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維亞
摘要:在新時代背景下,企業的員工培訓工作直接影響到企業的長遠發展和前景,需要進一步優化企業的內部管理,將企業的員工培訓和管理方式進行創新。文章從分析企業員工培訓的重要性入手,分別提出了注重營造氛圍、完善規章制度、加強員工素質、制定計劃科學培訓等幾種有效的改進措施,以供參考。
關鍵詞:企業;員工培訓;制定計劃;網絡力量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時代的快速發展,我國各個領域都取得了一定的發展,新形勢下企業員工的培訓工作也獲得了相應的進步,企業員工培訓是企業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員工培訓工作的進行和開展對于企業的長足發展和日常經營都會產生相應的影響,所以企業員工培訓方式的創新,需要緊跟企業和社會的發展潮流和趨勢,通過轉變員工的思維,倡導員工進一步學習相關知識,優化員工培訓機制和結構。
一、企業員工培訓的重要性
企業員工培訓是采用內部管理的有效方式,對員工的思想進行約束和管理,對員工的日常工作進行培訓和指導,進一步實現企業內部的統一和協調,如果員工的思想和工作存在波動或者困惑,企業的管理人員可以采用宣講等相關形式,為員工進行答疑解難、排憂解惑,幫助員工排泄不良情緒,有助于員工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從而采取更加積極的態度面對工作,企業員工培訓工作具有人性化特點,能夠促進企業的可持續發展。隨著我國社會的進步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各種企業也逐漸涌現出來,但是現階段,部分企業仍然沿用傳統的員工培訓模式,使得我國企業在市場競爭中處于劣勢,所以,企業必須重視員工培訓工作的進行和有效開展,對培訓形式和方法進行優化和升級,探索新的培訓途徑,推動企業的長久發展。與此同時,企業員工也要充分重視培訓工作,并進行積極配合,企業員工培訓工作方式的創新和實現需要和企業的實際情況相結合,探索出最適合企業發展的管理模式。企業員工培訓能夠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和凝聚力,提升員工對于企業決策的執行力和理解能力,進一步掌握企業的經營理念和管理方法,從而提升企業在市場的競爭力;企業員工培訓還能夠提升員工的整體素質,為公司儲備專業人才,為企業的長遠發展提供人才儲備和保障,能夠形成人力資源的合理優勢;與此同時,企業的員工培訓是對員工認真工作的重要激勵方式,例如,可以為優秀的企業員工提供外出學習交流的機會,進一步提升員工的自身能力和素質,定期參加一些培訓班和出國考察等,能夠促進員工更好地工作,進一步灌輸先進的企業文化,從而建立學習型組織,形成融洽的工作氛圍,保證企業相關業務的有效和快速開展。
二、企業員工培訓的具體改進措施
(一)注重營造氛圍
企業的員工培訓工作需要嚴格按照我國的相關法律法規進行開展,尤其是在維護員工的基本權益和利益時,要讓各級人員都能夠參與到培訓和管理中,從而減少工作產生的各種問題。相關的員工培訓部門需要建立管理機制,監管工作人員的行為,讓工作人員明確工作目標,避免在開展工作時耽誤進度,相關管理部門還需要建立獎勵機制和競爭機制,從而提升工作人員的熱情和積極性,推動工作更好地開展。在日常工作中,加強領導管理,進行觀念控制,重視和有效解決政工管理中出現的各種問題,與此同時,還需要多關注管理人員的情況和狀態,將企業員工培訓工作和人文關懷進行結合,從而構建正確積極的管理形式和意識,能夠提供相應的保障和支持。企業員工培訓工作的運行和開展,需要讓企業的干部和基層的員工進行有效和深入交流,以坦誠的態度進行溝通,使企業高層能夠及時了解員工的真實想法和感受,在日常工作中,對于家庭條件困難的員工給予一定的幫助和補貼,在精神和物質層面都需要充分支持,將企業員工培訓工作落到實處,加強企業整體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促進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二)完善規章制度
在企業員工的培訓工作中,完善的規章制度和培訓體系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培訓過程中,應該對現有的體系進一步分析和總結,找到存在的問題,結合國內外先進的培訓經驗,進一步完善管理措施,制定周密嚴謹的企業員工培訓制度,與此同時,還需要考慮新的培訓制度的可行性,能否適用于實際工作,全方位保證企業員工培訓工作的效率質量。另外,要進行合理的規劃和安排,根據不同的工作重點分配不同的人員加大管理力度,對于上級部門下達的任務和指令,及時落實好并進行回復,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管理和規劃,從而提升企業員工培訓的工作效率。企業員工的培訓工作在制定科學的規章制度的同時,加大對工作人員的約束,也要對機制的主導人員進行約束,保證制度體系的公平性和嚴肅性,從而提升培訓工作的高效性、靈活性、科學性。與此同時,企業應該建立相應的問責制度,將政工工作有效落實到每一位員工身上,在目標管理機制中,明確規定工作環節的具體目標,并制定好員工相應的工作任務,進一步提升整體的工作效率和積極性。另外,企業還可以建立專項的獎勵基金,對優秀員工進行激勵,在員工的職務和職稱晉升時,優先考慮積極參與員工培訓的先進員工,能夠讓企業員工在心理層面和精神層面產生相應的成就感和滿足感,激發參加員工培訓工作的熱情。
