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劍鋒
摘? 要:城市地名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載體,也是城市語言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F有上海地名研究的理論視角及問題取向主要涉及上海地名的歷史學考證、上海地名的文化淵源與文化特征分析、上海地名與城市地名規劃、上海地名文化遺產保護等方面。從總體上看,上海地名研究的主要特征可以概括為:注重地名的歷史學考察,地名的語言地理學研究有所欠缺,地名與當代城市建設研究的視角較為單一,重現象描寫而缺深入解釋等。今后上海地名研究的趨勢走向可側重于全球化的社會語言學及多語生態背景下的上海地名研究、符號景觀理論視域下的上海地名研究、GIS等現代技術的運用等方面。
關鍵詞:上海地名;理論視角;語言景觀;研究展望
地名是人們賦予某一特定空間位置上具有方位意義的自然或人文地理實體的專有名稱,具有歷史性、社會性、地域性、文化性、民族性等多重特性。城市地名是城市文化的重要載體,也是城市語言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城市語言景觀由城市內的交通路牌、廣告牌、街道名、地名、商鋪以及政府機構的公共標牌上的語言文字共同組成,這些語言文字具有一定的規模或視覺效應,在特定地理空間范圍內呈現而形成的具有某種外部視覺特征和特殊地方感的場所環境或空間[1]。城市地名作為城市語言景觀的一部分,既具有基本的地理信息功能,也具有重要的人文地理表征。
上海作為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其城市文化具有包容開放和自成一體的特點。上海文化被稱作“海派文化”,它在繼承吳越傳統文化的基礎上,融合了十九世紀中葉開埠后傳入本土的西方文化,通過將古典文明與現代文明兼收并蓄,表現出多元并存、融合共生的特征。因此,上海的城市語言景觀也呈現出鮮明的特色,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上海地名是上海城市語言景觀的重要切入點,通過對上海地名的探究,可以考察地名背后所蘊含的深層次問題,如歷史記憶、經濟生活、文化內涵、城市治理等。本文主要對現有的上海地名研究進行述評,在對已有文獻進行梳理總結的基礎上,進一步探討現有研究的不足,并從語言景觀視域出發提出展望,以期為今后的上海地名研究提供新的理論視角和研究內容。
一、上海地名研究的現狀分析
總體來看,目前上海地名的相關研究較少,已有文獻主要集中在上海地名的歷史學考證、地名的文化淵源與文化特征分析、地名與城市地名規劃、文化遺產保護等幾個方面。
(一)上海地名的命名、流變及其與城市發展的關系
近代上海地名的命名和流變與社會背景、政治因素及商業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鄭祖安指出,近代上海自1843年開放為商埠后,城市面貌的躍遷使得一大批新興地名涌現,從這些地名的生成演變中也反映出城市和社會的發展變化[2]、[3]。如19世紀50年代前后,隨著各大租界的形成,一系列上海城市大區域地名得以產生,如“夷場”“洋涇浜”“虹口”等租界地域詞,以及“南市”“閘北”“浦東”等華界地域詞。而隨著租界時期、抗戰勝利后國民黨政府對道路命名的不同政策與相關調整,上海近代道路名稱的命名方式也不斷隨之變化,并在這一變化過程中逐步定型。蔡繼福也探討了英、法、美三國租界的創設、范圍變化和道路命名之間的聯系,并指出研究上海的路名需要特別注意“一路數名”“一路數易其名”和“一名多路”三種情況,強調了實地調查和尋訪的重要性[4]。