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傅蔚岡
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坊間認為,美國之所以沒出現能與Facebook相匹敵的社交產品,是由于Facebook占據了壟斷地位,濫用壟斷勢力。
去年12月,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和來自48個州的總檢察長一起起訴Facebook,稱其通過以下兩種行為來維持這種壟斷從而違反了《謝爾曼法》第2節的規定:一是收購它認為有能力侵蝕其壟斷地位的公司,如Instagram;二是采取政策阻止與它認為有威脅的其他應用程序之間的互操作性,防止其成長為競爭對手。6月28日,美國聯邦法院哥倫比亞特區地方法庭駁回了這起反壟斷訴訟,認為聯邦貿易委員會對臉書的指控缺乏依據。
有意思的是,Sensor Tower商店7月15日的數據顯示,TikTok應用(包括iOS版抖音)在App Store和Google Play上的全球安裝量已超過30億次。TikTok成為第五個安裝量超30億次的非游戲類應用,其他四個應用均為Facebook系產品,分別是WhatsApp、Messenger、Facebook和Instagram。
需要說明的是,這個下載量還不包括抖音在中國及其他地區第三方安卓渠道。為什么一個始于中國的互聯網產品能突破Facebook的圍追堵截,躋身全球最受歡迎的社交產品之列?Facebook真的是靠壟斷獲得今天的地位嗎?回溯社交媒體歷史,或許可找到答案。
“社交網絡”2003年入選《紐約時報》年終大創意名單,當時最著名的網絡平臺是Friendster.com、Tribe.net、Tickle和LinkedIn。同年11月,馬克·扎克伯格還是哈佛大學的本科生,他因在建立facemash.com時違反了哈佛的相關政策被校方傳喚,幸運的是并未受到處分。2004年,扎克伯格向哈佛請假創業,并推出了新網站thefacebook.com。
Facebook在大學校園里迅速發展,到2004年12月,用戶數達到約100萬,但依然名不見經傳。那時的社交之王是第六大訪問量網站MySpace,每月用戶超過1600萬,僅次于雅虎、eBay、MSN、谷歌和AOL。后來,臉書在2012年5月上市,并于2012年4月9日以10億美元收購Instagram,在2014年2月以160億美元收購WhatsApp。
社交媒體如此興盛,各大巨頭都想插一腳。2011年6月,谷歌推出Google+,理論上,因其能通過在注冊過程中整合YouTube等其他谷歌服務,Google+應該有網絡效應和隨之而來的臨界質量。但有意思的是,Google+在2019年4月2日被停止運營。谷歌承認,Google+沒有獲得消費者或開發者的廣泛采用,用戶與應用的互動也有限。
不只是谷歌鎩羽而歸,微軟也敗下陣來。作為PC時代的王者巨頭,微軟的MSN也曾風靡一時,但最后還是功虧一簣。而蘋果也在2010年推出音樂社交網絡Ping,被列入CNN“年度十大最爛產品”之一,兩年之后被正式關閉。
TikTok為何能比肩Facebook?原因是其通過短視頻和直播這兩種新業態給社交增添了新元素,獲得了用戶的喜愛。正如熊彼特說的,競爭壓力激發了企業家用新的想法、新的產品、新的流程、新的組織來替代舊的東西。以往谷歌、微軟和蘋果等公司在和Facebook的競爭中因未找到新流程和新組織敗下陣來,不是Facebook在搞壟斷,而是這些產品競爭力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