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娜
如何用高質量的課堂對話提升學生的思維水平,從而使得課堂向縱深推進,讓課堂更高效?筆者參加了由首都師范大學王陸教授團隊主持的教師在線實踐社區項目(簡稱靠譜COP項目)研修后,真切感受到課堂觀察大數據是教師課堂行為改進的有效助力。
下面以筆者執教的統編版語文七年級下冊第六單元《偉大的悲劇》為例,對教學對話的有效性進行診斷分析。
一、課堂觀察方法和技術
大數據下的課堂觀察方法主要是由兩大方面構成,一個是編碼體系分析方法,另一個是記號體系分析方面。
S-T分析方法是一種典型的編碼體系分析方法,簡單卻頗具代表性,它可以對教學過程進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和評價。而記號體系分析法側重于分析課堂中教師提問的類型,同時了解師生對話中的知識結構。它主要包括有效性提問、教師回應學生回答、四何問題、對話深度等方面。
二、基于課堂觀察大數據改進課堂教學對話
(一)彰顯學生主體,激發對話的欲望。
語文閱讀教學是一個逐步深入的過程,生本對話是課堂上的重點。因此語文教師要給學生留足時間,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教給學生閱讀的策略,讓學生有能力、有時間與文本充分對話、深度對話。只有學生和文本進行深度對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才能由表面走向深層。而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提供瀏覽的支架,則是進行深度對話的前提和基礎。
在對《偉大的悲劇》整體感知的環節中,筆者采用一問一答的方式,問學生有關事件的六要素、英雄的名字、遺孀的意思等。可是這樣頻繁的提問,學生在課堂上沒有真正思考的時間。
再次執教時,筆者做了調整,先朗讀單元導語、預習提示,提煉出學習重點,明確本單元的學習任務是用瀏覽的方法閱讀文章。接著進行當堂訓練,要求學生在10分鐘內瀏覽文本,同時用自己的語言進行信息轉換,把關鍵信息表述出來。
(二)優化問題設計,架設對話的支點。
在品悲劇之“偉大”這一環節中,試教時設計的問題是:閱讀本文,文章中哪些句子段落打動了你?說說它打動你的原因。由于提問缺乏具體指導,學生在課堂中找出了相關的語句且說明了理由,但對話的質量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公開課時改為:請找出文中讓你感動的細節并進行評析。因為提問過于空泛,學生所找的語句有些并不是細節描寫,個別學生不會評析所找的細節描寫。兩次課堂,師生的對話推進都不流暢,課堂都不高效。
第三次執教時,筆者改變了提問角度,以文章題目為切入點,借助文本中的細節描寫,將學生引入文本,加強學生與文本之間的聯系,用細節去感動學生。在品味“偉大”的細節點時,適時地進行引導。
筆者在課堂教學行為大數據的助力下,審視自己的教學,對課堂對話的有效性有了深刻反思,也明確了改進方法。教師作為引導者,在教學中要突出學生閱讀的主體地位,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化文本解讀,在多樣的有效對話中,提高課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