(三)提高員工素質
企業單位的專業人才缺乏,員工普遍素質偏低,能力受到一定限制,需要加大重視培訓和引進專業人員,進一步提升整體素質水平。相關工作的推廣和應用部門應該接收年輕的專業人才,做到壯大并優化員工的隊伍,提升企業員工的整體水平,能夠更好地解決工作中存在的問題。與此同時,對于優秀的專業人才,相關部門需要制定具體的優惠政策和待遇補助,定期提供專業人才的免費學習機會等,爭取留住優秀人才,從而發揮出最大的價值。針對員工素質偏低的問題,應該加強對員工的培訓力度,豐富培訓內容和理論知識,固定增加培訓時間,加大培訓經費的投入,避免出現壓縮培訓內容和培訓時間的情況。另外,在加強專業人才引進、提升人員素質的同時,也要優化員工的內部隊伍結構,提升整體的專業能力,優化隊伍配置。企業員工的隊伍年齡過大,沒有年輕人才的引進,導致整個隊伍在管理水平和思想觀念上都過于落后,很多專業知識都與現在的工作不匹配,跟不上時代的發展,很難實現全面推廣,引進年輕專業人才能夠帶動隊伍創新,能夠活躍思維,有助于工作的展開。
(四)制定計劃科學培訓
在企業進行員工培訓的過程中,應該制定嚴密的培訓計劃,主要根據企業的遠期、中期和近期的戰略發展目標進行合理規劃,一個合理科學的培訓計劃,能夠讓員工端正工作態度,嚴格要求自己,提升自身能力和素質,從而達到提高企業績效的目的。企業應該對培訓計劃和需求進行仔細分析和嚴格審查,針對員工培訓的具體內容和方法,以及經費和時間等問題,進行系統和合理化安排,面對不同的員工和培訓對象,應該設置不同的培訓目標和任務,既要符合企業的發展要求,還要滿足企業當前的工作需要。在員工進行培訓的過程中,需要做好培訓評估,能夠對企業發展起到良好的信息反饋作用,主要是通過調查相關人員和培訓者對培訓項目的看法和意見,進一步考察在接受培訓后,員工的態度和績效是否因為培訓工作,而有了良好的改觀,培訓評估能夠將員工的工作現狀和工作目標進行對比,可以提升培訓工作的質量和效果,為下一階段的培訓計劃提供合理依據。企業員工培訓作為企業人力資源開發的主要途徑之一,能夠幫助企業進一步獲取持續發展的競爭力和凝聚力,既有助于員工的個人能力提升,還能夠促使人力資源升值。
(五)善于運用網絡力量
在新形勢下,隨著新媒體網絡的有效運用,企業應該深入思考如何進一步將網絡技術和員工培訓工作相結合,發揮員工培訓工作的積極作用,有利于進行科學決策和合理規劃,進一步提升培訓工作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對于提升項目的盈利能力也有一定的幫助。創造良好的員工培訓工作環境,引導專業人員創新管理方式,完善整個管理系統,創新化發展和思路更新有利于工作的進一步推進。另外,改善傳統員工培訓的方式,跟上時代的發展潮流,培訓人員也要實時更新員工培訓的觀念。新媒體平臺的有效應用,能夠為企業員工培訓工作輸入新鮮血液,例如,微博和微信公眾號等形式,能夠起到良好的企業推廣和宣傳作用,有助于企業員工深入了解企業文化和價值觀,進一步拉近了員工和企業之間的距離,企業員工培訓工作還可以利用企業的官網進行輿論的整體導向,成為有效傳播相關信息、教育企業員工的重要基地,也為社會了解企業形象提供了窗口,形成相互聯系的橋梁,利于宣傳企業的形象。另外,企業只有通過實際調研工作,才能進一步深入了解企業員工的合理需求,實現雙方的共同進步,為后期的工作開展打下良好的基礎,根據不同情況選擇相應的調研方式,有助于推動企業調研工作的進行。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企業員工的培訓方法和技術逐漸成為員工培訓的重點內容,在員工培訓的過程中,應該靈活運用高效便捷的現代化科技手段,能夠進一步提升培訓工作的整體質量和效率,改變傳統培訓工作中上課、播放錄像和視頻的模式,不能只是簡單的進行“粘貼”和“復制”,進一步創新企業員工的培訓理念,鼓勵進步員工,讓大家能夠共享知識,創造新的商業機遇,讓公司的每一位員工都成為受益人,營造出濃烈和諧的學習氛圍。
三、結語
綜合來看,企業員工培訓方式的創新在企業單位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是企業運行的關鍵環節和基礎性工作,但是很多企業還沒有意識到員工培訓的重要性,導致在工作中出現多種問題。在新形勢下,對于員工培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業單位需要提升員工培訓工作的有效性,加大企業員工培訓的力度,創新培訓方式,進一步改變領導者的固有思維,完善管理的流程和制度,將企業員工培訓工作和信息化技術進行有效結合。
參考文獻:
[1]顏瑩.中小設計施工企業員工培訓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J].企業改革與管理,2020(15):91-92.
[2]張莉.企業員工培訓管理存在的問題與對策探討[J].現代商業,2020(02):139-140.
[3]陳姝嫻.國有企業員工培訓的重要性及改進措施[J].人才資源開發,2020(01):73-74.
[4]李學波.論企業員工培訓的現狀及對策分析——以能源企業為例[J].中國商論,2019(23):127-128.
(作者單位:浙江省電信實業集團有限公司管理咨詢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