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洪基
摘要:近些年,我國城鄉發展差距過大,存在著嚴重的發展不平衡問題,“三農”問題已成為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嚴重的民生短板。黨的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為了讓改革開放的發展成果更多的惠及農村,解決農村的民生短板。中部地區人口密度大,城鎮化水平較低,農村人口眾多,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滯后,中部地區的農村存在較多的歷史欠賬。
關鍵詞:鄉村振興;產業興旺;城鄉差距;中部地區
一、引言
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以來,我國由解決溫飽問題發展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我國經濟也由高速增長轉變為高質量發展。2019年末我國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突破10000美元,距離世界銀行人均國民收入12000美元的標準已經不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進入新時代。但是,我國民生短板問題突出,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問題突出,尤其是城鄉差距較大等問題阻撓了我國全面小康實現水平。改革開放的發展成果并沒有完全惠及到農村和農民,占我國總人口一半的農村人口以及廣大的農村地區存在明顯的發展不充分問題。而城鄉之間發展差距過大,存在著嚴重的發展不平衡問題,農村問題已經成為了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嚴重的民生短板。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為了讓改革開放的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也是為了補齊農村發展中的民生短板。中部地區占全國約10.7%的土地,卻承載了全國約26.5%的人口,是我國糧食生產的重要基地,承擔著我國糧食安全的重任。中部地區人口密度大,城鎮化水平較低,農村人口眾多,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滯后,中部地區的農村存在較多的歷史欠賬,而且中部地區的“三農”問題在全國也存在一定的普遍性。因此,中部地區鄉村振興的實現對于全國其他區域鄉村振興的實現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二、河南省許昌市鄉村振興概況
許昌市位于河南省中部,是中原城市群、中原經濟區核心城市之一,總面積4996平方公里,是河南重要的農業生產基地,也是傳統的農業大市。許昌市按照“擴規模重集聚、調結構提檔次、延產業促融合”的思路,大力培育農業產業化集群,拉長農業產業鏈條,促進農業生產要素跨界配置和有機整合,全市培育省級農業產業化集群10個,農產品加工企業達2048家。目前許昌市有鄉村振興省級示范縣2個(建安區、長葛市)、示范鄉鎮5個、示范村20個,正在努力探索路徑清晰、富有特色的鄉村振興 “許昌模式”,為鄉村全面振興積累經驗。許昌市鄉村振興情況在中部地區具有一定普遍性,以河南省許昌市的實施鄉村振興的路徑為研究對象可以對中部地區鄉村振興的發展具有一定借鑒作用。
三、中部地區實施鄉村振興的路徑選擇
習近平總書記談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一篇大文章,要推動鄉村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推動鄉村振興健康有序進行?!碑a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等“五大振興”與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總要求一脈相承。推動鄉村“五大振興”,是加快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大舉措,許昌市也著力從“五大振興”角度推進實現鄉村振興。
(一)產業振興
鄉村振興歸根結底是發展問題,產業振興使解決鄉村發展問題的鑰匙,也是實現鄉村振興的基石。產業興則鄉村興,農業強則百業強。
1. 依據鄉村的資源優勢、區位優勢和發展過程中積累的其他比較優勢,確定自己的主導產業,形成能夠充分利用自身資源并符合市場需要的產業結構,著重發展特色產業。如長葛市佛耳湖鎮尚莊、崗李等鄉村利用本地從事蜂蜜加工的傳統,大力發展蜂產業,建設蜂蜜特色小鎮。尚莊、崗李等村80%人口都是從事蜂產業,當地蜂產業包含蜂產品和蜂機具兩類,從事蜂產品的企業具有一定的品牌優勢,而蜂機具多屬于小加工廠。其中尚莊村從事電商的有一百多戶,即全村一半以上村民在通過開網店的方式銷售蜂產品或蜂機具。尤其是從事蜂機具的電商,村民不需要自己生產或囤貨,當在網上接到訂單后,可以直接去村內生產蜂機具的企業拿貨。蜂機具生產的技術含量較低,消費者也沒有形成品牌意識,村民經營電商的成本較低且容易上手,但是也導致蜂機具行業競爭非常激烈,競相壓價,利潤不斷下滑。
長葛市佛耳湖鎮尚莊、崗李等村莊具有代表性的蜂產品企業有卓宇蜂業、長興蜂業、福美生物科技等,三家蜂產品企業雖然各自經營不同的領域,但是都對推動當地產業振興起到了很好的帶動作用。這些具有代表性的鄉村,都利用自身的比較優勢發展出符合自身條件的特色產業,帶動了鄉村發展。
2. 針對很多鄉村第二產業薄弱的問題,促進農業與第三產業的融合發展。積極培育以農業為起點的“互聯網+”“旅游+”“生態+”等新產業、新業態,大力發展休閑農業、鄉村旅游、健康養生、電子商務、都市生態農業,著力推動農業與旅游、教育、文化、康養等產業深度融合,比如鄢陵縣陳化店鎮利用已有了花卉種植形成了良好生態環境,大力發展康養產業和旅游產業,使當地村民在家門口就可以實現就業和致富。
許昌市也探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新時代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獨特模式,利用自身基礎,發展自己的特色。如禹州市畫中村因人員流動較多和房屋破舊,產生了大量具有傳統特色的無人居住房屋,該村結合自身秀麗的自然風景,依托特色房屋發展寫生、民宿等經濟,收到了良好效益。根據自身資源稟賦確定發展思路,走出了一條科學鄉村振興之路。而禹州神垕鎮利用豐富歷史文化資源而發展自身特色鈞瓷產業和旅游產業,形成鈞瓷特色小鎮,品牌享譽全國。
(二)人才振興
鄉村振興離不開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人才隊伍。建設一支鄉村人才隊伍,就是為鄉村振興發展打牢人力資源的基礎,優秀的鄉村人才隊伍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一是加強職業農民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訓。打造專業化的農民人才隊伍,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使農民真正可以從土地中獲得高額收益。二是要激勵更多優秀城鎮人才下鄉創業,支持和鼓勵農民就業創業,為鄉村產業興旺播下人才種子。如襄城縣外出務工人員累計返鄉創業2.84萬人,帶動就業7.28萬人,創辦企業11582個,其中規模以上企業387個,實現年銷售收入30.28億元,極大的提升了當地鄉村振興水平。三是打造鄉村信息人才隊伍,促進鄉村全面融入信息化浪潮,依靠互聯網高效接受新政策、新技術、新思路和新商機。如襄城縣某返鄉創業人員開辦的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在互聯網上銷售本地豬蹄、芝麻糖等特產,帶動了襄城縣劉莊芝麻糖生產,使芝麻糖由一年生產一季到全年生產,公司年營業額也超過百萬。四是培育鄉土文化人才。扶持結合本地特色的鄉村文化人才,促進鄉土文化傳承和文化創作,繁榮鄉土文化,豐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樹立文明鄉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