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發展和城市范圍的逐步外拓,原有的城鄉歷史記憶和文化傳承也得到了學者的廣泛關注。吳俊范考察了城市區片地名的演化機制及其歷史記憶功能,指出僅有少部分鄉鎮地名得以在城市化進程中被保留,并向城市區片地名演化;在這一過程中,一些典型的地域性語言景觀中所具備的歷史記憶和地理元素成為了城市景觀文化的一部分并得以延續。這一地名演化的內在機制依賴于文化自沉淀和社會的綜合推動。與此同時,部分景觀由于保存了相對更為豐富的文化內涵,具備更強的歷史記憶功能和傳統文化特征,所以這些地名往往可以脫離其原本所依托的物質實體,轉化為區片名而得到傳承[5]、[6]。
此外,也有學者通過跨學科的研究方法對上海的地名流變進行了分析。周輝將文字學的字例疏證和語言學的語音分析方法相結合,證明了歷史地名“鉤玉弄”和“狗肉弄”的內在關聯,并進一步通過歷史文獻佐證和實地考察,結合周圍地區地名的整體特征,對該地的歷史地名由來進行了探討[7]。
(二)上海地名的文化淵源及其文化特征
有些學者則將上海地名研究的視角集中在地名的文化淵源及其所展現的文化特征上,對上海地名與水生文化、海洋文化之間的關聯進行了深入探討。陳曄指出,地名是一種記錄著地域文化演進并承載著人文思想內涵的社會現象。上海作為沿海國際化都市,與海洋有著緊密的聯系,上海城市地名較好地反映了上海這座國際化大都市所隱含的海洋文化,體現出人文與自然的和諧統一[8]。相對于上海城區的道路而言,沿海郊區包含“?!弊值牡缆份^多,這一現象反映了上海海洋文化的空間分布特點。同時,不同年代修建的“海”字的路名也體現出人們對海洋的認識,早期帶“海”字的地名多表現出先民對海洋的敬畏,而直到現當代新建的道路中,才出現了如海慶路、海興路這樣的祈愿型地名。亢娜、賈文毓對上海市地名的文化景觀特征及成因進行了研究,將上海市各行政級別地名分為自然景觀和文化景觀兩個大類。在這一基礎上,通過GIS技術,對各類別地名的空間分布特征及其成因進行了分析,并得出以下結論:第一,上海市自然景觀類地名集中于東部和西南部,與當地的自然特征相符;第二,文化類地名主要集中在東部和東南部,與人口密度呈現一定的差異性;第三,地名文化反映出歷史上上海市獨特的鹽文化、海防文化、園林文化、建筑文化以及移民文化[9]。周春玉則從自然地理實體類地名與水的關聯、居民地類地名與老城的關聯、交通類地名和經濟文化類地名與歷史的關聯等角度,論述了世博園地名的淵源及其歷史文化背景,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分析了世博園區新地名的文化特征[10]。
(三)上海地名與城市地名規劃
地名規劃是城市規劃建設中的重要環節,往往體現著官方意識形態和地方政策,從地名規劃中也可以透視一個城市的人文地理風貌和城市文化內涵。白雪茹指出,地名規劃是“在一定時期,結合城市建設現狀和發展規劃,著眼城市的長遠發展和現實需要,依據國家地名管理法規和有關規范,對規劃區域內各種自然、人文地理實體名稱進行符合法規和標準化要求的設計”,并提出上海地名規劃的總體思路應當突出地名的文化引領作用,注重歷史地名保護和傳承[11]。許菁蕓、夏麗萍認為,地名規劃是傳承城市文化的一種策略,而當前地名規劃工作中存在命名不規范、地名文化內涵缺失、地名管理時序滯后等不足,明確了后續地名規劃的探索方向,并為上海地名規劃的體系建設提供了較為完整的構想[12]。丁家駿結合具體案例,對上海傳統地名的特征進行了分析,認為傳統地名具有來源上因地多元、文化上雅俗結合、分布上有機自然三大特質,并從中得出了其對當前地名規劃工作的啟示和借鑒意義[13]。
(四)上海地名與地名文化遺產保護
