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傳剛
近日,因為向河南水災區捐贈5000萬元的物資,鴻星爾克這家處于經營虧損狀態的老牌企業,一夜之間成為網友心中的本土企業楷模。全國消費者擠爆了其線下店鋪和線上直播間,在數百萬人的“野性消費”之下,鴻星爾克的產品直接賣斷了貨。
中國消費者的熱情來自一種非常淳樸的價值觀,就是“好人應該有好報”。尤其是當網友們看到鴻星爾克官方連十幾塊錢的微博會員年費都不充,感覺“你要倒閉了還捐了這么多”時,自然會從心底生出對這個品牌的憐惜和好感,也就是俗話說的被它圈粉了。而當消費者一旦變成粉絲,再“野性”的支持和購買行為都變得可以理解了。
此次河南水災來得突然而猛烈,中國企業捐款捐物的非常多,為什么大家如此關注和支持鴻星爾克呢?
在人們的印象中,鴻星爾克這個品牌已經沉寂很久了,早已淡出大眾視野。再看一下它目前的平均售價不過百元左右,與一線品牌動輒千元的價格相去甚遠,難免會猜測它已“瀕臨破產”。那么在這種情況下還能大手筆捐款、馳援災區,不支持它,支持誰?
當然,網友的推測并不完全準確。資料顯示,鴻星爾克多年前確實曾陷入財務危機,但近年來情況有所好轉。2020年,其營業收入為28.4億元。7月25日,鴻星爾克董事長吳榮照在個人微博表示,公司近幾年經過調整,已經取得一定的收益,雖然轉型過程依然艱難,但沒瀕臨破產。
網上也出現一些質疑聲,擔心鴻星爾克“營銷過度”甚至“詐捐”。但很快,有關慈善機構證實了5000萬元物資的落實情況,吳榮照也回應:“請網友們放心,這不是我們第一次做這樣的事了。”
在自媒體高度發達的今天,一切都逃不過網友的火眼金睛,“好人有好報”也變得更為可信、可行。
以前,常有人說良心不能當飯吃,還有西方學者提出,企業唯一的責任就是創造利潤、回報股東。但事實證明,中國社會并不喜歡這樣的企業,不僅因為中國有鄙視“為富不仁”的傳統,也因為現代企業越來越重視社會責任。
“鴻星爾克現象”告訴我們:良知也是一種生產力,甚至有立竿見影的效果。企業回饋社會利人利己,正在成為商業共識。我們要鼓勵一種正循環,促使企業主動去做好事。
現階段,鴻星爾克收獲了口碑,等“野性消費”過后,它的發展還是要靠自己,要以更好的產品回饋用戶。隨著國潮興起,鴻星爾克正迎來最好的外部發展環境,但其財務狀況仍待改觀,未來也要面臨眾多國產品牌的激烈競爭。
希望有良知的企業不僅能得到短期的激情回報,更能行穩致遠。在鼓勵它們的同時,社會也應加強監督,對做好事的企業不吝表揚,對敢于弄虛作假、欺世盜名的企業,也絕不能放過。