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映天
語文教學中的“生本理念”已經提出多年,可是當下,兒童仍在“被閱讀”的邊緣游走。目前的許多語文課均不同程度存在閱讀錯位。
一是任務閱讀重于興趣閱讀,二是理性閱讀重于感性閱讀,三是同步閱讀重于自主閱讀。時間緊,任務重,同步合范、整齊劃一的閱讀既壯聲勢又有速率,實戰性強。自由、自主閱讀注定成了應景之需。
閱讀究竟如何步入“童本”,突破阻礙 “學”與“教”融合之藩籬?
一、“問題”與“引導”融合,要突出興趣
我們知道,兒童閱讀不同于成人閱讀,是出于好奇,在無壓力和要求的狀態下,自我滿足閱讀興趣、閱讀需要后的一種自娛式閱讀。閱讀時重情節,基本尋找精彩激烈的部分閱讀,甚至反復閱讀。而我們現在的閱讀導入,要么從課文題目變弄花式,要么從時間起因、經過、結果入手,要么以自己閱讀所得展開,要么布置任務開頭,要么玄妙浪漫,一頭霧水。如教學《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好多老師這樣導讀:這句話是誰說的?對誰所說?為什么這樣說?告訴我們什么?不要說學生提不起興趣,我們自己恐怕都覺得沒勁。
二、“思考”與“體驗”融合,要突出多元
閱讀回歸自然,就是要求教師立足于一個閱讀者的立場來思考教學,正視差異,運用差異,在碰撞中發展差異,最終形成多元見解,而后達成共識。將差異變成課堂智慧碰撞的源頭活水,而不是扼殺差異。
且欣賞薛法根老師《愛如茉莉》的導讀:
師:見過茉莉嗎?用文中詞語描述。
生答(略)
師:像茉莉一樣的愛是什么樣的?讓我們仔細讀課文,注意體會(稍頓)“語言有溫度,字詞知冷暖”(板書)。要學會“關注細節——一句話、一個動作、一個眼神;感受語言——一個字、一個詞、一個句子”。(板書)
(生朗讀課文)
師:再輕聲讀一讀——自由默讀課文,用心體會。(生默讀思考)
師巡回點撥:靜下心來,沉思默想,把你體會到的寫在旁邊——不時俯下身,或看靠近同學寫,或傾聽同學偶爾的輕聲交流,或拿過稍遠同學的書看一看。
師:不要滿足于找到一處,要找多處,——(巡視片刻)師:有同學畫了大段大段的,一大段中最能體現感情的字詞是哪些?(少頃,又看了幾個同學的所寫)我提示一下,一個字詞可能蘊涵多種感情,所以一定要靜思默想。(約自學12分鐘時,看了幾個學習小組學情)有一些細節,大家都能發現,也有些細節,不是所有人都能發現的,你能不能發現別人看不到的一句話、一個眼神。——(約15分鐘時)細節,你可能不會全發現,但就你已經發現的,一定要認真思考,聯系上下文體會。
當前閱讀教學中的好多問題都是教師所提,不具備教學意義,缺乏教學力量。“學”“教”和諧、回歸自然的探究同樣需要教師的睿智點撥。細細品味薛老師的點撥,雖是片言只語,卻是密切關注著學情,激勵喚醒學生,逐層推進閱讀。
三、“情感”與“閱讀”融合,要突出真實
有感情朗讀課文。是在教師引領下,學生主動沿著作者創作初始的“心跡”走入文本,于語言文字間流連徜徉,深化對文本感性體驗及理性認識,與作者,與文中人、事產生強烈的共鳴之后,以話語將情感、體驗向外傾訴的表達形式。
當前課堂“時髦”讀法泛濫:如將某一句話中情感點加以拓展,然后鋪陳渲染,一詠三嘆讀,文換詩讀,等等。且看文換詩讀,文章是否需詩化?就這么簡單將原本連貫的句子變換成每句一行,真的就成了詩?文章是血肉相連的整體,作者以融會貫通的語言將自己的思緒、情感娓娓道來。尋章摘句品讀,首先割裂了文本內在的聯系,血肉豐滿的文章變成無情無義的文字零件,其感染力也嚴重削弱,以對只言片語的破碎的感悟,來奢求基于整體的真切體驗,無異于緣木求魚,談何有感情朗讀?
四、“閱讀”與“自主”融合,要突出需求
課文教學朗讀,挖掘文本的意義;閱讀教學以默讀為主,不能自我體會到閱讀的樂趣,長期來說,也不利于學生閱讀習慣的培養,無益于“學”與“教”的融合。
學生的感受、體驗、智慧首先來源教學中,考慮的是學生作為一個閱讀者,在真實的閱讀過程中,應該練習掌握哪些技巧策略,才會對提升他的閱讀能力真的有幫助。
讓語文課堂成為學生素養生發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