地名是承載歷史記憶和地域文化的重要物質載體,隨著近年來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大量地名遺產湮滅在城市發展的進程中,因此,地名文化遺產的保護也引起了學者的關注。張晨杰著眼于上海老城廂地區的道路街巷地名,從其產生時間、歷史與文化特征、發展演變等角度入手進行了較為細致的分析。在數據分析的基礎上,作者借鑒相關地名文化遺產鑒定原則與標準,建立了三維評價模型,用于對上海老城廂地區地名文化遺產的鑒定[14]。由于地名可以反應特定時空歷史背景下的社會自然環境,所以文化遺產視角下的傳統地名及地名文化內涵研究,有助于為特定區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環境研究開辟新的思路,包括推動城市空間演進、促進城市歷史人文建設、完善城市文化遺產保護體系等多個方面。
二、上海地名研究的總體特征
通過對上海地名研究理論視角和問題取向的梳理,我們可以歸納出可目前上海地名研究的主要特征:
(一)注重地名的歷史學考察
在一定意義上說,城市地名的發展史實際上就是城市發展史的縮影?,F有上海地名研究的一大突出特點是注重對上海地名的歷史學考察。很多論著都梳理了上海地名生成的社會歷史背景,如上海開放為商埠后的商業發展及租界劃分,對大量新興地名的涌現所產生的直接催化,以及不同歷史時期政治政策因素對地名流變產生的影響等。現有研究對上海地名的歷史學考察,比較關注特定時空背景下的城市發展與地名變化的內在聯系,注重探究地名淵源及其所承載的歷史文化內涵,同時也側重于對上海地名的演化機制和歷史記憶功能的探討。通過這些研究,人們得以較為清晰地了解城市化進程與地名沿革的關系,也可以對地名生命力等概念有所認知。從現有研究來看,在上海地名研究中,地理學與歷史學的結合是最為緊密而充分的。
(二)地名的語言地理學研究有所欠缺
語言地理學實際上是建立在語言學、地理學、社會學、文化學和歷史學等其他學科之上的方言學,它與這些學科之間均有著緊密的聯系[15]。不過,囿于其跨學科性質所帶來的研究方法的困難,以及語言本身的社會性、非物質性等特點,語言地理學也成為了人文地理研究中的薄弱點。地名的直接物質載體是文字,而文字同時也是語言的載體。地名的產生與流變,實際上是與某個地域的語言息息相關的。隨著城市的大規模發展,許多具有深厚社會文化歷史底蘊的老地名也隨著古建筑的消亡而亡佚,但一些地名卻通過人們的日??谡Z獲得了傳承與延續。同時,有些老地名由于政策或其他需要,改變了最初的用字,這也可能使其脫離原有的社會文化背景而喪失部分歷史記憶功能。只有通過方言學與地理學的聯合考察,方能找出部分地名原本蘊含的歷史文化內涵,并將其記錄、保存,以避免它們被埋沒在城市發展的進程之中。上海方言作為上海人廣泛使用的日??谡Z語言,對地名的發展有著長久的影響;同時,上海方言作為吳方言的一大代表,本身便具有極高的方言學價值。從目前的研究現狀來看,對上海地名的語言地理學視角的探討還缺乏應有關注。
(三)地名與當代城市建設研究的視角較為單一
地名與當代城市建設同樣需要多元開放的研究視角。不過,現有的上海地名研究基本集中在城市治理與地名規劃方面,主要是對未來城市發展中地名規劃的總體思路、地名文化因素的保留延續進行了探討,也有個別研究涉及到城市化進程中的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問題,其他的研究視角則相對缺失。實際上,地名對城市語言管理及語言政策實施所發揮的作用便是良好的切入點,如通過對上海地(路)名標牌的語言選擇、多語排列、語言翻譯、優勢語言等要素的分析,可以對上海語言政策的實施及落差進行考察,并分析其背后所蘊含的社會心理動因。同時,當代旅游業的發展與城市語言景觀之間的關系也是一個可供選擇的研究視角。旅游作為一種全球化的商業活動,帶來了大量的人員流動及文化交流,城市語言景觀作為重要的旅游資源,也直接受到旅游業發展所帶來的影響。以城市地名、標牌為代表的城市語言景觀,可以通過多種方式構建視覺空間,并傳達民族心理、歷史文化等特殊的象征功能,藉此創造旅游收益。因此,在當代城市規劃建設中,如何協調經濟效益、語言形式、語言權力、文化身份等多重因素,構建恰當的城市旅游語言景觀,也是今后上海地名研究的路徑之一。
