emotion, evaluating something, and providing new information are pragmatic meanings of “le2(了2)”. The meaning relevant to the speech time is the meaning of most sentences in conversations rather than the meaning that is unique to “le2(了2)”. “Le2(了2)” cannot co-occur with the time adverbs that mean permanence, the time adverbs that represent the inchoative or ongoing stage of an action/event, the time adverbs that negate the occurrence of an action/event, as well as the structures that express the simultaneous progress of two actions/events since its core grammatical meaning is contradicted with these adverbs and structures.
Key words:“le2(了2)”;sentence-final;particle;aspectual particle;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