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侯杰
當前許多家長和學生對美術教育沒有正確的認知,認為初中美術課僅僅就是教學生畫畫,可有可無。事實果真如此嗎?兒童美術教育理論家羅恩·菲德在《創造與心智成長》中提出:“美術教育并不是教人畫畫,其作用通過造型訓練,促進人健康成長。”利用視覺藝術這一手段來進行人生教育,發揮每個學生的能力和創造熱情,認識自身價值,引導學生去發現美,感受美,形成健康的人格,身心得到和諧的發展,是我們美術教育的價值所在。英國藝術教育家赫伯·里德在《通過藝術的教育》一書中指出:“藝術應為教育的基礎,美術教育的使命就是通過藝術來教育人,也就是說它是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最終目的。”初中美術課能夠很好地完成學生審美素質引導,實現學生審美素養的全方位培養,幫助學生提高藝術修養。下面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培養初中學生審美素養的策略。
一、引導學生認知自然美
親近生活,增強審美觀念。藝術源自生活,生活中隨處可見藝術。藝術有非常多的表現形式,美術也是其中的一種。自然美往往以自然物鮮艷的色彩、悅耳的音響、生機盎然的姿態的感性形式直接喚起人的美感,如色彩斑斕的蝴蝶雖然是害蟲卻讓人喜歡,火山噴發時的雄姿站在安全地帶觀賞仍不失其美,審美實踐證明:大自然的形式因素占有特別重要的地位。所以,初中美術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重視生活基礎,重視與生活的聯系,培養中學生發現生活中美好事物的能力。美術課的時候老師可以帶領學生去校園里寫生,讓學生通過觀察校內的某個事物,發現自然景物之間有什么不同,使中學生的觀察水平得到提高,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讓學生通過自主取景構思,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美術素養。
二、引導學生認知社會美
美是一種社會大眾取向,美術是在人工雕琢下形成的藝術加工品,其往往能夠代表作者對社會的理解與認知,是傾注了作者情感的作品。美術源于生活的點點滴滴,美術作品、藝術作品是基于生活形成的藝術作品形式。日益發展的社會實踐生活告知我們不能忽視學生作為社會人的存在,人創造了社會,各種社會關系也影響著人。因此,對學生進行社會美的教育,在美術課堂教學中有效地滲透社會美是必要的。教師需要帶領學生結合自身經驗與理解,帶領學生鑒賞生活中的美、生活中的藝術。教師需要引領學生完成對這些內容的分析與學習,進而形成正確的美學理解與美學認知態度。在學生欣賞的題材和內容的選擇上應注意要選擇與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欣賞水平相接近的、以接近學生生活的能使學生感興趣的作品為主,盡量選擇本身富有情趣的、易于學生接受與理解的作品作為欣賞的對象。
三、引導學生認知藝術美
只有在學生理解了美術教育的意義,能夠深入審美活動當中理解與感受大自然與美術作品創造之間的關系以后,學生才能夠形成藝術源于生活的理解。很多美術作品實際上都是藝術家的心血與靈魂結合體,其中傾注了藝術家對美學的大量感受。藝術家會利用自己與眾不同的形式與色彩創作一幅又一幅富有特色的美術作品。教學中教師需要做好欣賞教育工作,帶領學生完成美術作品的評價與欣賞流程。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完成作者思想、作品背景、作品主題與情感的分析活動。該過程中,學生能夠從不同角度鑒賞美術作品,有效地規避了片面分析所帶來的不良影響,很好地提升審美素養與審美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要用靈活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從而提高學生的美術審美能力。例如,在美術課上可以讓學生用多媒體觀看《京劇》,讓每一個學生都畫一個臉譜,這樣就能激發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審美能力,讓學生熱愛美術。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創設美術教學主題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發現美并記錄美,在活動的過程中教師為學生講解不同顏色的搭配奧秘,讓學生知道每種色彩代表的生命力及特點,在生活中尋找美的事物,親身體會美術的奧妙和樂趣。
總之,初中美術教育的作用是非常突出的,能夠很好地培養學生審美素養。為了達成這一目標,學校、教師以及家長都要予以美術教育正確審視。教師需要帶領學生主動參與到認知美的過程當中,學校需要為學生提供良好學習環境,使學生能夠在美術教育中形成正確審美觀點,提高學生審美素養與能力。美術教師可以用不同文化、不同國家的素材展開美術教育,達成美術教育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