(四)注重對現象的描寫而缺少深入的解釋
當前對上海地名的研究存在著重描寫而輕解釋的問題。所謂“描寫”,指的是從不同視角對地名等語言景觀的統計、分類、分布和特征等要素所展開的描述;所謂“解釋”,指的是對語言景觀各要素成因、內隱意義的深層次分析。現有的上海地名研究多停留在淺層的現象描寫上,缺乏對語言景觀背后所蘊含的文化、政治、社會等核心問題的觸及,這與國內語言景觀理論研究現狀有著直接關系。目前,國內學者較少關注國外成型的語言景觀理論,理論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是停留在自我摸索的階段;已有研究多為引入國外的理論框架,對表面現象進行分析,或對現有理論體系進行驗證??傮w而言,理論基礎較為薄弱,相關研究較為滯后。與此同時,從語言景觀視域入手并結合語言景觀理論,進行深層分析的上海地名研究,也十分罕見。今后的上海地名研究應轉換研究重心,加強理論建設,更加注重解釋,對地名所隱含的語言政策、身份認同、意識形態、文化競爭等問題進行探討。
三、上海地名研究的趨勢展望
基于上述梳理和分析,我們認為,今后關于上海地名的研究,在理論視角、問題取向和方法選擇方面均有較大的拓展空間。
(一)全球化的社會語言學及多語生態背景下的上海地名研究
在當代全球化與文化交融的背景之下,語言景觀已經成為社會語言生態及多語現象研究的新路徑[16]。與此同時,隨著全球化的縱深發展,當代社會語言學愈發注重語言資源的超多樣性和流動性分析。包括城市地名在內的城市語言景觀作為一種可視化的語言資源,反映著該地的社會語言生態實景。
上海作為中國最大的國際化都市之一,豐富的歷史記憶、深厚的文化底蘊、優越的地理位置和繁榮的經濟文化等因素共同造就了其紛繁復雜的多語格局。普通話與吳方言,漢語與英語、韓語、日語等多種外語相互交織,使得上海形成了豐富而獨特的多語景觀。上海城市地名作為語言景觀的重要構成部分,具有很高的學術研究價值。Cenoz & Gorter指出,語言景觀作為特定社會語境的產物,也會反作用于社會語境的構建[17]。語言景觀傳達的信息影響著人們的言語態度和行為,語言的使用能使相應語言使用者的群體身份和文化認同得到進一步增強。Kallen則將語言景觀視作一種話語模式,把語言標識視為信息傳遞者與接收者之間的交際媒介,接受者的反映可協助解讀語言景觀背后所蘊含的文化意圖[18]。就此來說,可以從上海地名標牌的語種數量、語碼選擇、語種分布,以及地名標牌上的文字呈現方式和不同標牌的景觀差異等角度進行切入,探討區域語言優勢、文化競爭、群體聚居與身份認同及多語標牌的構建原則等問題,從而對整體的多語語言生態進行多視角考察,這也可以為政府語言管理與語言政策的制定提供一定的參考。
除此之外,以城市地(路)名為代表的語碼轉換也是值得關注的問題。在多語環境中,譯語語種單一、語言服務缺失、翻譯不規范等問題廣泛存在。翻譯作為一種語言實踐,實際上也透露著諸如文化心態、歷史考量、社會共識等多重因素,因此,也可以從城市(路)地名的翻譯現象中探討語言競爭、意識形態、政策因素、文化認同等深層問題。
總體而言,在全球化的推進過程中,像上海這樣的國際化大都市所面臨的多語問題將愈益顯著。隨著傳統言語社區形態功能的劇變與語言關系的重組,以及語言意識形態的過渡和轉變,如何構建和諧共存的多語生態也日益成為一個重要的問題。因此,語言景觀視域下的研究也可能成為今后研究的一大熱點。
(二)符號景觀理論為上海地名研究提供了新的依據與視角
