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娟
古人云,“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河”,作為一名教師,我深刻體會到點滴積累的重要性。接手初中語文教學近25年的時間,最讓我頭疼和無措的應該算得上作文教學了。每次面對學生那蒼白的語言和膚淺的主題,內心的“痛苦”無以言表。
如何改變學生現有作文的窘況,也就成了困擾我教學的一個“重頭戲”。也許上天眷顧,無意中讓我突發靈感,對作文教學有了自己的一點“感覺”。作文教學還是應該從點滴做起,“分而練之,合而成文,文出必勝。”要達到此種境界,我有以下的幾種做法。
一、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
作文教學應該從一個個環節入手,各個擊破。
學生畏懼作文,往往是被紛繁的作文環節嚇怕了,總有一種“老虎吃天無處下口”的感覺,而老師只是一味地注重對學生作文技巧的訓練和講授,卻忽視作文最本質因素的培養,從而使學生的畏懼心理日益加劇。其實,在學生眼里,作文最大的困難不是技巧,而是題材的匱乏。對他們來說,首先要解決“寫什么”,然后才會想到“怎樣寫”,即作文技巧的運用。寫作必須讓學生有話可說,且能把真情實感寫出來,而不是虛情假意。因此,教作文就應該把解決作文題材作為突破口,把克服畏難情緒作為前提,針對這一情況,我在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觀察生活、感受生活、熱愛生活的能力,從而豐富生活認識的儲備,這就成了作文時傾吐的重要源流。
葉圣陶先生曾經形象地指出:“寫作材料的來源普遍于整個生活里,整個生活時時在那里向上發展,寫作材料自會滔滔汩汩地無窮盡地流注出來。”所以,我們要溝通課堂內外,充分利用學校、家庭和社區等教育資源,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教學中,我們應積極引導學生多參加一些社會實踐活動,或者引導學生把目光投向現實生活,開發和利用各種課內外教學資源,讓學生閱讀社會這本“無字之書”,并讓學生養成寫日記和寫讀書心得的習慣,做生活中的有心人。這樣就有了充足的作文之源,既可以讓他們豐富積累,又可以讓他們深化思想,鍛煉文筆。
二、解決學生語言過于平鋪直敘,沒有文采可言的問題
記得一次作文課上,學生寫了一段這樣的文字:“我和媽媽今晚吃過晚飯后去了大福源超市買東西。大福源超市人很多,東西也很多,有電器、飲料、食品、自行車、體育用品、衣服等,我和媽媽來到體育用品專區買籃球,籃球品種真多,有世達,有耐克,有阿迪,可就是沒有我要的牌子。后來我們去了步行街買了個籃球,我很滿意,也謝謝媽媽,她對我很好,從不為難我,母愛真是偉大。”無疑,他的作文很難看到對于某個細節或人物的細致描述。
正在我煩惱之際,一個學生的一句話點醒了我:“老師,我們每次作文要寫得太多,平時訓練又少,作文我們只是應付,你說我們語言平淡,其實我們多練習就好了。”是啊,如何訓練呢?我采用的方式是,每天給學生一張圖片,看過圖片后寫出200字的文章,細致地描述所看到的內容。如,看到一位母親抱著生病的孩子,臉上露出憂傷的表情,學生就可以想象:母親此時在想什么呢?進而把母親的心理活動細致地描述出來,大膽想象。第二天上課前五分鐘學生交流,看看誰寫得最好,老師加以點評。另外,我將學生作文中有特色但有欠缺的文段找出來,讓學生加以補充修改,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對于作文的理解就更加具體形象了。
其次,學生語言不夠生動,每次都是一句話兩句話就直白地引出文章,絲毫沒有嚼頭。如一次作文課,題目是“掌聲”,許多同學都是這樣的開頭:“每個人都得到過掌聲,我也曾經得到過。記得有一次……”,便開始了大篇敘事。其實文章的語言最彰顯學生的語文功底,而閱讀量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因此就要在修辭和句式上下功夫。而仿寫就是一個不錯的手段。
三、能力的培養固然重要,而情感的培養更不可或缺
在訓練學生能力的同時,我們更應注重激發學生的真情實感。情緒是寫作的啟動基因,激發這種心理意識,是作文教學的基礎,而創設情境則是有效的方法。老師課堂的激情講授,課堂環節的設置,課外活動中師生、生生的互動交流,點滴生活中都融入了濃濃真情。
一篇好的文章如同一個龐雜的系統,哪個環節都要注意訓練才能寫出好的文章。作文教學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搞花架子,而應從點滴入手,如同“繡花”般仔細、認真且耐心十足,既要“分而練習,各個擊破”,又要“分而成文,文出必勝”。點滴之水,能成江河,我會在教學之路上勤奮耕耘,匯點滴之水,潤萬千禾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