近二十余年來,西方語言景觀研究的興起和發展為國內相關領域的研究提供了理論基礎。上海地名作為上海城市語言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也藉此獲得了更為廣闊的研究視角和理論依托。Ben-Rafael等提出語言景觀是“標注公共空間的語言物件”,此后又進一步指出,語言景觀能夠展示社會現實,成為社會、集體和區域的象征。由于它對公共空間體系具有象征意義,語言景觀又可以被定義為“公共空間的象征性構建”[19]。Jaworki & Thurlow提出了“符號景觀(Semiotic Landscape)”這一概念,強調語言、視角、空間和文化的交互作用[20],進一步深化了符號學在語言景觀研究中的運用。
Scollon & Scollon提出了“地理符號學(Geosemiotics)”理論,旨在對物質世界中不同符號的放置及其意義進行解讀,并從人類社會行為的意義角度進行研究[21]。它的研究對象為公共場所中的各類語言景觀以及人類社會活動,核心觀點是“話語和符號的意義取決于其在物質世界中的放置方式及位置”。場所符號學(place semiotics)作為地理符號學的子系統,為語言景觀研究提供了較為完整的分析框架,其基本的分析要素是語碼偏好、字刻、放置和時空話語。
上海作為國際化城市,地名標牌中存在大量的雙語及多語標牌,語碼偏好問題非常突出,標牌中語言排列的先后順序和空間位置均為語言政策、語言管理和文化心態等本質性問題提供了直觀的透視點。字刻表現為所用材質、字體特征、圖層疊加和狀態變化等多個方面,上海不同區域地名標牌的字刻呈現,實際上也是對區域文化、空間層次、歷史維度等語言景觀現象的反映。放置指的是語言標牌在物質世界中所處的特定時間和空間位置所激活的特定語義信息,這也是場所符號學最根本的要素。去語境化放置、違規放置與場景化放置這三種放置方式在上海的城市語言景觀中都有充分的實例,因此,這也可以作為今后研究中可行的研究點。
如前所述,現有的上海地名研究存在理論支撐的不足,大多停留在表面的描寫,缺乏深入的闡釋和多維度的聯動考察。由于符號學理論在語言景觀研究中逐步成熟,同時其理論體系對上海的城市語言景觀研究具有高度的適用性,因此,今后的上海地名研究可以從符號景觀理論中尋找新的依據和視角。
(三)GIS等現代技術的運用為上海地名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支撐
目前國內的語言景觀研究常用的研究方法有語料收集分類、問卷調查、訪談和數據分析等,表現出非實證性研究為主、實證研究為輔的特點,實質性研究所占比例相對較低。當前語言景觀研究所展開的田野調查,受益于數碼技術對語料搜集手段的拓寬及語料搜集效率的提升,而語料分析方法則基本采用量化數據分析與質性考察相結合的方式??傮w來說,當前的語言景觀研究存在著對象單一、模式相近、設計不嚴謹、數據分析不夠詳盡、研究結果偏重現象描寫等多重問題。
盡管國內外學者對于語言景觀研究的方法論尚未取得共識,但如地理信息系統(GIS)等現代技術的興起,確實為語言景觀研究提供了技術支持。作為一種空間信息系統,GIS可對空間中的地理分布數據進行采集、儲存、運算、描述和分析等多種處理。目前,已有學者將GIS技術運用到語言景觀研究之中,現有上海地名研究中也有對GIS的運用,但數量較少。今后的上海地名研究,可以通過對GIS等現代技術手段的運用,對語料、數據進行更為詳盡的分析和更加直觀的展現,從而進一步拓寬與加深量化研究,并在語言景觀理論的支撐下,與質性研究達成更高層次的融合。
我們認為,以GIS技術為代表的跨學科研究和多模態分析方法,都應當在后續的研究中獲得更多的關注。未來語言景觀研究的方法論,必定會直接建立在當代技術手段的提升之上,這也與語言景觀研究同時包含自然與人文雙重維度有直接的關系。
參考文獻:
[1]張捷,張靜.書法景觀與城市景觀——南京書法景觀及書法旅游產品概念規劃案例[J].城鄉建設,2004,(3).
[2]鄭祖安.近代上海城市地名研究(上)[J].史林, 1987,(1).
[3]鄭祖安.近代上海城市地名研究(續)[J].史林, 1987,(2).
[4]蔡繼福.舊上海路名的演變與租界的興衰[J].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9,(2).
[5]吳俊范.城市區片地名的演化機制及其歷史記憶功能——以上海中心城區為例[J].史林,2013,(2).
[6]吳俊范.景觀更替與城市區片地名的生命力——以上海棚戶區地名為例[J].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14,29(03).
[7]周輝.上?!般^玉弄”地名由來考——語言學和歷史學角度的考察[J].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1,(4).
[8]陳曄.上海路名與上海海洋文化[J].地域文化研究, 2018,(4).
[9]亢娜,賈文毓.基于GIS的上海市地名文化景觀特征及其成因分析[J].山西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6,(3).
[10]周春玉.上海世博園區地名淵源及文化特征初探[J].中國地名,2010,(10).
[11]白雪茹.突出文化引領,提升城市品質——上??刂菩栽敿氁巹澲械牡孛巹澭芯縖J].上海城市規劃, 2011,(6).
[12]許菁蕓,夏麗萍.文化聚力,地名傳承——上海地名規劃體系的探討[J].上海城市規劃,2012,(3).
[13]丁家駿.我國傳統地名特質及其對當前地名規劃的啟示——以上海為例[J].上海城市規劃,2015,(6).
[14]張晨杰.地名文化遺產保護研究探析——以上海老城廂道路街巷為例[J].城市發展研究,2017,(11).
[15]張維佳.語言地理學學科及其在中國的發展[A].四川師范大學漢語研究所.語言歷史論叢(第九輯)[C].成都:巴蜀書社,2016.
[16]Gorter,D.Linguistic Landscape:A New Approach to Multilingualism[M].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2006.
[17]Cenoz,J. & Gorter,D.Linguistic landscape and minority languag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ultilingualism,2006,(1).
[18]Kallen,J.Tourism and representation in the Irish linguistic landscape[A].In Shohamy,E. & Gorter,D.(eds.).Linguistic Landscape:Expanding the Scenery[C].London:Routledge,2009.
[19]Ben-Rafael,E., Shohamy,E., Amara,H.M. & Trumper-Hecht,N.Linguistic Landscape as Symbolic Construction of the Public Space:The Case of Israel[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ultilingualism,2006,(1).
[20]Jaworski,A. & Thurlow,C.Semiotic landscapes:language,image,space[M].London and New York:Continuum,2010.
[21]Scollon,R. & Scollon,S.W.Discourses in place:Language in the material world[M].London:Routledge,2003.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Problem Orientation and Trend Prospects of Shanghai Geographical Names Research
Wu Jianfeng
(School of Humanities,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40, China)
Abstract:City geographical names are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regional culture and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urban linguistic landscape. The existing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and problem orientations of Shanghai geographical names research mainly involve the historical textual research of Shanghai geographical names, the analysis of the cultural origin and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Shanghai geographical names, the planning of Shanghai geographical names and city geographical names, and the protection of Shanghai geographical names cultural heritage. From an overall point of view,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Shanghai geographical names research can be summarized as four points: focus on historical survey of geographical names, lack of due atten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nguistic geography, single perspective of geographical names and contemporary urban construction, and emphasis on description of phenomena but lack of in-depth explanation. The future trend of Shanghai geographical names research is mainly manifested in the research of Shanghai geographical nam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 sociolinguistics and multilingual ecology, the research of Shanghai geographical nam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mbolic landscape theory, and the application of modern technologies such as GIS.
Key words:Shanghai geographical names;theoretical perspective;linguistic landscape;research outl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